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大尺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备受关注,而构建林分乔木层碳储量模型是一种评估森林碳储量快捷且准确的方式。【方法】以黑龙江省(东京城、林口、帽儿山、孟家岗)207块红松人工林样地数据为研究对象,选择聚合法、平差法、分解法作为构建林分碳储量模型的可加性方法,以加权回归来消除碳储量模型的异方差。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 LOOCV)对3种可加性方法的碳储量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基于3种可加性方法林分碳储量模型拟合结果之间存在略微的差异。聚合法的总体预测能力略优于平差法和分解法,具体预测精度排序为聚合法>平差法>分解法。当预测林分总碳储量时,3种可加性方法在不同林分断面积区间的预测能力表现并不一致。【结论】基于聚合法的林分碳储量模型更适合于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的碳储量预测,但当预测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总碳储量时,应根据林分断面积区间选择合适的可加性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定标准地的方法对大连地区红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地区进行调查,以径和高生长为主要指标,了解和分析目前大连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并通过对比,分析不通因素对生长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及以大小比数为权重的空间优势度和树种优势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强度(中度34.4%、强度47.1%和极强度69.5%)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探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混交程度看,择伐强度越大,越易导致林木单种聚集.与伐前相比中度择伐后林分和主要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有所增加,强度和极强度择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明显降低,杉木平均混交度增加而木荷则显著降低;不同择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善了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度择伐后林分的单木聚集分布改善最为明显;从空间优势看,中度或强度择伐能够维持及提高林分和主要树种空间优势度,有利于发挥林分生长潜力.综合来看,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建议采用中度择伐作为优化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较少的树干解析数据,建立了红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灰色动态预测GM(1,1)模型,可对林分生长进行预测,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上树高生长状况,为科学地经营管理现有林分提高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志刚 《科技信息》2008,(22):317-317
通过对比生态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分析,总结出营造针阔混交林优于针、阔叶纯林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X~2统计量度量、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等系列技术,测定了四川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15个主要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并以全矩阵、半矩阵和星座图表达测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可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性;X~2检验可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Dicc和Jaccard指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种间联结较复杂,但优势种间显著的正联结只存在于白毛新木姜子(Neolilsen ourola var.glauea)和广东山胡椒(Iindern knowlungensis)间;显著的负联结只存在于川灰木(Symplocos selchuanensis)和银木荷(Schima argenten)之间.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联结性较低.另外,人为影响对种间联结性影响亦很大.  相似文献   

7.
红松胡桃楸针阔混交林营造技术与效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凤宝 《科技信息》2010,(25):I0398-I0398,I0381
采用抽样技术进行了红松胡桃楸混交林生长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4a生红松、胡桃楸混交林已开始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单位面积蓄积量超过同龄红松纯林,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因此,采用人工方式营造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林业企业培育森林及提高林分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内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区域内土壤表层及深层样品,采用方差分析、克拉克插值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及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65.23,2.99,0.25 g/kg. 4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25.85,1.79,0.19 g/kg.相同土层深度下,未经人工抚育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受到人为干预过的样地,同时,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比3块典型样地空间格局得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空间相关性较大,表现为在东北方向上占优势.林分密度与土壤养分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华北落叶松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赵恒义  李伟林 《科技信息》2008,(16):322-322
红松是一种高大的乔木,高达40米,胸径1.5米,寿命长,有茂密而葱绿的树冠,外貌雄伟壮丽,刚劲挺拔,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改良气候的作用,也是一个观赏树种。  相似文献   

10.
帽儿山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帽儿山红松林与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构成,对群落结构,相似性,多样性及年际动态变化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两林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的类群数及组成成份基本相同,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差别不大。在短期(20 ̄30a)内两林型的差异,对土壤动物组成未产生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技术,对庄河仙人洞红松人丁二林的3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筛选出14个ISSR引物的扩增,共检测到9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57个,多态位点比率(P)为0.6333.经统计分析: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的Nei指数为0.2598,Shannon指数为0.3627.与其露水河红松人工林的遗传变异对比,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砧木对红松异砧嫁接苗的影响作了研究,为红松异砧嫁接中砧木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信阳笔架山北坡土壤动物的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09只,隶属于2门,14目,14科,其特点是:种类,数量丰富,分布规律明显,生态类型复杂,害虫类群占较大比例,而天敌类群呈弱势,建议有关知青主基层生产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保护害虫天敌类群,以生物手段防治林业虫害。  相似文献   

