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邹标 《化学教育》2014,35(1):68-69
正1实验装置介绍与优点1.1装置介绍利用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反应制取气体,将制取气体与喷泉实验相结合,设计了快捷、连续、通用的音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左边的烧瓶与分液漏斗组合为气体发生装置;倒置的漏斗用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同时,喷泉实验结  相似文献   

2.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6,7(6):38-40
我曾用塑料试制成若干种化学仪器,通过试用,效果良好。现将部分仪器设计图样和用法介绍如下。一、几种塑料化学仪器1.塑料制“喷泉”装置用软塑料瓶制成如图1装置,用手指按住A孔,并轻捏瓶壁,即有少量水上升,然后松开手指,喷泉形成。2.塑料滴液器代替分液漏斗制取某些气体常用分液漏斗作滴液之用(如制取氯气).  相似文献   

3.
催化分解H2O2制氧实验,传统的方法是采用MnO2作催化剂。该法有两点不足(1)反应速度过快,不便于集气换瓶,致使氧气逸失,(2)气体产生后,瓶内压强骤然增大,使滴液受阻。虽用液封法可消除受阻现象,但给实验及操作洗涤容器增添了一些麻烦。笔者经过多次探索,用四氧化三铁代替二氧化锰催化分解H2O2,取得了较好效果。1实验操作(1)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预先向烧瓶中加入1~2平匙(1~2g)四氧化三铁固体粉末。(2)量取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溶液15mL加水稀释到30mL,注入分液漏斗,塞好连有分…  相似文献   

4.
对水溶液中单线态氧的生成实验的一点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化学教育 1994年第 8期 32页上刊登的化学发光演示实验—水溶液中单线态氧的生成一文[1]中所介绍的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作了如下的改进后 ,得到了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原仪器装置 (图 1)的缓冲瓶与反应器之间加1个三通管和 2个弹簧夹 (如图 2 )。在操作时 ,先关闭A夹 ,打开B夹 ,快速滴加浓HCl,使缓冲瓶中的空气由B夹处排出 ,避免了空气从反应器内通过时引起溶液的翻滚 ,减少了未通入氯气前H2 O2 的分解。可在B夹处放一湿润的碘粉碘化钾试纸 ,检查缓冲瓶内的空气排完与否。滴加盐酸的速度由原文中所报道的初时 2 0滴 /分改为 60…  相似文献   

5.
郭同宽 《化学教育》1985,6(4):45-45
我们利用注射器,组装成一种多功能的气体发生器,现以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物为固、液)为例,介绍如下: 装置如右图。操作先将10毫升注射器的活塞抽掉,得空筒(或用分液漏斗)作反应器,内装5克锌粒,配上带弯玻管(或带阀门弯玻管)的橡皮塞,固定在铁架台上。另用50毫升注射器作容器,具有活塞、刻度,体积可变,内吸15毫升6M盐酸(或20%H2SO4)。在其乳头处连一段橡皮管,另一端与10毫升注射器空筒乳头(或分液漏斗杆)相连。使50毫升注射器乳头稍倾向上,低于反应器,推进容器活塞,将酸液压入反应器,此时反应发生,乳头向下固定50毫升注射器于另一铁架台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恒压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组成的装置,饱和食盐水与电石反应是实验室制备乙炔的常用方法。该实验产生糊状Ca(OH)2沉淀,存在反应速率过快、无法控制反应进程、产生气流不平稳、泡沫随气体冲出堵塞导管等问题。利用滴液式气体发生器,在反应容器中加入7 mm玻璃珠与电石混合,以10%氯化铵溶液为反应液,解决了实验室制备乙炔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制备乙炔的产率。  相似文献   

7.
Ⅰ实验目的: 了解塔式法制造硫酸基本原理及生产过程,并取得在实验室中以塔式法制备硫酸的实验技术。Ⅱ实验步骤和方法: (一)仪器装置:取干燥塔3,4,5平排分置,其中3和5的上口,分别装置分液漏斗9和10于其上部,干燥塔2上部装上滴液漏斗8和输水管12,并联接燃烧室(金属管或瓷管)1和干燥塔3中间,干燥塔6上部装滴液漏斗11,并联接于洗气瓶7和干燥塔5之间,洗气塔7出口处和水压抽气机相联,其装置如图2。  相似文献   

8.
高增尊 《化学教育》1984,5(6):48-48
按图组装仪器,先给滴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锥形瓶中放入石灰石,广口瓶、大烧杯中分别盛约1/2体积的水,大试管中加入15毫升氨化食盐溶液,并检查气密性。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水温上升至36。C。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保持在此温度下,旋动滴液漏斗的旋塞,给锥形瓶里放入稀盐酸,与石灰石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经过洗瓶,通入氨化食盐溶液中,约3分钟左右,在大试管中即有大量碳酸.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 ,没有对 CO2 气体溶于水这一实验进行演示 ,为了用事实说明 CO2 溶于水 ,有助于学生对 CO2 气体溶于水这一性质的理解 ,本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 实验步骤(1 )按装置图所示 ,连接好装置 ,检验其气密性。(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烧瓶 CO2 气体。 (3)塞紧烧瓶塞 (注意 :小气球囊内不留空气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冷水 ,然后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 ,向烧瓶内注入一定量的冷水 ,待小气球刚鼓起时 ,关闭活塞 ,振荡烧瓶。    平底烧瓶 (5 0 0 m L)分液漏斗玻璃导管    乳胶薄壁小气球囊双孔橡皮塞2 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0.
实验装置如图一、演示顺序1. 在小烧杯内放好细铁丝圈。2. 用漏斗向小烧杯内注入浓硫酸,使酸液面接近细铁丝圈。3. 细铁丝圈上平放一小块滤纸。4. 向滤纸上滴一滴氧化钴的浓溶液。5. 扣上大烧杯。二、观察13-15分钟即可看到滤纸上红色液迹由外向中心逐渐变蓝,至20分钟时液迹干燥并全部变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