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正辛基亚砜萃取钯(II)和金(III)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建胜  王汉章 《化学学报》1990,48(10):982-987
应用连续自动测定的恒界面池装置, 研究了二正辛基亚砜(DOSO)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II)和金(III)的动力学行为。得以了各自的萃取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测定了DOSO的两相分配和界面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DOSO萃取钯(II)为界面配本取代反应控制类型, 而萃取金(III)则为扩散或混合控制类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紫外光谱法及萃取研究,讨论了二氯二正辛基亚砜合钯(Ⅱ)配合物[Pd(DOSO)2Cl2]在氯仿溶剂中的离解平衡: Pd(DOSO)2Cl2⇔Pd(DOSO)Cl2+DOSO Pd(DOSO)Cl2⇔PdCl2+DOSO 并测定了25℃时的离解常数K1=(2.0±0.3)×10-3,K2=(1.3±0.1)×10-4.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紫外光谱法及萃取研究,讨论了二氯二正辛基亚砜合钯(Ⅱ)配合物[Pd(DOSO)_2Cl_2]在氯仿溶剂中的离解平衡: Pd(DOSO)_2Cl_2(?)Pd(DOSO)Cl_2 DOSO Pd(DOSO)Cl_2(?)PdCl_2 DOSO 并测定了25℃时的离解常数K_1=(2.0±0.3)×10~(-3),K_2=(1.3±0.1)×10~(-4)  相似文献   

4.
5.
对甲苯基烷基亚砜(RSOPhCH_3)对钯的萃取研究及其与钯(Ⅱ)的固体配合物的合成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制备了五种不同取代烷基的系列配体的钯(Ⅱ)配合物(R=n-C_4H_9,C_6H_(13),C_8H_(17),C_(10)H_(21)和C_(12)H_(25)),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鉴定其组成。由于研究该系列配合物的性质,如热稳定性等能有助于对它们萃取机理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应用热重分析法(TG-DTG)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分别应用Freeman-Carroll,Coats-Redfern和Kissinger方程获得了它们的热分解活化能,并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行为与配合物配体中取代烷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亚砜的模型化合物正丁基正辛基亚砜液-液萃取Au(Ⅲ),对萃取剂及萃取配合物的1H NMR、13C NMR波谱特征进行讨论,研究了萃取时萃合物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作者认为有机相中存在Au(Ⅲ)在正丁基正辛基亚砜(BOSO)与配合物之间快速交换的过程,该过程有利于Au(Ⅲ)从水相向有机相转移,也是形成NMR波谱特征的主要原因.核磁共振实验也说明了在两种酸度下Au(Ⅲ)均与亚砜基团中的氧原子配位,但萃取机理有所不同,核磁共振波潜的分析给出了萃取机理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高酸度下二(2-乙基己基)亚砜萃取钯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DEHSO在[HCl]=8N条件下萃取Pd(Ⅱ)的机理,通过斜率法、Asmus法、饱和法确定了亚砜的配位数。并通过萃合物的元素分析、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的研究推断出萃合物的组成、结构和萃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低酸度下二(2—乙基己基)亚砜(DEHSO)萃取钯(Ⅱ)的机理。研究了H~+、Cl~-和温度对分配比的影响。萃取剂浓度较高时([DEHSO](o):[Pd~(2+)]>2:1)反应为 萃取剂浓度较低时,反应为 用斜率法、Asmus法、饱和法、固态萃合物的组成分析及红外图谱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9.
伯胺N1923萃取钯(II)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导了用恒界面池搅拌考察N1923-正辛烷溶液从氯化物介质中萃取Pd(II)时诸因素的影响.并用离子选择电极连续检测萃取过程中水相Pd(II)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合成了长碳链的二(2-乙基己基)亚砜与锡(Ⅳ)、钯(Ⅱ)、金(Ⅲ)的配合物,通过组成分析、摩尔电导的测定及红外、紫外图谱的研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烷基双亚砜类化合物(正辛基亚磺酰)乙烷C8H17-O=2-(SH2)2-O=S-C8H17(简称BOSE),研究了BOSE-磷酸三丁酯(TBP)二元中性体系不Pd(Ⅱ)的协同萃取行为。试验表明,在4-7mol/L HCl介质中,该体系能定量地协同萃取Pd(Ⅱ)。还研究了协萃Pd(Ⅱ)的各种条件;Pd(Ⅱ)萃合物的反萃方法,萃取容量;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用本协萃体系对合成样品中的Pd(Ⅱ)进行  相似文献   

