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第六届工程湍流模拟与测量会议
第六届工程湍流模拟与测量会议(6th Int Symposiumon Engineering Turbulence Modelling and Measurements,ETMM6)于2005年5月25日~27日在地中海第二大岛意大利撒丁岛南部的Villasimius小镇举行.ETMM系列会议的传统地点是地中海的海岛,3年前本人也有幸参加了在西班牙的马约卡岛举行的第五届ETMM会议,会议纪要曾登载于〈力学进展〉.虽才5月下旬,撒丁岛却已是骄阳似火,热浪逼人,是下海畅游的好时节.不过,会议旅馆虽在海滨,与会者却未逃会下海,会场内学术氛围浓厚.以至会议结束后,当我在撒丁岛首府卡里亚里一码头饭馆等待渡轮去罗马时,饭馆老板看着没被晒黑的我,怎么也不信我在Villasimius待了三四天. 相似文献
2.
第24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于2004年7月11日至16日在意大利巴里市召开.会议主席为巴里大学化学系主任马里奥·卡彼特利教授.会议讨论的专题有:(1)Boltz-mann和相关方程;(2)内部流动和真空系统;(3)动理学与输运理论;(4)Monte-Carlo方法与数值解;(5)稀薄射流和羽流;(6)多粒子动力学;(7)态间动理学;(8)粒状结构气体;(9)等离子体中的输运;(10)稀薄等离子体;(11)微流动问题;(12)稀薄气体动力学中的实验;(13)气相分子碰撞 相似文献
3.
国际近海与极地工程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是每年一度由国际近海与极地工程学会主办的旨在促进近海工程、极地工程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以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自1991年起,此会议相继在爱丁堡、旧金山、新加坡、大阪、海牙、洛杉矶、檀香山、蒙特利尔、法国的布雷斯特 相似文献
4.
引言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ma Chemistry, ISPC)开始于1973年,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办,由其下属物理化学部等离子体化学分委员会具体组织.历届会议的会址是德国Kiel (1973),意大利罗马(1975),法国Limoge (1977),瑞士苏黎世(1979),英国爱丁堡(1981),加拿大Montreal (1983),荷兰Eindhoven (1985),日本东京(1987),意大利Pugno… 相似文献
5.
1会议概况第四届国际多相流会议于2001年5月27日到6月1日在美国New Orleans召开.本次会议约有800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包括中,日,韩, 印等国)的代表参加,宣读论文共565篇,其中邀请报告20篇,分组口头报告和张贴论文545篇.中国有清华大学周力行,杨瑞昌,西安交大陈学俊,林宗虎,陈听宽等,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蔡瑞贤,浙江大学林建忠,华中科技大学柳朝晖和大庆石油学院的2位代表共11人参加,宣读论文10余篇,其中周力行应邀做邀请报告1篇,宣读分组口头报告2篇,张贴论文1… 相似文献
6.
7.
1概况亚洲流体力学会议是由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sianFluidMechanicsCommittee)主办的国际例会,轮流在亚洲各国每二年召开一次.第八届亚流会(TheEighthAsianCongressofFluidMechanics.8ACFM)于1999年12月6日~10日在我国深圳召开.这是第二次在我国召开,第一次是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流会.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国力学学会具体承办.会议主席为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崔尔杰院士.… 相似文献
8.
9.
10.
位于地中海西部西班牙美丽的海岛马约卡的九月,风和日丽,景色宜人.蓝天和大海交相辉映,一幢幢白色的、浅黄色的或乳黄色的别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棕榈树与各类热带、亚热带植物之间.马约卡是欧洲大陆游客的旅游胜地,德国人、英国人尤其钟爱此地. 相似文献
11.
12.
雷诺数对湍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近年来关于雷诺数(Re)对湍流特性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研究表明除径向偏斜系数和平坦系数分布外,确实存在一个不受Re数影响的区域,但对于不同的物理量这一区域的范围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物理量不同研究者的结果亦不尽相同,显示了近壁区流动的复杂性和测量的困难,激光测速技术(LDV)由于其具有测量精度高、不干扰流场、空间分辨率细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对湍流,特别是对湍流近壁区流动特性及Re数对湍流统计特性影响等的精细测量,随着LDV自身及其它相关测试技术的进一步改进,LDV在了解湍流产生机理、能量转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压缩性流体的湍流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是作者50年的湍流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 整个研究工作分成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上一世纪的40年代,提出研究湍流必须研究脉动速度场,给出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上一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提出了先求解后平均的旋涡结构的湍流统计理论. 第三阶段是上一世纪的70年代,他和黄永念提出了准相似性假设,完成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统计理论的工作. 第四阶段是上一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提出了广义准相似性假设,给出了处理一般具有剪应力的湍流流动的奇阶截断法和逐级逼近法. 相似文献
14.
