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麇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的一种特有动物,然而20世纪初却在中国绝迹。今天,这些昔日的“沼泽骄子”又回到了它们原本生活的地方,而且在中国大丰即将形成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麇鹿种群。  相似文献   

2.
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编制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生命表,绘制其种群增长曲线、死亡率曲线以及存活曲线。得出麋鹿种群的生理期望寿命为6.29岁;种群呈指数增长,其增长模型为Nt=39e^0.184t;种群年龄在1~7a时,种群死亡率较小,存活机率较大,到第8年后,种群死亡率急剧上升,存活机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湿地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6年开始,在南黄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开始,麋鹿产仔期间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麋鹿种群结构,通过种群动态监测并编制麋鹿生命表;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鹿进行称重,分析鹿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观察麋鹿行为,并予以统计分类.研究表明:麋鹿已有了良好的繁殖能力,生命周期、野生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表达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已完全适应了南黄海湿地生态环境.说明野生麋鹿种群恢复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麋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8日下午,我们一行4人来到湖北省石首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新厂镇,我是第二次来该保护区,因为这里的麋鹿都是来自北京麋鹿苑,所以,每次来这里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见到保护区温主任等工作人员也感到特别亲切。几年的时间,保护区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夏勇 《大自然》2012,(2):43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面简称:大丰麋鹿)是国际重要湿地,地处亚洲东方、太平洋西岸美丽的黄海滩涂。在这广袤无垠的湿地上生活着近1500多种野生动植物,麋鹿家族就生活在这片物种丰富、气候适宜的土地上。1986年从英国回归的39头麋鹿已增长到现在的1618头。目前,这里是全球面积最大、麋鹿种群数量最多并建立了最大麋鹿基因库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发情期野生与圈养麋鹿群主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发情期,以大丰麋鹿群主为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5种行为及群主吼叫行为为研究内容,探讨大丰野生麋鹿与圈养麋鹿习性差异.结果显示:行为发生频次在时间段上分布差异显著;两种群主吼叫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持续时间为9.495s±6.070s;但在06:00~08:00,08:00~10:00,10:00~12:00和12:00~14:00吼叫持续时间出现显著差异;在行为发生方面,休息、追雌和奔跑,吼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而走动和驱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大丰野生麋鹿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行为习性有别于圈养麋鹿,正在逐步恢复野生麋鹿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半散养麋鹿角的特征及其脱落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麋鹿角的形状、定形模式、阶段性生发趋势、脱落时间及其脱落时生境选择进行探讨.角的特征分析表明:麋鹿角主杆分枝复杂,后枝生有小枝(0~4),各种年龄阶段麋鹿角的动态定形模式:独角(2YEAR)→二杈(3YEAR)→三杈(4YEAR)→四杈(≥5YEAR)→五杈,并且角萌发的高峰期为独角→二杈期,然后趋向于1.角的脱落时间分布和生境选择的结果说明:雄性麋鹿年龄越大角的脱落趋向越早(P<0.01),脱落的角分布于麋鹿正常活动范围内,其主要生境选择冬季人工补饲点、树林、草丛、光裸地、水塘等,贡献率分别为:40.39%、30.77%、21.15%、4.81%、2.88%.  相似文献   

8.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在建立20多年来,在麋鹿保护和野生放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另一方面麋鹿的放养也引起了保护区内相关的生态反应。本文从圈养区内植物群落、生态多样性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出发,进行初步研究和推论。  相似文献   

