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pH5的醋酸盐缓冲底液中,可获得灵敏的铟(Ⅲ)—檞皮素的络合吸附波。铟浓度由1.O×10~(-9)—1.0×10~(-6)mol/L与其二阶导数波峰高有正比关系,检出限为5.0×10~(-10)mol/L,用于测定了试剂硫酸锌中的痕量铟,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In(Ⅲ):檞皮素=1:2,还讨论了络合物在汞电极上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2.
锡-芦丁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成志  李南强 《分析化学》1994,22(4):351-354
在pH3.9的HCOOH~HCOONa缓冲溶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灵敏的Sn(Ⅳ)-芦丁(Rt)络合吸附波.在1.0×10~mol/L~6.0×10~mol/L范围内锡浓度与波高呈正比关系,检测下限可达6.0×10~(-9)mol/L.应用该法测定了罐头菠萝汁中的锡.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Sn(Ⅳ):Rt=1∶1,条件稳定常数为2.7×10~4。对p_1波测得电极反应的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_)_1=95s~(-1)。对P_2波测得电子转移系数α=0.60,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_)_2=3.8s~(-1).  相似文献   

3.
包晓玉  李南强 《分析化学》2000,28(2):228-231
在pH4.6Hac-NaAc缓冲溶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灵敏的Bi(Ⅲ)-芦丁(Rt)络会吸附波。在50×10-8~7.0×10-6mol/L范围内铋浓度与峰高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0×10-8mol/L。测定了硫酸锰试剂中铋的含量。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Bi(Ⅲ):Rt=1:2,条件形成常数β=3.9×109。测得电极反应转移系数α=0.42,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s=15.9s-1。  相似文献   

4.
铋(Ⅲ)-桑色素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25 mol/L HCl底液中,用单扫极谱法得到了灵敏的铋(Ⅱ)-桑色素络合吸附波,其检测下限达5.0×10~(-9)mol/L。用其测定了锰盐中的痕量铋。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铋(Ⅱ):桑色素=1:1,条件稳定常数1gμ=5.0。电极反应为吸附络合物中Bi(Ⅱ)还原为Bi(Hg)。测得电极反应转移系数α=0.42,表面电化学反应的标准速率常数k_s=12.7s~(-1)。  相似文献   

5.
在HCl-NaAc介质(pH 2.5)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高灵敏的In(Ⅲ)-2-疏基苯骈噻唑(MBT)-7-碘-8-羟基喹啉-5-磺酸(Ferron)三元络合物吸附波.峰电位在—0.64V(vs.SCE),峰电流与铟浓度在7.0×10~(-10)mol/L~8.8×10~(-7)mol/L之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3.0×10~(-10)mol/L.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In(Ⅲ):MBT:Ferron=1:1:1.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和机理.本法选择性较好,用于工业废水和地下水中痕量铟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铋-N-苯甲酰苯胲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5.6的0.2mol/L NH_4Ac-3×10~(14)mol/L N-苯甲酰苯胲(N-BPHA)底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得到Bi(Ⅲ)的络合物吸附波,峰电位-0.33V(vs.SCE)左右。导数峰高与铋的浓度在5.0×10~(-8)~4.0×10~(-6)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8)mol/L。实验表明,该极谱峰属于络合物吸附波,测定其络合比为Bi(Ⅲ):N-BPHA=1:3。测定了该体系的吸附量;Bi(Ⅲ)-N-BPHA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等温式,测得吸附系数β=2.87×10~5,吸引因子α=0.984。用于矿石中微量铋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在NaAc-HAc介质(pH5.3)中,铬黑T(EBT)和Ga(Ⅲ)-EBT分别于-0.40V和-0.63V产生的峰电流具有吸附特性,均为不可逆电极反应过程。测得EBT和Ga(Ⅲ)-EBT的电子传递系数(α)分别为0.38和0.58,电子转移数(n)和质子数(m)均为2°EBT在电极表面的饱和吸附量(Г_0~S)为5.6×10~(-10)mol/cm~2。在pH4.8~5.6间,EBT(H_3L)主要以H_2L~-形式存在;Ga(Ⅲ)与不同浓度的EBT形成组分比分别为1:1和1:2:两种络合物,相应累积稳定常数K_1=7.2×10~(12),K_2=5.3×10~(25)。提出了它们的电极反应机理,并对温度试验过程中产生的“热色(电)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钪-胭脂红酸非电活性络合物的极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南强  闵静 《分析化学》1989,17(4):346-348
在pH4.4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Sc(Ⅲ)引起胭脂红酸的单扫极谱可逆吸附波的峰高降低。Cs_c由1.0×10~(-7)至6.0×10~(-6)mol/L与峰高降低成正比。测得吸附络合物组成为Sc(Ⅲ):CA=1∶3。  相似文献   