14.
从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对红松和前红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浅波浪状,缘厚;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深波浪状,缘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结果可见,前红松有8条酶带,红松有7条酶带;前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6条酶带,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5条酶带.前红松与红松叶绿体基因组中的rbcL基因片段458个核苷酸中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15.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 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层是森林土壤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在森林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持水特性与演替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林场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固定监测样地中采用蛇形取样法均匀地选择5个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样方,并将每个样方内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凋落物取回实验室进行持水特性分析。采用室内浸水法计算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以及凋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并结合野外观测数据分析林下凋落物的持水特性与演替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凋落物的总蓄积量为成熟林(7.26 t/hm2)>近熟林(4.56 t/hm2)>中龄林(3.68 t/hm2),持水量大小为成熟林(21.23 t/hm2)<近熟林(35.24 t/hm2)<中龄林(47.71 t/hm2),持水率大小为成熟林(844.72%)>近熟林(742.58%)>中龄林(592.02%),有效拦蓄量为成熟林(31.32 t/hm2)>近熟林(20.52 t/hm2)>中龄林(11.98 t/hm2)。林分各演替阶段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持水量与持水率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关系增长,吸水速率则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呈幂指数关系下降。研究表明,成熟林的持水性能最强,近熟林、中龄林持水性能依次减弱。不同演替阶段林分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与蓄积量大小排序一致,表明持水量、持水率与蓄积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蓄积量越大,凋落物持水量、持水率越高,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6.
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评价小兴安岭地区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猎物的不同类别植物性可食资源品 质的季节变化与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6类植物性可食资源(灌木叶、灌木茎、蕨类、苔草、其他草本和根)样品分春、夏、 秋3季分别采自随机分布于5种森林类型的样方.比较不同林型、季节及不同类别植物性可 食 资 源 的 粗 蛋 白、粗纤维含 量,得到这些植物性可食资源品质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研究发现:1)植物性可食资源的粗蛋 白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季节以及食物类别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木叶、蕨类是粗蛋白含量最高植物性可食资源, 且春季植物性可食资源粗蛋白平均含量最高,3个红松阔叶林型的可食资源粗蛋白平均含量最高;2)植物性可食资源的 粗纤维含量仅在不同可食资源类别间差异显著,而季节与森林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在6类可食性资源中,灌木茎的粗纤 维含量最高;灌木叶、蕨类粗纤维含量低且粗蛋白含量高而品质最高.   相似文献   

17.
在树种组成、郁闭度、林龄等林分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进行定株抚育,设置5%、10%、15%、20%、25%等5种不同的定株抚育强度.结果表明:样地间林木胸径生长量之间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抚育强度5%、10%及15%,当抚育强度大于15%时,进一步提高抚育强度并不能使林木胸径有显著性增长;提高抚育强度对于树高增长没有显著性促进作用;提高抚育强度能够提高林地林木增长量,但当抚育强度达到一定程度(15%)时候,继续提高抚育强度并不能使林木蓄积有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太行山针阔混交林内10种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10种植物的蒸腾强度为0.58-1.89克/克(鲜重)·小时,日平均耗水量为6.96-22.68克/克(鲜重),叶片含水量为70.7-82.6%,水分亏缺在10-40%之间;叶绿素含量为1.48-8.46毫克/克(干重),叶绿素a/b值在0.4-0.6之间。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选择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混交林和枫桦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分别采集红松、椴树、枫桦林地上当年凋落的枯叶及其枝条上当年生的鲜叶以及0~10 cm土样,将处理过的4种不同浓度梯度(质量(g)体积(mL)比分别为1:10、1:30、1:50、1:100)浸提液和灭菌蒸馏水(对照)5种处理共10种类型的溶液等量加入放有经催芽、消毒、冲洗的红松种子的培养皿和栽植有红松幼苗的试验盆内,分别进行发芽和盆栽试验,测定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轴和胚根长度以及苗高、根系总长和干质量等7个指标。结果表明:各林型不同浓度土壤浸提液(椴树红松混交林及枫桦红松混交林1:100除外)大多抑制红松种子的萌发,种子平均发芽率大小排序依次为对照(47%)>椴树红松混交林(44%)>枫桦红松混交林(42%)>红松人工林(33%); 各林型高浓度(1:10)浸提液对以上7个测定指标均有抑制作用,且红松人工林土壤浸提液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最强,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55.32%、51.35%、54.07%、55.51%、15.93%、58.01%、35.71%(P<0.05); 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者转变为促进作用。低浓度(1:100)椴树枯叶浸提液对除苗高外的其他6个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强,依次较对照显著提高38.30%、37.84%、31.10%、25.94%、61.34%、21.43%(P<0.05); 低浓度(1:100)椴树鲜叶浸提液对苗高的促进作用最强,较对照显著提高15.13%(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