9.
戴轩宇  李升峰 《河南科学》2008,26(4):472-474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保护区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建立大丰麋鹿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麋鹿在全麻醉状态下,进行了电刺激采精,采用天鹿III号稀释液配方稀释精液,在超低温下细管冻精,对精液品质标准检测,2007年至2008年,分别利用同情发情和公鹿试情方法对12头麋鹿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麋鹿电刺激成功率100%(12/12),采得的精液品质288d和268d,为麋鹿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麋鹿和大丰麋鹿保护区,探讨了麋鹿放养后保护区的生境问题,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郭耕 《科技智囊》2006,(11):77-80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自然被征服、被毁坏,那么,我们人类自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近日,京城某报曾以“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变成啥样”为题,报道了国外学者的一个大胆推断。这篇文章在告知人们自然之力的伟大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迪:人类不能没有万物,万物却可以没有人类。假如环境一天天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物种一天天地消失灭绝,人类将会怎样?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如何控制作为具有双刃剑性质的科技力量,以尽量减小其负作用,正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话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膝柄木生存现状及其恢复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膝柄木(Bhesa sinica)是卫矛科膝柄木属植物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目前仅在广西海岸发现3株成年树和7株幼树,是我国几乎绝迹的特有种.膝柄木花期7~9月,次年3~4月果实成熟,很难有性繁殖.在群落演替中无更新层,将会被红鳞蒲桃(Syzigium hancei)和潺稿树(Litsea glutinosa)取代.膝柄木插条扦插处理20d后插条可以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圈,扦插60d的成活率最高为15%.建议通过人工快速繁殖或者组织培养措施实现膝柄木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对油气二次运移进行定量研究,探讨重建古水动力场方法。以压实为机制,建立了适用于深埋环境的上下供水的层流动方程,提出边界确定方法,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利用有限单元法求各地质时期古水头的数值解,重现古水动力场演化。以此为基础,可编制盆地各地质历史时期反映油气运移的油、气、水势等值线图,以此直观判断油气运移方向。应用这一方法,对四川盆地阳新统进行了以46个节点为基础的实际模拟评价,获得各地质历史时期油气聚集分区图,为优选勘探区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7年发现东方白鹳迁徙种群,至2003年发现第一对繁殖以来,经过十几年的生境恢复、种群恢复、保护与管理等工作,使东方白鹳由繁殖种群数量稳定上升,2005年2巢,2006年16巢,2008年15巢,2009年21巢,2010年23巢,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的不断壮大,有力促进了该种的物种恢复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与恢复做出重要贡献,将给该物种保护和濒危水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16.
1996—2012年,采用样线法、样方法、访问法和野外跟踪观察法对灰胸竹鸡的迁移、扩散、种群自然恢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灰胸竹鸡由1996年两个分布点、50只个体、初始分布面积250 km2的小种群,经过16年的迁移扩散恢复到29个分布点、990只个体、分布面积1 345 km2的大种群,扩散距离达到103 km,遍布海拔5001 650 m之间,栖息地类也由3类发展到6类。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已知极北鲵在长白山高山带的主要栖息地小天池已处于绝迹状态.为促进小天池极北鲵种群的恢复重建,于2008年6月中旬首次实施了极北鲵种群的再引入,共引入卵袋6个,蝌蚪约2000尾.观察结果表明,投放的卵能够正常完成孵化,蝌蚪能够正常生长、存活直至完成变态,说明再引人种群对所引入的水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至2008年9月中旬完成变态的近3个月时间里,其体长共增长了约30~35 mm,完成变态时体长达到41~46 mm.至变态末期有死亡个体出现,占当次观察总个体数的16.7%以下.我们对种群潜在的致危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入了解并去除这些致危因素,是种群成功恢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猪血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在非灭菌条件下进行幼苗接种丛枝菌根的盆栽试验.通过测定幼苗株高、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片数生长动态.结合动态生命表和株高增长动态分析方法.探讨了非灭菌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濒危植物猪血木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丛枝菌根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显著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促进幼苗的株高和叶片生长;动态生命表分析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的幼苗在生长初期的48周中无明显的危险死亡期:对照组幼苗存活率曲线为Deevey-Ⅲ型,幼苗在初期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故接种丛枝菌根能促进猪血木幼苗的生长,增强幼苗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幼苗的存活率.研究结果为该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干旱沙区风沙干扰与环境胁迫并存,严重威胁沙区优势根茎型克隆植物个体生长、种群更新与拓殖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阐明根茎型克隆植物拓殖速率的调控要素与机制对于揭示沙生克隆植物适应对策、指导沙区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根茎型克隆植物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埋深度下沙鞭根茎拓殖速率以及生物(根茎生物量)与非生物因素(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对其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沙鞭根茎拓殖速率随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 2)根茎生物量随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沙埋通过影响根茎生物量间接影响根茎拓殖速率;3)与土壤养分相比,拓殖速率更多受土壤水分调控,具体表现为浅层土壤水分较低条件下,根茎拓殖速率显著较高。因此,在干旱沙区沙埋深度通过对根茎型克隆植物根茎生物量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直接或间接调控其拓殖速率。研究结果阐明了沙埋对根茎型克隆植物根茎拓殖速率的调控机制,为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