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亚洁 《数学通讯》2024,(2):21-24+53
对比人教A版新旧教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内容变化,发现在公式的引入、推导及其应用上存在若干不同,新教材更加关注单元整体联系.在分析两版教材该内容的变化基础上,深入理解新教材的改编用意,构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注重理清研究思路,聚焦核心素养,把握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2.
对于同一个数学公式,每位教师的引入方式不尽相同.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中的两角差余弦公式为例,梳理六种不同的公式引入方式,分别对应新手型教师、经验型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名家型教师,并加以比较,指出不同引入方式的优缺点.借助研究公式引入方式,使公式推导过程更加自然,在教学中关注学科育人,培养实践思维,适当渗透数学史,切实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相似文献   

3.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新增加了“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深化了学生对函数和方程思想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用函数观点处理问  相似文献   

4.
线性回归方程是中学设计教学的难点.本节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关键,要引入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了解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思想.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结合算法的思想引入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现以高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的教材,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彭清峰 《数学通讯》2022,(11):7-9+13
从知识生成、习题综合难度、复习小结等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人教A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的“不等式”内容:两版教材都能遵循课程标准,注重建构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生成性;例题内容丰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的渗透,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复习与小结注重知识网络的形成、思想方法的回顾与反思.给出如下教学建议:理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挖掘例题习题功能,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尊重教材编排顺序,合理把握教学的度.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脚本,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材是学科课程专家与教学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规范性.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每章都有章头图与章引言,对全章内容与思想方法进行统领性的介绍;每节课的内容都从生活情境或从数学自身出发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教材,发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领悟教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的思维与思想的可能设计教  相似文献   

7.
从结构系统和内容系统两方面比较北师大版与人教A版教材三角函数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两版教材都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融合,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二者又有各自的编写特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学习过程的启发性和引导性;人教A版教材突出了单元整体的任务意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8.
林海滨 《数学通讯》2020,(22):6-9+13
本文对人教A版实验版和修订版两个版本教材的《复数》部分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通过编排顺序、内容范围、内容呈现、例习题类型和数量四个方面阐述教材的变化,收获"聚焦数学思想,落实核心素养"、"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等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9.
采取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研究人教A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共三版教材同一数学史的不同呈现方式,分析其价值与作用、知识之间产生的联系,进而得出一些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不同版本教材基于不同编写理念,采用了多种编写方式.本文比较5种版本新教材中基本不等式这一内容的不同引入方式,总结差异,剖析分歧原因,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凯亮 《数学通讯》2023,(5):8-11+24
立足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规律,对比分析了苏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有理数”一章的内容,在“相反数”这一课时的“情境引入”、“概念生成过程”、“例题精讲”、“课堂练习”四个环节,从数学课程整体性与发展性的视角进行教学思考与设计,借助几何直观深入理解概念本质,从不同视角对相反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呈现授课实录及课后反思.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数学教材的使用要具有创造性.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为例,针对人教A版教材中导入设计过于理想化的情况,提出“用教材教”的反思,并给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媒介,本文中以“人教版”“康轩版”“singlee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二次函数”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三版教材的编排既有普遍一致性,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其中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呈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借助各形式间的关系,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第二种是运用类比推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对比分析三版教材的特点,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或实践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或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美微积分教材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积分课程的教学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教材建设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微积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主线,从教材内容和案例选取、教材结构顺序以及教材表述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微积分教材所具备的特色.依此为基础,以中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微积分教材为比较对象,着重对两本教材在知识点衔接、新知识的引入方式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构思方法和阐述方式等具体方面进行了较细致的对比,力图从中展示出中美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上的某些不同之处,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最后,文章列举了美国微积分教材,在语言表达风格、教学案例和习题设计以及教材配套服务等诸多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工具,它落实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成就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它是全体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抓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正是通过教材走进“基层”,走到师生的课堂活动中去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获得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前教师就应该很好地阅读教材,详细剖析教材中教学内容的起承转合,找到教学的“源”和“流”.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深刻领悟教材的精神,才能保证设计出针对性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文拟结合笔者阅读苏科版七下“12.1定义与命题”一节教材的历程,谈谈阅读教材时的几个关注点,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丁益民 《数学通讯》2022,(18):1-4+7
从“四能”的视角研析2019年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问题与探究”,结合教材分析了从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并结合“问题与探究”的案例阐释如何在问题探究中设计活动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由教材的示范落实问题解决的全程性.  相似文献   

17.
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是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人教版小学教学教材中以数学广角的方式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文以鸡兔同笼和植树问题为例,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提出了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学科来源、呈现位置、使用目的和跨学科层次四个维度对人教A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中跨学科内容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三版教材的跨学科内容大多为经典的自然科学知识,且集中呈现在习题和例题上,缺少让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技能或思想方法的跨学科情境.对此,提出了加强教材旁注、增加专栏内容设置、关注现实问题产生的数学应用、聚焦跨学科知识的深层次整合与运用等建议,以期教材编写者能够更好地跨越学科界限,以及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更多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数学跨学科内容.  相似文献   

19.
赵映红 《中学数学》2020,(6):31-32,9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史宁中教授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应从数学本质角度挖掘材料,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厘清思路,从数学思想的角度设计教学.最近,在南京市数学教研活动中,笔者有机会执教"反比例函数",在研习课程标准、不同版本教材之后,决定放弃书上的情境引入,增加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整理该课教学过程,并跟进阐述教学立意,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金俊 《中学数学》2016,(4):30-32
新人教版教材(2012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节内容的编排上与旧人教版(2007年3月第3版,以下简称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另起炉灶"完全不同.现就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加以比较分析.一、导入语的变化旧教材的导入语是"我们已经熟悉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以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