9.
在0.04Mol/L HAc-0.36Mol/L NaAc(pH5.7)和3.5×10~(-4)Mol/L 8-氨基喹啉(8-Aminoquinoline)溶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得到In(Ⅲ)-8-氨基喹啉络合吸附波,峰电位在-0.78V处。其导数峰高与铟在5.0×10~(-8)-4.0×10~(-6)Mol/L范围内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2.0×10~(-8)Mol/L。研究确定该波为1∶1铟-8-氨基喹啉络合物的吸附波。测定了几种地球化学标准样品中的锢,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 In(Ⅲ)-BPR-Zeph-SCMC 体系的显色反应。在 pH=4.0的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中,在 SCMC存在下,In(Ⅲ)与 BPR 和 Zeph 形成蓝紫色胶束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40nm.其摩尔吸光系数ε640nm=8.0×10~4.其组成:In(Ⅲ):BPR:Zeph=1:2:2.在0—50μg In/50ml 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初步讨论了胶束络合物增敏机理.试用于纯铅和锡中微量铟的测定,结果尚称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胭脂红酸极谱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醋酸盐缓冲溶液中, 可获得胭脂红酸的单扫可逆吸附波。在pH4.3时, E_p=一0.65 V(vs. S.C.E.), 电极反应是由醌型还原为氢醌型。胭脂红酸在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等温武。测得吸附系数β=7.0×10~6, 作用因素v=-0.92, 吸附速率常数k_(ads)=9.7×10~(-8) cms~(-1)。  相似文献   

12.
在pH4.1的乙酸盐缓冲底液中,钒能与5-溴水杨基荧光酮形成络合物,并吸附在汞电极上,在氯酸盐存在下,在V(Ⅴ)的电极还原过程中形成催化波。用单扫二阶导数极谱法测定时,钒浓度在L.0×10-8~1.0×10-6mol·L-1范围内与峰高成正比关系,检出限为5.0×10-9mol·L-1。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V(Ⅴ)5-Br-SAF=11。平行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1.9×103(mol·L-1)-1·s-1。  相似文献   

13.
在pH 8.5、0.04 mol/L NH3*H2O-NH4Cl缓冲溶液中,钴-甲基百里香酚蓝络合剂(MTB)在NaNO2存在下,于-1.23 V(vs.SCE)产生一尖锐、灵敏的二次导数极谱波,峰电流与钴(Ⅱ)浓度在5.0×10-8~2.0×10-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8 mol/L.研究了该波的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证明该波为络合吸附波.峰电流由中心离子钴(Ⅱ)还原产生.络合物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为5.18×10-9 mol/cm2,符合Frumkin等温式.测得吸附系数β=6.86×105,自由能ΔGθ=33.30 kJ/mol;电子转移数n=2.不可逆吸附的转移系数α=0.58,反应速率常数ks=2.26/s.方法用于VB12和模拟样中痕量钴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在0.02 mol/L (CH2)6N4-HCl(pH 3.57)介质中,In(Ⅲ)与N-邻羧基苯基-N′-(2-氨基乙基)草酰胺生成络合物,并吸附于电极表面,于-0.60 V(vs.SCE)得到络合物吸附还原波.其2次微分极谱峰电流与In(Ⅲ)浓度在3.8×10-7~2.2×10-5 mol/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6×10-8 mol/L.方法已应用于陶瓷颜料、矿石、人发中微量In(Ⅲ)的测定,并对电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铁-荧光镓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p H6.1 0的 0 .1 mol/L ( CH2 ) 6 N4-HCl底液中 ,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铁( ) -荧光镓体系灵敏的络合吸附波。在 1 .0× 1 0 - 7~ 7.0× 1 0 - 6 mol/L范围内 ,铁浓度与波高呈线性关系 ,检测限达 7.0× 1 0 - 8mol/L,已成功地应用于金属镁粉中的铁和铝的测定 ,并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铁∶荧光镓 =1∶ 1 ,条件形成常数β=3 .2× 1 0 4,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常数 ks为 2 .9s- 1 。  相似文献   