13.
β羟肟萃取钯(Ⅱ)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羟肟、硫醚等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有实用意义。Cleare等曾提出加入胺类化合物以加快β羟肟萃钯的速度。本文在研究β羟肟萃钯(Ⅱ)机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伯胺后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HL)萃取钯(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特性,试图阐明伯胺对该取代反应的加速机理。试验所用伯胺N1923(Am)为混合支链伯胺,上海有机所实验厂生产。水相中伯胺含量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它实验方法参见[3]。  相似文献   

14.
三正辛基氧化膦萃取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用三正辛基氧化膦(TOPO)煤油溶液从盐酸介质中萃取钯及用硫脲反萃钯的条件。用等摩尔系列法、饱和法、化学分析法和斜率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探讨了TOPO萃取钯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2┐羟基┐5┐仲辛基┐二苯甲酮肟与P204对钯的协同萃取董彦杰刘建宁(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峰745000)P204单独萃取金属离子研究较多[1~3],P204与螯合萃取剂N510的协萃体系报道较少,只研究过金属离子CO2+、Ni2+[5]等,而用P...  相似文献   

16.
芳基与烷基亚砜钯(II)配合物π反馈效应的DF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FT方法对二苯基亚砜(DPSO)和二己基亚砜(DHSO)的钯(II)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中心金属钯与亚砜之间存在d*反馈键,而且二苯基亚砜钯(II)配合物中的π反馈键比二己基亚砜钯(II)配合物强,即亚砜的取代基对其钯(II)配合物的π反馈键有显著的影响。以BHandH/6-31+G**(Pd,3-21G*)//BHandH/6-31G*(Pd,3-21G*)方法对相应的亚砜钯(II)配合物进行单点计算时,配合物trans-PdCl2(DPSO)2 的π反馈键轨道能为-10.695 eV,而trans-PdCl2(DHSO)2的π反馈键轨道能量为-10.320 eV。利用电子给体NH3或电子受体CO配位体置换亚砜钯(II)配合物里的一个亚砜配体后,Pd(II)-DHSO配合物的Pd-S配位键长的变化明显小于Pd(II)-DPSO配合物的Pd-S配位键长变化值,进一步说明在Pd-DPSO配合物中的π反馈效应强于相应的Pd-DHSO配合物。  相似文献   

17.
新萃取剂双(正-辛基亚磺酰)乙烷溶剂萃取钯的性能和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在KI存在下用双(正-辛基亚磺酰)乙烷的乙酸丁酯溶液对钯(Ⅱ)的萃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从pH3至6mol/L盐酸介质中能定量萃取钯(Ⅱ),详细研究最佳萃取与反萃取条件和干扰情况。  相似文献   

18.
马恩新  顾建胜 《化学学报》1986,44(11):1087-1092
本文报道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N530)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II)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结果.用分配法测定了N530的基本常数.平衡研究表明,N530萃取钯反应的表现平衡常数K~ex为10~[16.88±0.04]氯仿作稀释剂)和10~[18.00±0.01](正十二烷作稀释剂).动力学研究表明,水相中的取代反应为决速步骤,K,1为2.42x10~2L.mol^-1.s^-1.测得萃取反应活化能为30.0±3.2(氯仿)和28.9±1.9KJ.mol^-1(正十二烷),与稀释剂无明显关系.界面特性研究表明,界面饱和时有机相体相浓度为10^-2mol.L^-1,小于测定速率方程时的浓度,这些都进一步证实了水相反应机理而排斥了界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磷酸三丁酯(TBP)与二苯基亚砜(DPSO)组成的二元中性体系(B-B体系)在HCl介质中对金(Ⅲ)的萃取行为,发现该体系有明显的协同萃取效应。用斜率法和紫外光谱法确定了协萃配合物的组成为H_3O~+·2TBP·DPSO·yH_2O……AuCl_4~-·HCl。协萃反应的平衡常数log K_(1,2)~′=3.33。对协萃反应的机理和可能的结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β羟肟、硫醚等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有实用意义[1-5]。Cleare等[1]曾提出加入胺类化合物以加快β羟肟萃钯的速度。本文在研究β羟肟萃钯(Ⅱ)机理[2,3]的基础上考察了加入伯胺后2-羟基-4-(1-甲基庚氧基)二苯甲酮肟(HL)萃取钯(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特性,试图阐明伯胺对该取代反应的加速机理。试验所用伯胺N1923(Am)为混合支链伯胺,上海有机所实验厂生产。水相中伯胺含量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6],其它实验方法参见[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