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朱日华 《数学通报》2012,51(6):30-33,38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笔者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常态状况下,一堂课是由"预设"和"生成"两个关键要素构成.一堂课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也就能高效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方法和思想,更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现就两组公开课教学案例谈谈对这个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认真研习李庾南老师的新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记录研习心得,与同研者交流分享.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环节"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独立自学,即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练""操作""笔记"等,关键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二是群体议论.议论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  相似文献   

3.
简易逻辑中的错解·剖析·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一《数学》新教材第一册 (上 )中增加了“简易逻辑”内容 ,本意是让学生自觉地使用逻辑规则 ,避免逻辑错误 ,提高思维能力 .但由于是新增内容 ,不少教辅书也常犯一些典型错误 ,学生更是在不少问题的看法上出现了正与误的激烈争执 .本文笔者就此给出剖析与对策 .问题 1 “方程 x2 - 4=0的两根是 x=± 2”这个命题是“p或 q”形式的复合命题吗 ?(教材 P2 6 - 2(3)改编 )误解  p:方程 x2 - 4=0的根是 x=2 ,q:方程 x2 - 4=0的根是 x=- 2 ,原命题是“p或 q”形式的复合命题 .剖析  p,q命题均为假 ,按真值表 ,“p或 q”也为假 ,与原命题为真…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中课题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只有精心构思怎样导入课题,才会一上讲台就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使全班学生的思维齿轮立即转动起来.本着"利用教材又不死教教材"的新课标设计理念,结合本校主持的湖南教育学会省级  相似文献   

5.
一、缘起在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有规则的自由"是其核心的追求.李老师认为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要结合学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学习并推广这种教学方法.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完善的  相似文献   

6.
反思通解·引出简解·创造巧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题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演示“成功”,教师的解题思路方法一想就正确、巧妙;教师从不展示“失败”,从不展示在解题思路和方法碰壁时怎么办.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对巧解有一种神秘感.其实,许多问题的巧解可以在反思通解的过程中产生,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通解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发现的成功,这不仅使学生感到巧妙思路的得来是顺其自然的,而且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上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进步.题目 二次函数f(x)=ax2 bx c的图象经过点(-1,0…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学数学教学中语言的正确使用"一文是用教学法理论阐述了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若干问题,虽然文没有涉及到所有的问题.但是就所涉及到的例如:数学语言的培养、直观材料的使用与词的配合、口述与应用的  相似文献   

8.
就Green公式、GBUSS公式和Stokes公式这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积分区域进行"补"或"挖"处理的不足,探讨使用变换的思想从变换的角度来讲解三大定理的应用,揭示定理的核心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李尚志 《大学数学》2003,19(1):46-50
1学生--终端还是活体? 有一位老师打了一个比方:现在很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将学生当作"终端",老师不断通过"键盘"向这个"终端"输入知识,也不管它的"内存"是否是无穷大.学生遇到一个问题就开始"扫描",如果正好扫描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马上将答案输出,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扫描不到同样的问题,哪怕只差一个标点符号,"终端"也不认识,也就束手无策.问题在于,你能将天下的问题的答案全部输进这个终端吗?当然不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0.
解题是检验与巩固学习的基础,解题中出现一些错误在所难免.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解只是将正确答案呈现给学生,或做简要的分析与说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被动应付一下或象征性地订正一下,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错误形成的原因,更达不到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错误的目的.其实,纠错是提升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畏惧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实验·猜想·证明--一次探究性活动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良 《数学通报》2003,(12):17-18
数学中的探究性活动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探究发现为主获取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 .应该说 ,探究性活动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体会其中数学乐趣 ,它是让学生个性得以施展及和谐发展的重要阵地 ,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就以常见的一道例题 (平面内的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例题教学中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有关探究性活动 .1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1 1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我们就从同…  相似文献   

12.
临近中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都非常紧.要想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就必须从"茫茫题海"中精挑细选,选择出合适的题目作为例题原型,通过适度改编呈现出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在二轮复习中,笔者所在的九年级备课组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我们采用"一题一课"的形式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1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数学并不等同于解题,数学教学的任务也绝不限于使学生能答善考,它还担负着引导学生提高一般科学素养和社会文化修养,以及提高他们的数学认识水平的使命.本文愿与同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最近研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著作《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后,这种感受更为强烈.本文围绕李老师提出课堂教学中的"相机引导",谈谈研读心得:相机引导,促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一、怎么理解"引导"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中考题中,操作类试题屡见不鲜,而三角板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操作工具,因而以三角板为载体的试题也成为近年的一个亮点.本文就以2011年中考试题为例,简要归类解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一、与"直尺"结合即把三角板按一定的方式置于直尺或类  相似文献   

16.
蒋建华 《数学通报》1990,(10):23-25
在解决有关复数问题时,一个常见而突出的矛盾:是否设出相关复数的代数形式或三角形式?或从整体考虑,不设而解.学生解题往往是动手就设,导致一设就繁,或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如何打破每解必没的思维定势?出路就在于在复数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数学公式反映了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公式中的字母是数学对象高度概括的具体表征.许多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学公式来呈现的,从知识构建层面来看,数学公式的生成过程即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其对数学知识的达成度.实际上一些教师不注重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或推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饥饿"或"吃夹生饭"状态,这显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对数学公式的教学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公式教学的几点思考,敬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8.
"意外"一词在人的心理上,往往与"危险"或"失误"相联,如交通意外、手术意外等.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意外"却是大家所期望,并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它给我们带来惊喜,令人振奋.有时学生冒出来的想法是很令人"意外"的,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不可小视",这样的"意外",我们能不期待?以下就两则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对意外生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习中的错误常常会折射出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知识点上存在的疑惑与困难.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既是课堂的生成,又是能够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理解、善待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努力使不经意的错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在美丽的"错误"中灵动起来,让错误在课堂教学中"闪光",进而演绎出真实课堂的无限精彩.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表面上看非常简单,但是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却十分困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数学知识不是因为教师的解释才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也不是"这是一种规定","记住就是了",或者"这又不考试"等一句话就能搪塞的.数学知识的性质是客观存在的.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