16.
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8-氮鸟嘌呤(8-AG)与Cu2+形成络合物的条件,测定了该络合物有关的特征常数。在pH 3.00的HAc-NH4Ac缓冲溶液中,8-AG与Cu2+可以形成1∶1的络合物。该络合物产生一个不可逆吸附还原波,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参与了电极反应,该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5.73×105,反应活化能为12.1 kJ/mol,电极反应速率常数为1.04×10-4cm/s。  相似文献   

17.
曾泳淮  周颖林 《分析化学》1999,27(7):832-835
在NH_3-NH_4Cl底液中,尼莫地平(nimodipine,NMD)在汞电极上有一线性扫描还原峰,峰电位E_(pc)=-0.62V(vs.Ag/AgCl).该峰具有明显的吸附性,吸附粒子为NMD中性分子.测得NMD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为1.49 ×10~(-10)mol/cm~2,每个NMD分子所占电极面积为1.11nm~2,NMD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等温式.测得吸附系数β=4.32×10~5,吸附因素γ=0.46;吸附自由能△G°=-32.14kJ/mol;电子转移数n=4;不可逆吸附的动力学参数αn_α为1.10.探讨了NMD在汞电极上的还原机理,并建立了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NMD的最佳条件,检测限为1.0×10~(-9)mol/L.  相似文献   

18.
铟(Ⅲ)在0.03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KHP)、5×10~(-6)mol/l二甲酚橙(XO)溶液(pH3.9)中,出现一良好的示波极谱图,峰电位E_p=-0.68V(vs.SCE),其峰电流与铟的浓度在1.0×10~(-7)~3.0×10~(-6)mol/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0×10~(-8)mol/l。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确定络合物的络合比为In(Ⅲ):XO=1:1。用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手段研究极谱波的性质及其反应机理。并测定了不同铟浓度时体系的吸附量。体系的吸附符合Frumkin吸附等温式,吸附系数β=4.3×10~5,吸引因数α=-1.75。实验表明,该波属于络合吸附波。  相似文献   

19.
以Tween-20为增溶剂,用直接光度法研究了汞与双硫腙络合物的组成,以及该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摩尔吸光系数。测得络合物的最大配位数为4,积累稳定常数分别为:β_1=3.77×10~4,β_2=8.03×10~6,β_3=7.75×10~9,β_4=5.60×10~(12)”。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_1=3.98×10~4,△ε_2=4.18×10~4,△ε=4.25×10~4,△ε_4=4.35×10~4。  相似文献   

20.
张朝晖  张月霞  朱腾 《分析化学》1999,27(4):402-407
在含少量水杨酸的NaAc-HAc-HCl(pH 2)介质中,钪(Ⅲ)和氯代磺酚-S(CSP-S)形成有电活性的络合物,于-0.39V(vs.SCE)处出现一灵敏的二次导数极谱电流峰.电流峰高(i_p)和抗(Ⅲ)浓度在4.5×10~-8~5.3×10~-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2,检出限为2.5×10~-8mol/L Se(Ⅲ).方法用于高温合金中微量钪的测定,结果满意.[SE(Ⅲ)]:[CSP-S]=1:1,表观稳定常数(k)为 3.2×10~6.至少稳定36h.较详细研究了络合物存在形态、电流特性、电极过程可逆性、电极反应机理,探讨进一步增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