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硒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硒代蛋氨酸(Se-Met)和无机硒化合物,采用自旋捕集技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硒化合物与羟基自由基作用的ESR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硒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CNDO/2法研究了炼铝用碳阳极中添加碱金属氧化物的吸附行为, 通过优化得到了吸附的最佳模型, 考察了吸附结合能随分子间距的变化, 进而给出了碱金属氧化物在碳阳极中作用的机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 碱金属氧化物添加到炼铝用碳阳极中起传输电子的电桥作用, 是碳阳极在空气中氧化反应以及铝电解时生成氧气的氧化反应的催化剂;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二者吻合较好, 可以用来解释若干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酸酯农药分子的电子结构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CNDO/2法计算了有机磷酸脂农药系列分子的电子结构。引入新参数CB值, 即磷原子的净电荷与最弱的酯键X=P-Y的总键级之比, 表征有机磷酸酯分子生物活性电子效应, 讨论了有机磷酸酯分子生物活性与电子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MSL)技术研究了亚油酸铂靶向脂质体与肿瘤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以及它们对ESR谱的影响。亚油酸铂靶向脂质体的存在, 使MSL的乳腺癌细胞膜和S180实体瘤细胞膜的W和S的比值发生了变化, 结果表明亚油酸铂可以作用于癌细胞膜影响膜蛋白巯基结合部位, 并使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5.
荧光法研究硒酶模型化合物消除.OH自由基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Fenton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与苯甲酸生成具有荧光的羟化苯甲酸,用荧光法间接测定羟基自由基的含量.用荧光法研究新合成的5种硒酶模型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新合成的硒酶模型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该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黄柳书  蔡文正 《化学学报》1986,44(10):1041-1044
蒋明谦等曾提出了一种计算诱导效应指数的方案,用于讨论非共轭化合物.这种计算方案在蒋明谦的另一本专著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过去一般都是以成键元素电负性差值来估计键极性的方法不同,诱导效应指数是用各原子的电负性分数来估计一个共价键上极性状态的.计算这种指数的基础是这种基团的原子的电负性及其共价半径.诱导效应指  相似文献   

7.
用INDO/2系列方法研究了C60与氨基酸加成产物的结构和UV谱, 表明两种加成产物异构体---[6, 6]闭环和[6, 5]闭环异构体, 均具有Cs对称性, 且[6, 6]闭环异构体具有更低的生成热,因而更稳定, 以优化构型为基础, 计算了化合物的UV谱, 与实验值一致, 同时对电子跃迁进行理论指认, 讨论了产物UV谱带红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胡振明  湛昌国 《化学学报》1994,52(7):652-657
在计算C-H核自旋-自旋偶合常数的新公式及其与C-H伸缩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得出了计算C-H伸缩频率的新的一般关系式。并利用CNDO/2分子轨道和自然杂化轨道方法, 具体计算了三种不同系列化合物的原子净电荷和自然杂化轨道。给出了计算不同系列化合物C-H伸缩频率的良好线性关系式。结果表明, 碳氢化合物中的C-H伸缩频率主要由原子的轨道杂化作用所决定, 而对于含杂原子的取代碳氢化合物, C-H键的极性成为影响伸缩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用INDO系列方法对自由基C59N及双体(C59N)2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 N的掺入使C60笼发生畸变, N向笼外突出, 碳氮6-6键上的C自旋密度较大, 两C59N自由基在这个碳上以C-C单键连接形成双体为C2h, C2v对称性。其中C2v构型更稳定, 且N与附近的三个碳均以单键连接。理论计算的电子光谱与实验吻合较好。(C59N)2易分解为单体C59N。  相似文献   

