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水热晶化反应,制备出传统需要高大相反合成的掺杂,NASICON化合物Na1-xZr2-xNbxP3O12(0<X<1),并应用XRD,IR方法对产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表明水热晶化产物是纯的物相并具有与NaZr2P3O12相同的结构,固体^31PNMR研究证实Nb^5+部分取代了Zr^4+所在位置,参与骨架的组成,并统计分布于结构中,水热晶化产物与固相反应产物具有相同的离子电导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FeSO4.7H2O,H3PO4,LiOH.H2O,AgNO3及Y(NO3)3.6H2O为原料,利用水热法一步合成出了LiFe1-0.01xY0.005xAg0.005xPO4粉体(x=0.5,1.0),并将该材料作为敏感试剂,用旋转-甩涂法做成纳米薄膜固定在锡掺杂玻璃光波导表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厚仪以及自组装的玻璃光波导气敏测试仪研究了热处理对LiFe1-0.01xY0.005xAg0.005xPO4薄膜光学及气敏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450℃下进行热处理的薄膜元件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及较好的气敏特性。相同浓度的不同挥发性有机气体中,该传感元件对二甲苯气体有很好的选择性响应,其检测响应范围为1×10-7~1×10-3(V/V),响应-恢复时间分别小于5和100 s。  相似文献   

3.
刘永梅  郭永榔 《应用化学》2009,26(10):1236-1240
以Li2CO3和NH4VO3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用Li1+xV3O8。研究了反应物的分散条件和煅烧温度对产物晶型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XRD、IR和SEM结果表明,用超声波在无水乙醇中分散反应物得到的前驱体于550 ℃下煅烧,所得产物Li1+xV3O8结晶度低、粒径小、形貌均匀。 充放电、循环伏安等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极化低、嵌脱锂位置多、循环稳定性好。 在0.5 C放电条件下,第2次循环放电容量达到268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210 mA·h/g以上。  相似文献   

4.
钙钛矿型LaxSr1-xNi1-yCoyO3光电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合成法, 制备LaxSr1-xNi1-yCoyO3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 对钙钛矿氧化物进行了XRD结构分析. 在通氧或不通氧下测试氧还原和氧析出的循环伏安曲线. 结果表明: 该氧电极具有双功能催化特性, 但不完全可逆. 利用汞灯作为激发光源, 进行几种水溶性染料和五种混合染料光解实验, 利用紫外-可见、红外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研究LaxSr1-xNi1-yCoyO3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LaxSr1-xNi1-yCoyO3 (x=0.7, 0.9, 1; y=0.3, 0.75)复合氧化物都具有较强光催化特性; LaxSr1-xNi1-yCoyO3的光催化活性高于LaxSr1-xNiO3, 这与B位离子(Ni2—, Co2-)的电子构型有关; Co2+的加入可使LaxSr1-xNiO3的光催化活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ZrxCe1-xO2催化剂, 利用BET, XRD和XPS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催化剂催化湿式氧化乙酸的活性. 结果表明: Zr和Ce摩尔比为1∶9的催化剂催化湿式氧化乙酸时具有最好的活性, 当乙酸溶液的初始化学需氧量(COD)为5000 mg/L, 反应温度为230 ℃, 压力为5 MPa时, 120 min后, COD的去除率为76% . 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是因为在CeO2中加入Zr能够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缺陷氧的含量, 并最终加快了HO2•自由基的产生, 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纳米Ce1—xMnxO2上乙醇催化氧化发光特性, 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组成(Ce/Mn比)对发光强度的影响规律. 为研究催化发光机理, 在相近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纳米Ce1—xMnxO2上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结果表明: 催化发光强度与催化反应中生成CH3CHO的产率有很好的顺变关系, 表明CH3CHO是导致C2H5OH分子在纳米Ce1—xMnxO2催化剂上氧化发光的“活性分子”.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ZrxTixAl1-2xO2复合氧化物载体材料,考察了其作为裂解催化剂载体对航空煤油裂解反应的影响.?采用全自动吸附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仪联用、NH3-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ZrO2:TiO2:Al2O3质量比为1:1:3时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具有最强的表面酸性和最集中的强酸中心密度,且具有良好的再生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载体ZrO2:TiO2:Al2O3质量比为1:1:3时催化剂上650?℃裂解产气量较热裂解提高了2.1倍,700?℃时提高1.4倍.?另外,该系列载体材料经1000?℃焙烧5?h后,所制得的催化剂几乎失去了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共沉淀法制得一系列铈锆比不同的Ce0.3+xZr0.6-xY0.1O1.95储氧材料, 并用于制备了一系列低贵金属Pt+Rh/Ce0.3+xZr0.6-xY0.1O1.95+Al2O3三效催化剂. 用比表面、程序升温还原以及X射线衍射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表征, 结果发现, 催化剂的活性与催化剂中贵金属的还原性能密切相关, 低铈储氧材料比高铈储氧材料更有利于促进贵金属还原, 因而含低铈储氧材料催化剂的活性明显优于含高铈储氧材料催化剂的活性, Pt+Rh/Ce0.35Zr0.55Y0.1O1.95+Al2O3的活性最佳, 对HC, CO和NO的起燃温度最低分别为: 235, 175, 200 ℃. 样品经1000 ℃水热老化之后, 贵金属Pt被烧结而发生迁移, 使得催化剂的活性及还原性能变差, 含低铈材料的催化剂的抗老化性能优于含高铈材料的催化剂, 其中Pt+Rh/Ce0.35Zr0.55Y0.1O1.95+Al2O3的抗老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唐勇  廖钦林  郭祥安 《电化学》2013,(4):371-375
采用共沉淀-高温固相烧结法在900oC空气中煅烧,合成了层状复合掺杂型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1-2xTixNbxO2(x=0,0.002,0.005,0.01,0.02).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电化学测试等观察与研究掺杂元素对Li(Ni0.5Co0.2Mn0.3)O2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Ti、Nb掺入Li(Ni0.5Co0.2Mn0.3)O2,降低了材料的阳离子混排程度,且晶胞参数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未掺杂材料相比,Ti-Nb复合掺杂的样品具有更好的电性能和高温性能.当x=0.005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方型铝壳电池3.0~4.2 V电位区间首次1C放电比容165.9 mAh.g-1,常温循环100周期容量保持率96.5%,55oC循环300周期容量保持率为92.6%,80oC/6 h高温存储后冷却2 h电池厚度膨胀率9.8%.  相似文献   

