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热驱动的回顾吸附式空调能有效利用工业余热并且无环境公害的问题,研究该空调样机性能随工作参数的变化规律,可指标优化运行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基于已建立的实用三热源模型,通过大量实验,分析了余热驱动的回热型吸附式空调样机冷媒水进出口温度和蒸发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定义了样机实验性能指标,研究表明,样机性能随热源温度和供风温度的变化与模型预测的规律比较吻合,并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硅胶-水吸附式冷水机组动态运行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一种由2个吸附/解吸真空腔和1个蒸发器热管工作真空腔组成的新型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吸附床的热力性能及机组的动态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制冷机表现出了独特的运行特性,吸附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热力特性,系统运行采用了一种新的高效吸附制冷循环方式;系统运行的回质过程增大了循环吸附量,提高了制冷机对低温热源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最优运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许多因素影响着系统的实际运行,包括运行工况、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离程度、循环周期以及工质对的匹配等等。要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并使系统优化运行,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文中以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为例,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理想循环,以及实际循环偏离理想循环的诸多因素,探讨了系统运行的最优解吸温度和最优循环时间,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最优运行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改造后的回热型吸附式空调样机对低温余热的利用效率,结合一个试验循环分析系统的稳定热源、冷却水负荷、吸附床工作状况、蒸发器温度控制、样机性能等方面,发现样机在基本稳定的热源驱动下,系统中的各个热力参数的复现性及相对于半周期的对称性良好;利用105℃的低温余热,改造后样机的制冷系数(COP)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功率(SCP)分别可以达到0.492和124 W/kg.另外,在吸附床传热传质方面还具有提高样机性能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吸附式制冷系统运行参数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燃料电池汽车余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循环过程吸、脱附特性,采用动态的分析方法,对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主要部件吸附床在不同阶段(等容加热、等压解吸、等容冷却、等压吸附)的工作过程建立动态方程,同时对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及冷凝器建立相应的动态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吸附速率、吸附床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制冷功率等参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速率在吸附过程进行到5min时达到峰值,吸附床温度达到350K后其升温速率开始减慢,吸附床温度降到315K后的降温速率开始减慢,冷凝温度在解吸阶段进行到8min时存在1个峰值,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制冷功率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6.
船用吸附式空调制冷系统可行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吸附式制冷应用于船舶空调中的可行性,对其在商船上的应用进行实用性结构设计,对系统的组成进行优化,使之更接近理想循环.对船舶在航行和在港两种情况的热量来源进行控制,并实现了吸附与脱附过程的自动切换,为船舶在运行中实现自动控制提供基础,也为推动吸附式制冷系统在实船上的使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化学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解吸过程的动态模型,编写了能自动调整时间步长、保证离散化计算收敛的计算机动态模拟程序。结果表明,实验与理论模拟结果趋于一致。最后利用模拟结果对吸附床内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进气方式对回热型微燃烧器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亮  徐进良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2):1598-1605
设计了具有“C”型燃烧室结构的回热型微燃烧器,进行了不同进气方式下的微燃烧实验研究.发现分别进气时燃烧运行界限明显高于预混进气时的运行界限,过量空气系数最高达到7.8.微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均较高,预混进气时燃烧效率可达到1,但分别进气时则不能实现完全燃烧.实验发现,分别进气时燃烧器的壁面温度、热损失和出口尾气温度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5左右达到最高,而预混进气时过量空气系数为1时达到最高,且出口尾气温度明显高于非回热型微燃烧器.分析表明,不同的进气方式导致不同的气体混合程度,从而影响了微燃烧器的燃烧性能.由于采用特殊的“C”型燃烧室结构和回热夹层,延长了反应气体在微燃烧室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反应气体的热焓和燃烧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了微燃烧效率和出口尾气温度.实验结果为微燃烧/透平发动机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别对空调系统中压缩机、毛细管建立稳态模型,冷凝器和蒸发器建立动态模型。并通过系统质量守恒作为系统收敛判据,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针对某空调器进行动态仿真,与实验值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模拟研究了发动机排气驱动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在汽车变工况运行中制冷性能的动态特性.首先,基于线性驱动力(LDF)传质模型对沸石分子筛/泡沫铝-水吸附系统建立了二维传热传质耦合的非平衡吸附模型,并采用控制容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求解.然后针对汽车发动机实际运行中的几种典型工况,以沸石分子筛/泡沫铝新型复合吸附剂-水为工质对,模拟分析了发动机从高速到低速、低速到高速、突然短暂怠速等变工况过程中系统制冷性能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吸附式制冷系统应用于汽车空调能通过调整周期来适应汽车的变工况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空调冷热源的能耗,根据发电能源以煤炭为主的事实,指出电力空调会带来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严重负面影响,建议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应适应新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并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从圆盘风机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单个圆盘转动时,其表面带动气体的流动情况;在轴对称流动的假定下,用量纲分析法,探讨了圆盘所能带动气流层的厚度.利用分析结果考察了一个圆盘风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对三个不同的圆盘间距作了测试.结果表明,圆盘风机在最大风量时的盘间距与分析的结论较一致.  相似文献   

13.
