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秦岭山脉地区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进行DNA条形码研究,探讨DNA条形码在华溪蟹分类中的适用性。经与模式标本比对,采集样本为光泽华溪蟹指名亚种(Sinopotamon davidi davidi)、尖叶华溪蟹(S.acutum)、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和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选择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及核ITS2序列片段作为DNA条形码,经DNA提取、PCR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测序数据分析,发现ITS2序列获取效率过低,不适宜作为DNA条形码;将实验获得62条COI序列与GenBank中的55条华溪蟹COI序列共同组成数据集,构建的NJ、ML树可明确鉴别光泽华溪蟹指名亚种(S.davidi davidi)、兰氏华溪蟹(S.lansi)、长江华溪蟹指名亚种(S.yangtsekiense yangtsekiense)、凹肢华溪蟹(S.depressum)及福建华溪蟹(S.fukienense),但尖叶华溪蟹(S.acutum)与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与长江华溪蟹桐柏亚种(S.yangtsekiense tongbaiense)及陕县亚种(S.yangtsekiense shanxianense)均因遗传距离过小而无法鉴别;NJ树显示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尖叶华溪蟹(S.acutum)基本依据在秦岭两侧分布而分为两支,提示山脉对于华溪蟹分布起一定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华溪蟹属淡水蟹类分布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中国大陆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类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其在中国大陆自然区-带与景观区系统中的分布结构特征,建立数据库并采用聚类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其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华溪蟹属栖息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型)、北亚热带(湿润型)、中亚热带(湿润型)及南亚热带(湿润型)的山地、且以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及平原的河流、湖及池岸旁的泥洞中为主。  相似文献   

3.
采用GC/ECD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1.22~32.19 ng/g,其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苯(HCB)在几乎所有采样点都有检出,含量分别是未检出~12.95 ng/g、0.75~12.57ng/g、未检出~10.8.所测样品中大部分W_(DDT)/(W_(DDE)+W_(DDD))>1,表明有新的DDT输入,HCHs主要为长时间降解后的农药残留.鄱阳湖流域沉积物中DDT、DDD和DDE含量绝大部分小于风险评估中值(ERM),但接近一半介于风险评估低值(ERL)和ERM之间,而且有一个点大于ERM,表明其生态风险大多介于10%~50%,但有一个点的生态风险大于50%.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流域水沙周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方法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五河"控制站1955~2005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2~4 a的周期,径流量周期强烈振荡变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而输沙量显著周期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径流量的周期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而输沙量周期变化主要受到径流量的影响,同时还受森林覆盖率和水利工程的影响;20世纪60到70年代森林覆盖率降低,同时期径流量的周期变化显著引起输沙量的强烈震荡;20世纪90年代径流量周期震荡强烈并没有引起输沙量显著的周期变化,这是因为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水利工程是输沙量周期变化不显著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设计CO1、16S、CR3种线粒体基因(位点)的简并引物,对江西地区常见蛇类(2科6属7种)共20个个体样本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的初步尝试,将实验结果结合GenBank部分蛇类序列数据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涉及的蛇类个体及类群的识别上,16S rRNA基因片段合乎通用条码标记的序列的要求;且本实验设计的16S简并引物有适用性强、宽容度大的优势.其次,本研究结果支持"16S rRNA基因至少应该作为脊椎动物标准条码标记--线粒体COI基因不可缺少的补充"观点;提示当前对DNA条形码在不同生物类群的应用方面,尚待在更大的标本样品数量及更多不同基因片段序列数据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5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1961~2010年),基于BCC-CSM全球气候系统模式预估数据(2014~2050年),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取赣江外洲站1961~2010年逐日径流量和1960~2010年年代径流量、输沙量数据,利用HBV水文模型、SPSS统计软件对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降水特征对水文过程的驱动性。结果表明:1961~2010年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总体略呈上升趋势,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增加、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性更加明显,旱涝等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年内变化特征为分布不均匀,以4~6月为汛期,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部降水大于西部,丘陵地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降水变化为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等水文响应的主要驱动力,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09。未来37年降水呈现略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若鄱阳湖流域长期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洪涝灾害发生将更为频繁。研究为预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2011~2015年对鄱阳湖丰、枯水期湖区、出湖口及流入鄱阳湖的5大支流进行采样,测定各项水质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水质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了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总氮、总磷含量逐渐上升,鄱阳湖枯水期各项水质指标高于丰水期,枯水期污染更加严重;出湖口、赣江南支以及饶河入湖口污染相对严重,修水入湖口水质较好;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鄱阳湖流域水质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市政污水、化学工业废水、天然污染源、采砂作业和湖上养殖,丰水期农业生产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排放以及暴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排放也占有一定比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流域砷的理化特性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鄱阳湖湖区以及江西省五大河流中溶解态砷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同区域砷含量的空间分布、污染特征及与水体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砷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鄱阳湖区不同断面采砂前后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主湖区以及赣江、饶河、抚河、修河水体砷浓度在检测限水平以下,而在信江中游的鹰潭市和长江流经的九江砷含量出现局部高浓度,其平均值分别为12.53、1.33μg·L-1,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是受到了鹰潭冶炼工业和九江火山岩层下地热水的影响;水体理化性质与溶解性砷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水体砷含量与pH、TP、TN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48、0.44、0.34,水体中砷含量与Eh、S2-、砂粒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2、-0.31、-3.13,表现出负相关关系,TC与砷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水体中Eh-pH通过控制水溶液中砷的形态影响可溶性砷含量,高浓度的溶解性砷存在于pH较高、还原性的地下水体中,但在低pH并且含有高浓度自由S2-的还原性水体中溶解性砷含量很低;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与TP、TN具有相似性,深度富营养化加速浮游藻类的繁殖从而可降低溶解性As含量,同时禁砂之后的时间段内水体中砷也相应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利用寡核苷酸探针LZF-1对小鲵科三个不同属12个标本和一个东方蝾螈标本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同时结合它们的形态性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并对巴鲵(Liua)的分类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小鲵属(Hynobius)与北鲵属(Ranodon)亲缘关系更近,与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则相距更远;山溪鲵属较小鲵属、北鲵属更进化.巴鲵与山溪鲵属亲缘关系较北鲵属更为接近,因此巴鲵不应归入北鲵属,巴鲵属为有效属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