非线性湍流模式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现代湍流模式研究已经超出了经典的Boussinesq涡粘性概念和线性的雷诺应力输运范畴,湍流运动过程中的非线性本质已成为模式研究人员所关心的中心问题。其目的在于使湍流模式能更加真实地再现湍流运动的复杂性,提高模式的适用范围,使复杂湍流能够得到合理的模拟,非线性湍流模式在解决复杂湍流运动的计算中已经取得可喜进展,正逐步应用于工程湍流的计算。同时,工程中的湍流问题计算也已走出了简单剪切流动类型及传统的k-ε(及其它形式的)二方程模式框架,二阶矩封闭模式在先进的工程计算中已被用来解决诸如可压缩的空气动力学、发动机气缸及三维复杂几何场内等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流动问题,并逐步进入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包。 相似文献
15.
网格湍流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验研究了网格湍流从前期到后期整个连续衰变过程即湍能和Taylor微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高阶速度相关系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是在一个低湍流度、低速风洞内,用TSI热线风速仪测得的,而拟均匀各向同性湍流是用在风洞试验段入口处加网格产生的,本文的试验结果与文献[1]提出的涡旋结构理论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发现理论计算的和曲线与本文实测值非常吻合,本文的实测结果与Townsendt早年的试验以及Beanett七十年代末的试验也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些试验结果彼此也很一致,因而,所有这些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都相互获得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湍流标度律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湍流结构函数的标度律。实验或数值模拟得到的湍流结构函数的标度指数是奇异的。很多学者认为:这一实验事实否定Kolmogorov1941年(K41)提出的正常标度律,各向同性湍流惯性区的标度律是奇异的。近年来作者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不同的观点:由于有限雷诺数效应,有限雷诺数湍流的标度指数不等于真正的惯性区标度指数,湍流结构函数的标度指数的实验数据并不否定K41正常标度律,各向同性湍流惯性区的标度律可能是正常的。惯性区奇异标度律和正常标度律对应的湍流物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因而研究解决这个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旋涡结构的湍流统计理论是已故周培源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来的.经过他和他的学生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湍流统计理论.在纪念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特贡献本文作为对一代宗师的怀念.本文是这个理论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其中包括:作为湍流元的旋涡结构解的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同旋涡结构解的类别和叠加,统计平均方法的选取和操作,统计平均物理量的规律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重正化群方法对强旋转湍流场统计性质予以研究, 通过重正化微扰展开, 对高波数速度分量进行逐 阶平均.计算结果显示当旋转角速度Ω → ∞时, 用以表征高波数速度分量对低波数速度分量影响的重正化黏性将趋于0, 这表明在强旋转条件下科氏力将抑制湍流速度分量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从而阻碍湍流的能量级串效应, 当Ω → ∞时湍流的能量级串效应消失, 导致湍流脉动消失, 流动将层流化.理论计算结果还显示对于强旋转湍流, 时域-空域联立Fourier的湍流速度分量存在二维化趋势, 球面平均能谱函数有标度关系E(k) ∝ k-3. 相似文献
20.
对来流Mach数2.25和6的平板边界层湍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 并通过与理论、实验及他人计算结果的对比对数值结果进行了验证. 基于直接数值模拟得到的湍流数据库, 对常用的湍流模型进行了先验评估. 评估的湍流模型有k-εvarepsilon模型(包括标准k-εvarepsilon 模型、可实现的k-εvarepsilon模型及低Reynolds数k-εvarepsilon模型)、SA模型及BL模型. 结果显示, 对于Mach2.25的平板边界层, 可实现的k-εvarepsilon 模型及低Reynolds 数k-εvarepsilon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而标准k-εvarepsilon模型预测的湍流黏性系数偏高; SA模型在边界层内层预测准确度较高, 而在外层预测值偏高. 而对于Mach6的平板边界层, k-εvarepsilon模型及SA模型预测的湍流黏性系数均偏高, 尤其是标准k-εvarepsilon模型. 对于Mach6的平板边界层, BL模型低估了内-外层交界位置, 造成湍流黏性系数预测值严重偏低. 作者通过修改模型系数及内-外层交界位置对BL模型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模型预测的湍流黏性系数与DNS给出的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