10.
Carbon monoxide oxidation activity and aging of Cu1–xCrxCo2O4 (03+ (Oh) and Cu2+ (Oh) ions in the ternary spinels.
Cu1–xCrxCo2O4 (03+ Co2+ .
  相似文献   

11.
浸渍法制备了用于混合丁烯齐聚反应的负载型Fe(2/3)xNi1-xSO4-P2O5/γ-Al2O3催化剂,在高压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化剂制备参数和反应条件对混合丁烯齐聚反应转化率和目的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MPa、100 ℃、空速为2 h-1的反应条件下,Fe/Ni原子比为2,Fe担载量为0.7 mmol/g(γ-Al2O3)时,用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对混合丁烯齐聚转化率和二聚物选择性分别高达50.7%和52.2%。此外,SO42-同γ-Al2O3相互作用对混合丁烯齐聚反应的有效活性中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La1-xSrxNi1-yFeyO3 (x=0, 0.1, 0.2, 0.5; y=0~1.0)型的钙钛矿催化剂, 以活性碳为载体, PTFE乳液为粘接剂制备双功能氧电极. 对催化剂进行了XRD结构分析以及SEM分析和BET比表面积测量. 采用三电极体系测试了氧电极的稳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并对其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的交流阻抗谱图进行分析. 通过等效电路的拟合研究了该系列双功能氧电极氧还原反应的工作机理. 实验表明对于LaNiO3化合物, B位掺杂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 电极氧还原反应的极化主要由电荷转移反应和Nernstian扩散过程造成. 通过各个电极对于催化分解H2O2的分解速率常数的测定得知, Ni离子对于催化H2O2分解反应的活性大于Fe离子, 继续在对于氧还原反应和氧析出反应都具有较高电催化活性的LaNi0.8Fe0.2O3催化剂上进行A位掺杂Sr离子后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分解H2O2的催化活性, 主要是因为氧空位的增多和金属离子d电子含量的降低有利于催化分解H2O2的活性的提高, 但由于氧空位的增多导致催化剂电导率的降低, 所以其电催化活性降低了. 通过多圈循环伏安扫描的测试, 催化剂LaNi0.8Fe0.2O3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室温固态反应合成了一系列Ba1-xSrxTiO3固溶体纳米粉末(0≤x≤1.0). 经XRD物相分析和d-间距-组成图证明, 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 TEM形貌观察, 粒子基本为球形, 平均粒径40 nm. 该方法具有产率高, 无需溶剂, 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通过制陶实验, 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介电损失以及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 采用室温固态反应在BaTiO3中掺入适量锶, 由于掺杂离子均匀进入母体晶格, 引起居里点降低, 室温介电常数达11000以上, 介电损耗由BaTiO3纯相的0.03 (3%)降为0.008 (0.8%). 纳米粉体的烧结温度为1180 ℃, 比传统微米级粉体的烧结温度降低100~150 ℃.  相似文献   