结霜工况下空气源热泵动态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结霜工况下空气源热泵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室外环境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分别为-15~3℃和50%~90%范围内对一台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的动态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结霜工况条件下热泵空调器的动态性能参数、室外换热器结霜量及壁面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风温、湿度对空气源热泵空调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外换热器表面结霜的初始阶段,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及性能系数均有所提高,但在结霜的后期,热泵性能迅速衰减,与数值预测结果一致;对于相对湿度不同的进口空气,其温度为0~3℃时室外换热器表面结霜速度最快,在此温度范围内结霜对热泵性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某型桥式起重机行走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基于Hertz静力弹性接触理论,对模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验证了减速器的传动比和车速,得到了减速器的角加速度、齿轮啮合力和轮轨接触力,分析了机构的平稳性.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获取了减速器输出轴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结果表明,齿轮传动和轮轨接触的刚度激励与啮合冲击激励引起的响应呈周期性变化,减速器输出轴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加大新风量带来的处理能耗增加和室内空气品质提高的矛盾,将溶液全热回收装置和单级喷淋模块结合起来,构建了溶液全热回收型新风机的处理流程。溶液全热回收装置的热回收效率较高,有效地降低了新风处理能耗;同时由于盐溶液具有杀菌除尘作用,能够避免新风和室内排风的交叉污染。热回收型新风机在夏季的平均电性能因数和热性能因数分别为9.4和3.0,冬季的平均热性能因数为2.2。在北京市现有的能源价格水平下,热回收型新风机的冬、夏运行费用分别为常规新风机的25%和75%。  相似文献   

16.
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工业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用自动控制实现空气处理设备各个环节的节能,说明空调系统的控制思想及控制对象,对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及二线制传感变送器的信号传输进行分析.结合对纺织厂中央空调系统的技术改造实例,说明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整机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电磁阻尼器在冲击环境下的工作特性,开展针对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电磁阻尼器动力学特性研究。首先,根据电磁阻尼器存在的“恒阻尼-恒功率”的固有特性,基于单自由度系统振动模型,建立冲击载荷作用下电磁阻尼器阻尼响应模型,分析了冲击性质等因素与阻尼输出特性的匹配关系;其次,建立了电磁阻尼器动力学模型,并利用Simulink搭建了仿真模型进行分析;最后,研究分析了载荷匹配系数和衰减系数对电磁阻尼器阻尼输出特性的影响,提出了阻尼稳定输出的调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电磁阻尼器在实现对冲击载荷的制动过程中,会在恒阻尼输出平台中出现阻尼凹陷现象的突变,且其制动特性可以通过载荷匹配系数和衰减系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传统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控制模式的反思及新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种动态室内热环境,即一种新的空调温度控制目标曲线,并把它与传统的恒温恒湿的室内热环境进行能耗比较分析,发现有明显节能效果,且得到了节能率的表达式,对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