10.
刘春万  曹怀贞  卢嘉锡 《化学学报》1986,44(12):1191-1196
本文采用CNDO/2法, 应用计算所得的键长与Mulliken键级间的关系作为判断量子化学模拟计算各化学强度的相对标准, 研究了质子环境反应物Roussin红盐的S,N,O等原子和由红盐形成Roussin黑盐的自兜反应中可能的中间状态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质子攻击可促使一个桥硫原子或一个NO基脱离体系从而有析于这一自兜反应的进行. 在反应过程中相互靠近的两个红盐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复合体中各原子间键级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冯良波  汪汉卿 《化学学报》1984,42(4):388-390
有机硅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ESR)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Bock等已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对于三苯基硅自由基的ESR研究报道却甚少。采用X射线辐照单晶生成的三苯基硅自由基的ESR谱并未获得理想的超精细结构谱,而采用三苯基硅烷与二苯甲酮热反应仅获得Ph_2COSiPh_3自由基的ESR谱。本文报道在氯仿溶液中,用无水三氯化铝与三苯基硅醇或三苯基硅烷在室温下反应,获得三苯基硅烷正离子自由基(Ph_3Si~+)ESR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12.
用亚硝基丁烷(TNB)、亚硝基苯和C-苯基-N-叔丁基硝酮作为自旋捕获剂来捕获和检出一些二酰基过氧化物类化合物分解时形成的短命烷基自由基. 报导了烷基自由基对自旋捕获剂加成的氮氧化物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谱, 并观察到2,4,4-三甲基戊基自由基中α-CH2的氢是非对映和非等价的. 据此, 认为与这一类自由基的加合物产生的电子自旋共振谱与其它类型自由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刘有成  赵文轶 《化学学报》1991,49(6):615-620
作者通过苯硫酚钠盐与对硝基苯甲酸甲酯(1), 对硝基苯甲酸苯酯(2), 间硝基苯甲酸甲酯(3), 3,5-二硝基苯甲酸甲酯(4)和对二硝基苯(5)反应研究, 用自旋捕获技术检测到苯硫基自由基; 同时, 从产物混合物中分离到二苯基二硫化物PhSSPh。提出苯硫基自由基与芳香族硝基化合物1,2,3,4和5反应的自由基IPSO亲核取代机理。  相似文献   

14.
赵文轶  刘有成 《化学学报》1991,49(10):1028-1033
对-硝基苯甲酸甲酯(1), 对-硝基苯甲酸正丁酯(2), 对-硝基苯甲酸叔丁酯(3), 对-硝基苯甲酸苄酯(4), 对-硝基苯甲酸苯酯(5), 对-硝基苯甲酸(对-硝基)苯酯(6), 间-硝基苯甲酸甲酯(7), 间-硝基苯甲酸乙酯(8), 间-硝基苯甲酸苯酯(9)和3,5-二硝基苯甲酸甲酯(10)与氢氧化钾在二甲亚砜中反应, 反应产物分别为相应的对-硝基苯甲酸和间-硝基苯甲酸。反应液用ESR检测, 得到1-10自由基负离子的ESR谱。用自旋捕获技术证明反应过程中有OH自由基生成, 自由基捕获剂亚硝基叔丁烷(TNB), 苯基叔丁基硝酮(PBN)和氧气使产物硝基苯甲酸的产率降低, 结果表明, 1-10与KOH与DMSO中反应存在单电子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流动-停止ESR技术研究了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6)对维生素C(1)在水溶液中的氧化反应,发现在碱性水溶液中(pH=9~11),6与1的氧化反应中间体-维生素C负离子基(3)可以同时检测到。动力学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反应包含着两步电子转移反应和3的歧化应。25℃时,三步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为1.95,1.42x10[4],2.22x10[6]Ms[-1],活化能分别为39.4,32.5,24.7kJmol[-]1,活化熵分别为-29.9,-17.6-13,6e.u.电子转移反应中很低的速率常数和很负的活化熵表明反应中可能形成了严格的定向活化络合物。  相似文献   

16.
李敏  郑用熙 《化学学报》1990,48(4):365-371
本文采用荧光探针、ESR自旋标记和NMR技术研究了SPFO-CTAB混合胶束的微环境性质。发现在CTAB溶液中添加SPFO, 使胶束内芯的微粘度增大, 微环境的极性(反映在介电常数上)减弱。由此推测SPFO插入了CTAB胶束的栅状层并与之形成混合胶束。  相似文献   

17.
吡哌酸、氟哌酸与HSA、IgC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朱铿  童沈阳 《化学学报》1997,55(4):405-410
本文研究了在人体生理pH值条件下, 吡哌酸、氟哌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人体γ球蛋白(IgC)间的相互作用, 求出了吡哌酸、氟哌酸与蛋白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置, 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相似文献   

18.
硫逐酸酯和二硫代磷酸酯的质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低分辨电子轰击源质谱, 化学电离质谱, 高分辨精确质量测量, 亚稳分析和不同取代基衍生物方法, 研究了十二种硫逐磷酸酯和二硫代磷酸酯的质谱。根据所得数据推断并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断裂机理及特征离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陆路德  杨绪杰  汪信  宋启泽  华万森 《化学学报》1991,49(10):1003-1007
本文用核磁共振法研究了位移试剂Eu(fod)3与二苯并-18-冠-6的相互作用。根据观察化学位移的数据求得了逐级平衡常数值和各纯组分的化学位移值。着重分析了OCH2质子NMR峰在[R0]/[S0]>1.3时发生分裂现象, 指出分裂原因是在R2S配合物中, 在AA'位本位的几率与BB'位配位几率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