15.
用水基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导体Li2+2xZn1-xSiO4(0≤x≤0.5)。实验中对干凝胶的热稳定性进行了TG-DTG分析。XRD谱结果表明形成了与Li3PO4结构相关的固溶体Li2+2xZn1-xSiO4。TEM结果则显示晶粒尺寸为50nm左右,并应用交流阻抗谱技术进行了样品烧结体的电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温固相法反应制备Ba0.11Sr2.89-2x Ce x Na x AlO4F(x=0.01,0.02,0.05,0.07,0.10,0.15)荧光粉。Ba0.11Sr2.89AlO4F体系中存在Sr(1)2+和Sr2+(2)两个格位。Sr2+(1)离子位于Wyck.4a格位,为十配位多面体构型。Sr2+(2)离子位于Wyck.8h格位,为八配位的多面体构型。研究了Ba0.11Sr2.89-2x Ce x Na x AlO4F荧光粉的紫外-可见激发、发射光谱、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过程,讨论并指认了Ce3+在上述两个格位中的激发带位置及能级重心,发射光谱曲线分别由两个~463,~505和~550 nm宽带发射构成。随着Ce3+浓度增加,长波发射~550 nm逐渐增强,而色品坐标(x=0.199,y=0.351)蓝绿区逐渐变化到黄绿区域(x=0.389,y=0.489)。  相似文献   

17.
钙钛矿材料化学组分是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纯无机钙钛矿CsPbI3具有相对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但由于Cs+具有较小的离子半径而导致无机钙钛矿相不稳定。最近研究发现富铯FAxCs1?xPbI3钙钛矿具有相对稳定的相结构,且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持无机钙钛矿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钙钛矿材料体系。目前这种富铯的FAxCs1?xPbI3材料合成是通过引入过量有机组分FAI实现的,其中FAI一方面充当钙钛矿的掺杂剂,另一方面过量的FAI充当添加剂。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升华温度,后续需要较高的温度使过量的FAI升华,实际上这在实验上很难实现对FAI升华量的精确控制。本文重点研究具有低升华温度的胺类,如碘甲胺(MAI)、碘化二甲胺(DMAI)、碘化乙胺(EAI)、碘化胺(NH4I)和醋酸甲脒(FAAC),作为添加剂制备富铯FAxCs1?xPbI3钙钛矿材料体系的可行性,这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钙钛矿薄膜的热处理温度;另一方面可拓宽的制备纯相钙钛矿成分的窗口期,这对大面积制备纯相富铯FAxCs1?xPbI3钙钛矿薄膜尤为重要。结果表明MAI和DMAI可以作为合成FAxCs1?xPbI3钙钛矿材料的有效添加剂,其与PbI2间较强的作用力可以促进Cs4PbI6的形成并有效抑制δ-CsPbI3副产物的生成。合适的升华温度可以使薄膜在保持钙钛矿相结构的同时在较低温度升华去除过量的添加剂,最终实现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制备纯相富铯FAxCs1?xPbI3钙钛矿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0.1+xTi0.5-xAl0.2Y0.1La0.1O1.8(0≤x≤0.4)材料, 并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表征, 测定了材料的比表面积(BET法)和储氧量(OSC), 同时采用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研究了材料的还原性能和表面酸性. 研究结果表明, Ce/Ti摩尔比大于1∶2的材料能形成立方萤石结构的固溶体, Ce/Ti摩尔比为1时, 材料表面Ce4+/Ce3+摩尔比达到最大; 随着Ce/Ti摩尔比的增大, 材料的储氧能力先增大后减小, 而TPR还原峰温则是先减小后增大, 当Ce/Ti摩尔比为1时, 材料的储氧量达到最大, 为660 μmol/g; 还原峰峰温最低, 为616 ℃. 以制备的材料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Pt/Ce0.1+xTi0.5-xAl0.2Y0.1La0.1O1.8三效催化剂, 并对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 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以Ce/Ti比为1的载体材料制成的催化剂对C3H8, CO和NO的起燃温度分别为236, 147和228 ℃, 表现出了优异的温度特性.  相似文献   

19.
LiFePO4, as a prevailing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 still encounters issues such as intrinsic poo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inferior Li-ion diffusion kinetic, and two-phas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nvolving substantial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s, resulting in unsatisfactory rate performance. Carbon coating, cation doping, and morphological control have been widely employed to reconcile these issues. Inspired by these, we propose a synthetic route with metal–orga...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样品Pr1-xSrxAlO3-δ (x=0, 0.05, 0.1, 0.2, 0.3, 0.4, 0.5). XRD结果表明, Sr在A位上的固溶度约为20%; 利用交流阻抗法测量了样品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 电导率随着Sr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Pr0.8Sr0.2AlO3-δ的电导率最大, 在850 ℃达到0.02 S/cm; 离子迁移数的测试结果说明, Pr1-xSrxAlO3-δ为离子电子混合导体; 考察了它们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阴极的性能, 极化曲线和阻抗的测试结果表明, 阴极性能随着Sr掺入量的增加而提高; 阴极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 在测量时间范围内, 阴极过电位随时间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