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柯  周伟瑛  胡国荣  彭忠东  蒋庆来 《化学学报》2010,68(14):1391-1398
以LiOH•H2O, Ni2O3, Co3O4和MnO2为原料, 经过机械活化后在空气气氛下经高温烧结, 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Li0.2Mn0.54Ni0.13Co0.13]O2.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900 ℃下烧结10 h后可获得晶粒细小均匀的层状Li[Li0.2Mn0.54Ni0.13Co0.13]O2材料, 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在室温下以60 mA/g的电流充放电, 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248.2 mAh/g, 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239.4 mAh/g, 容量保持率为96.45%. 测试了该材料的高低温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进的固相法一步反应成功制备了掺杂Cr的系列正极材料Li[Mn1/3-x/3Ni1/3-x/3Co1/3-x/3Crx]O2(x=0, 0.015, 0.025, 0.050, 0.100),用XRD, SEM和充放电测试等考察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正极材料具有O2层状结构,规则的形貌和均匀的粒径尺寸分布,其嵌锂脱锂均为一步机理.加入适量的Cr可提高该系列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x=0.015时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室温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8.60 mAh·g-1,并且循环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O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化学》2001,9(4):359-361,364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Li-Ni-Co-Mn-O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层状Li-Ni-Co-Mn-O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合成方法、电化学性能以及掺杂、包覆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其中,LiNi1/3Co1/3Mn1/3O2材料已成功实现商业化,凭借优异的性价比,该材料将取代LiCoO2。  相似文献   

5.
微波合成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的新方法.采用机械球磨结合微波热处理合成了Li2FeSiO4正极材料.通过XRD、SEM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样品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与传统固相法合成的材料在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充放电性能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合成法可以快速制备具有正交结构的Li2FeSiO4材料;在650 ℃时处理12 min,获得了纯度高、晶粒细小均匀的产物,该产物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在60℃下以C/20倍率(电流密度,1C=160mA·g-1)进行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为119.5 mAh·g-1,1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116.2 mAh·g-1.与传统高温固相法相比,微波合成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纯度、均匀的形貌和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Li0.2Ni0.2Mn0.6]O2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对固相法合成的该材料进行了酸浸的改性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i[Li0.2Ni0.2Mn0.6]O2经过酸处理后,首次放电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放电中值电压明显下降。其中,0.5 mol.L-1的硝酸浸泡5 h的效果最佳,首次放电效率达到了86.7%,同时放电容量达到最大值的循环次数大大减少。酸浸改性的原因被归结于材料表面出现了富锂尖晶石结构Li4Mn5O12相。  相似文献   

7.
掺碳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法合成LiFePO4和掺碳的LiFePO4,并对不同掺碳量的LiFePO4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室温条件下,在0.1 C倍率下充放电,样品d(ωC=8.5%)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51.7 mA·h/g.1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仍有149.5 mA·h/g,容量损失较小.这表明,在合适的制备工艺条件下,掺碳能获得结构稳定、电化学性能良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先冷冻干燥后固相烧结制备正极材料Li2FeP2O7的方法. 利用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材料的组成和形态进行表征, 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Li2FeP2O7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发现, 合成Li2FeP2O7的最佳温度为590 ℃, 此温度下反应较完全且产物杂质较少, 1.6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55 mA·h·g?1, 明显高于其它温度下合成样品的放电比容量. 该温度下合成的Li2FeP2O7还具有低阻抗和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 说明这种合成方式有利于提高锂离子在Li2FeP2O7中的扩散.  相似文献   

9.
层状LiMnO2具有成本低、无毒和比容量高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正极材料。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层状LiMnO2的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层状LiMnO2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合笔者的工作,着重探讨了离子掺杂改性对层状LiMnO2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简要指明了层状LiMnO2将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过渡金属乙酸盐和乙酸锂为原料,柠檬酸为螯合剂,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煅烧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xLi2MnO3·(1-x)Li[Ni1/3Mn1/3Co1/3]O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x=0.5时,在900°C下煅烧12h得到颗粒均匀细小的层状xLi2MnO3·(1-x)Li[Ni1/3Mn1/3Co1/3]O2材料,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室温下以20mA·g-1的电流密度充放电,2.0-4.8V电位范围内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60.0mAh·g-1,循环4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244.7mAh·g-1,容量保持率为94.12%.  相似文献   

