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马胜利  李莉 《化学教育》2006,27(7):45-46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开展了“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对探究学习教学实验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实施探究学习对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胜利  李莉 《化学教育》2006,27(6):43-45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开展了“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对探究学习教学实验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对学生有效获取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和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范式,并将学习范式实施于留学生大学化学全英文授课中,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探究了学习范式对实现教育目标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并对该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范式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育目标层次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陈博  陈钰淳  罗杨婷 《化学教育》2019,40(18):78-82
利用“理科师范生使用课程材料情况问卷”,对广州市某高校167名理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使用课程材料的形态进行调查,发现理科师范生在各维度均表现出较好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但未达到很高的水平。不同专业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科学探究”“STSE”和“教师学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实习学校类型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STSE”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实习年级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不存在显著差异;有无家教经验师范生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科学探究”“STSE”和“教师学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提出理科师范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懿 《化学教育》2012,33(10):71
在强调开放性实验探究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设计开展了“原电池”为主题的课题式课外合作探究实验、“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的定量化验证及“南京景观水体手持仪器现场监测应用”等一系列课外实验活动,初步建立起了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活动的校本课程机制,培养了学生化学实验素养和可持续学习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应对综合理科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宇坤  郭启华 《化学教育》2003,24(10):41-42,53
“课程整合”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阶段“综合理科”即“科学”课的设置,对于长期从事单一理科教学的化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应对这次挑战,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合作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改变自身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为建 《化学教育》2022,43(19):88-92
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双减”改革和“县中”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的现实需求,针对如何构建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从调查掌握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教研机制、精准培训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等5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表明:健全工作机制、聚焦学科育人和激发全体教师工作热情,是构建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精准施训”是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精准施训”逻辑原点的思辨,解读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初中化学学科)》是什么、做什么,并以“2019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培训课标(初中化学)班”的实践,探索了该指导标准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认为“精准培训”应回归学科教育和学科育人的本质;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研修,可以强化学习者对“学科育人”问题的真思考;融入“教师能力层级自我诊断”的课堂实践研修,可以破解需求调研和分层施训的难题;强化“听课观摩”实践性课程的研修目标,可以提升学习者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党雪平  叶勇  文为  陈怀侠  王凯 《化学教育》2022,43(10):74-79
基于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与实验课堂的优势,设计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预习自测-讲授讨论-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四段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化学与化工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该实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为高等院校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云霞 《化学教育》2021,42(8):69-73
针对高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企业指导、行业引导、学校督导”三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核心课程、核心问题、核心能力”三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教学评价”四教改革;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实训”三结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打造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两性一度”的科学理解,认为“卤族元素”课程设计的改革应将“如何切实体现‘两性一度’”作为重点突破方向较为合理。比较旧教材,这里应在注重核心内容主线突出、进行内容结构重组、发展学科融合作用和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等4个方面下功夫。新的讲授内容应是以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视角为出发点,突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以教师好使用、学生好自学为努力方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两性一度”。改革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卤族元素后,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学到些许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赵岩  郭玉鹏  李根 《化学教育》2020,41(18):15-18
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与社会”课程为例,介绍学科导论课程“三全育人”初衷,探究学科导论课程“三全育人”路径。坚持内容为王,挖掘育人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以期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科导论课程各环节,助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3.
屈军艳  陈文  梁培花 《化学教育》2012,33(7):47-49,53
研究了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改革,把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知,将中学化学教师引入“化学教学论”有助于将“化学教学论”的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对提高“化学教学论”教学水平与效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创新应用能力及岗位需求重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基于翻转课堂-PBL教学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建设与应用,旨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药物分析教学新体系,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美国诺尔曼·莱德曼(Norman G. Lederman)和朱迪斯·莱德曼(Judith S. Lederman)编制的科学探究观(View About Scientific Inquiry, VASI)调查问卷,对38位职前化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职前化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理解水平最好的是维度三(D3),74%的职前化学教师对该维度持“通晓的(Informed)”观点;理解水平中等的是维度二(D2),66%的职前化学教师对该维度持“混合的(Mixed)”观点;理解水平最差的是维度七(D7),61%的职前化学教师对该维度持“朴素的(Naive)”观点,并且没有人对该维度持“通晓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3条改进策略:一是“显性化”,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以“显性”的方式呈现有关科学探究理解的内容;二是“活动化”,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基于理解探究的各种实践活动;三是“反思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反思科学探究活动,获取对科学探究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以“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提出了基于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的有机化学“三段式”教学法,并在糖类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章节中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三段式”教学法对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化学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该过程基于OBE理念,以培养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成果为导向,确立课程目标,并围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建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法、运用多元课程评价方式一体化进行课程整体变革设计,精准指向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必备素养。研究表明,成功实现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相长,实现了全国同行认可的辐射效果。同时针对课程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方向和措施,并对未来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唐云波 《化学教育》2019,40(3):52-57
以“探究水的组成”教学为例,通过课标、教材及学习者分析,从认识角度、探究水平、认识水平等3个维度整体规划“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单元目标学习进阶,明确“探究水的组成”课时目标,通过温故建模、据模探究、探究推理等3个阶段的教学实施,建立具体物质的研究思路模型,运用模型研究陌生物质(氢气),初步形成定量研究物质组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何鹏 《化学教育》2022,43(13):13-22
“教、学、评”一体化是确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目标设计是当前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引进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学习表现性目标理念,基于整合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采用结构中心设计原则和证据中心设计原则作为设计方法论,构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化学学习表现性目标设计框架。并以“2.2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为例,阐述该专题下化学学习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过程以及基于该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活动设计,以期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研究和实践提供新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认知过程2个评价维度对中美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主题的习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维度,2国教材均较为重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但中国教材侧重前者而美国教材侧重后者;在认知过程维度,美国教材对“理解”“运用”水平的考查均较多且尤为侧重“运用”,中国教材对“运用”“理解”“分析”水平的考查均较多,整体上较为均衡。教材习题编写应该关注习题的课程功能创生,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其对教与学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