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朱晓慧谈起鲁迅,人们常有这样一种印象;严肃、冷峻、犀利......岂不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他作品的风格也一定是多样化的,决不是刻板单调的.鲁迅在评陶渊明的诗时曾说过:"这'猛志因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郁达夫比较探索》黄晓娟五十年代后期,风华正茂的郑志文,因受席卷全国的“胡风案”的牵连,尚未迈出大学校门即被打入“另册”,成了这个世界上的“二等公民”。毕业后,他背着简单的行李,黯然神伤地来到了浙江西部一个穷乡僻壤,开始了他有别于常人的漫长的教...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并且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思想政治战线上尖锐激烈的斗争。在辛亥革命发生期间,鲁迅抱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他故乡绍兴的光复活动。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对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妥协退让,致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篡夺而告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了鲁迅一个很深的刺激。他的理想和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迎来的一线光明立即被乌云遮住,这使他感到很失望。一九一二年五月,鲁迅到了北京。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训诂学方法对《读鲁迅旧诗小札》一书中对鲁迅几首诗歌的释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示众》写于1925年三月,收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前期小说《呐喊》与《彷徨》中以写场面为主的仅见的一篇。作品通过“首善之区”一条马路上一个犯人示众的场景,刻划了一群小市民的无聊与麻木,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是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创作的:“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6.
1918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鲁迅在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是站在时代前列,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步伐一致的彻底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是揭开“五四”新文学运动序幕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激励人们向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展开全面进攻的嘹亮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社戏》在中学课本的编排和教授为例,来讨论老师们如何深入鲁迅的博大精深,而又能深入浅出与学生,同时找到鲁迅作品与孩子们的契合点。中学老师们最困惑的是如何完成课程单元要求的艺术熏陶之责,而在鲁迅的《社戏》中又缺乏对京剧艺术的正面倡导性文字,甚至有人会认为鲁迅在讽刺中国传统艺术。真是如此吗?深入鲁迅复杂的思想内涵,并且要清楚中国现代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是老师备课之必需。只有在清楚了鲁迅大"我"的精神批判之后,才能"大悟"鲁迅在颂扬小"我"听戏经历的美好之本。以对大"我"小"我","看"与"听"的二重叙事手法的把握,来引导学生掌握鲁迅的为文技巧,贴近鲁迅的思想,走进中国现代思想、民族精神的追求中,是为本文之旨。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理水》、《补天》收入在一九三六年一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的《故事新编》中。这里要谈的《理水》、《补天》与同书中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古今杂糅,旧事重提。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杂文《流氓的变迁》,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年一月。鲁迅发表这篇文章,是与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息息相关的。一九二七年,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迅猛发展之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策划反革命政变。由于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中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占了统治地位,使蒋介石的阴谋能够得逞。从四月十二日起,蒋介  相似文献   

10.
《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收在《彷徨》集中)的吕纬甫,是鲁迅刻划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篇幅不长,只是通过一对老朋友在酒楼上的一番对话,记录了一个辛亥革命时期觉醒,辛亥革命失败后,经过挣扎终于向现实妥协,从向往革命到败退消沉的灵魂演变的过程。这一真实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对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具有很大的启示性并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逝》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它诠释了鲁迅对爱情的理性认知,关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爱者(子君)逝去,不爱者(涓生)伤着。鲁迅关注的不是觉醒者反抗的过程和"同居"成功的结局,而是反抗者成功以后,他们面对的将是什么?爱情的悲剧,实质上根源在于女性没有经济权。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对“人文精神”讨论的热潮.王晓明教授据此编了一部《人文精神寻思录》,在一些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中,隐约地曲折地表现出对鲁迅的否定,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缺乏终极关怀,鲁迅精神中缺乏人文精神,并怀疑今天学习鲁迅精神的意义.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体现了人文精神,鲁迅精神对当代人文精神的生成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臭名昭著的“辫帅”张勋在北京搞封建主义复辟,把废帝溥仪扶上皇帝的宝座,在一个江南农村鲁镇,封建遗老赵七爷以此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便掀起了一场关于辫子的有无与脑袋的存亡的不大不小的风波,造成了一场短命的却也是惊心动魄的大恐怖。这就是鲁迅的小说《风波》的故事内容。而在这场风波中主人公七斤的妻子七斤嫂则扮演了一个农村泼妇的角色。 七斤嫂的“泼”,不仅表现在对丈夫七斤和女儿六斤的态度上,而且表现在对邻居八一嫂的态度上。 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家常请或催丈夫吃饭,七斤嫂却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这已经不仅仅是骂,而简直是诅咒了。当听到封建遗老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而七斤没有辫子,“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的时候,她竟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子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他偏要死  相似文献   

14.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伟大的十月(俄历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人民从克伦斯基政府手中夺取了政权。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鲁迅后来说:“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反宣传,对于十月革命还有些冷淡,并且怀疑(《6》,18页)。但是,他当时就热情歌颂这革命使我们“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1》、356页)。 1917年,我国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前夜。《新青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人民粉碎了张勋、康有为  相似文献   

15.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篇作品,她以深情的笔调回忆翠姨的爱情故事,以她一贯的女性主义视角,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出发,对小城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的思想和命运给予了深刻的观照,不仅如此,在视角的选择和形式上,也有值得深究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新版《鲁迅全集》第十卷内有《古籍序跋集》,收入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十九种古籍而写的三十二篇序跋。这些序跋如实地纪录了鲁迅整理古籍的经过,显示了他在学术工作上的成就。读了之后,在为何整理古籍,如何对待文学遗产,如何治学等方面,都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一、“深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鲁迅整理古籍,就其方式来说,有搜集、辑录、校勘、考证、评论等方面;就其内容说,主要有三种:一是乡邦文献,二是古代小说,三是文人专集。此外,还有汉碑帖、汉画像、  相似文献   

17.
走近鲁迅——漫议安文江《重读鲁迅六十题》杨凡周*通俗报刊版面的扩大,造就了不少以杂文名家的专栏文人。读多了,每每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发发牢骚,泄泄怨气,甚至指桑骂槐或者不知所云的便叫杂文。其实,作为“诗和证论的结合”,杂文于作者的要求甚高,除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南宋时期,腐朽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偏安的局面,向金称臣道藩,献地纳银,而  相似文献   

19.
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发表过论文多篇。在《科学史教篇》(1907年)中他指出:评论一时代的历史,不应该“以当时人文所现,合之近今,得其差池,因生不满”,而应该“自设为古之一人,返其旧心,不思近世,平意求索,与之批评”,“论往古人文,加之轩轾,必取他种人与是相当之时劫,相度其所能至而较量之,决论之出,斯近正耳。”这显然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正是根据这一观点,他指出“哂神话为迷信,斥古教为谫陋”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