11.
张和  张梦诗  廖世军 《应用化学》2018,35(11):1277-1288
富锂三元层状正极材料(xLi2MnO3·(1-x)LiMO2(0<x<1,M=Mn,Ni,Co))因其远高于其它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而被视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是未来锂离子电池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但由于其循环性能差、库伦效率低等缺陷,富锂正极材料迟迟不能实现商业化生产。 本文将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富锂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富锂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组成、制备技术、结构和性能研究以及包覆与掺杂等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富锂层状正极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层状嵌锂多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近几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多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具有协同作用的Ni、Co、Mn三元复合型层状正极材料LiCoxMnyNi1-x-yO2 (0相似文献   

13.
    
LiFePO4 is an important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Regardless of the biphasic reaction between the insulating end members, LixFePO4, x≈0 and x≈1, optimization of the nanostructured architecture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power density of positive LiFePO4 electrode. The charge transport that occurs in the interphase region across the biphasic boundary is the primary stage of solid‐stat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n which the Li concentrations and the valence state of Fe deviate significantly from the equilibrium end members.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Li ions and charges at the Fe sites have made understanding stability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 intermediate domains difficult. Long‐range ordering at metastable intermediate eutectic composition of Li2/3FePO4 has now been discovered and its superstructure determined, which reflected predominant polaron crystallization at the Fe sites followed by Li+ redistribution to optimize the Li? F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锂电池正极材料FeS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锂电池正极材料FeS2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特性,综述了近年来锂电池正极材料FeS2的研究进展.重点叙述了天然FeS2的改性和人工合成FeS2的研究成果.在综述各方面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作者所在研究小组的工作对FeS2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施志聪  杨勇 《化学进展》2005,17(4):0-613
综述了各种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尤其是聚阴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作用,以及改善材料电导率的各种方法及其机理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偏硼酸锂和草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用于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LiFeBO<,3>,并用乙丙共聚物(EPM)对该材料进行包覆保护处理;采用XRD、SEM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实验表明.LiFeBO<,3>具有较高的放电重量比容量,而且包覆EPM后的硼酸铁锂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5%EPM包覆的硼酸锂首次放电容量达190 mA·h/g,0.5 C下充放电循环50次后容量衰减只有4.2%.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对储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充放电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固态锂电池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更少的副反应和更高的安全性,已成为下一代储能器件的首选. 构建匹配的电极/电解质界面是在全固态锂电池中获得优异综合性能的关键.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固态电池中电解质表面及正极/电解质界面的局域结构和锂离子输运性质. 选取β-Li3PS4 (010)/LiCoO2 (104)和 Li4GeS4 (010)/LiCoO2 (104)体系计算了界面处的成键情况及锂离子的迁移势垒. 部分脱锂态的正极/电解质界面上由于Co-S成键的加强削弱了P/Ge-S键的强度,降低了对Li+的束缚,从而导致了更低的锂离子迁移势垒. 理解界面局域结构及其对Li+输运性质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在固态电池中构建性能优异的电极/电解质界面.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学》2012,29(11):1221
Abstract: Borat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offer several appealing features, such as relatively light molar mass, abundant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relatively 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ies. In this article, we briefly reviewed the state-of-the art of borate cathode materials and borate anode materials, including LiFeBO3, LiMnBO3, LiCoBO3, Fe3BO6, FeBO3, Cr3BO6, Co2B2O5, Cu3B2O6 and VBO3.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ir structures,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are presented. In addition, we proposed som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the existed problems within thes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硼酸盐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安平  刘立华  徐国荣  申洁  令玉林 《应用化学》2012,29(11):1221-1230
硼酸盐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其具有摩尔质量小、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和理论比容量高等优点.本文对LiFeBO3、LiMnBO3和LiCoBO3等硼酸盐正极材料以及Fe3BO6、FeBO3、Cr3BO6、Co2B2O5、Cu3B2O6和VBO3等硼酸盐负极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