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合光谱法与微量热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丝裂霉素C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测定了反应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函数△~rG~m,△~rH~m和△~rS~m,并确定了分子间作用力性质;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丝裂霉素C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丝裂霉素(MitomycinC)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金属离子对丝裂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荧光法研究丝裂霉素C与DNA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琼  鄢远  黄坚锋 《化学学报》1999,57(2):171-175
以溴化乙锭(ethidiumbromide,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机制。对荧光光谱、偏振荧光、Scatchard图、DNA热变性曲线等研究的结果表明,经Na2S2O4还原活化后的MMC能与DNA发生作用,并且存在沟槽和部分嵌入两种结合方式。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前人提出的MMC与DNA之间发生交联反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电泳研究抗癌药物紫杉醇与人血清蛋白结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技术, 研究了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制. 在以硼砂-碳酸钠(pH 10, 50 mmoL)为运行缓冲溶液, 运行电压21 kV, 进样时间5.0 s, 紫外检测器(214 nm)的条件下检测,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在298和310 K分别为K298 K=1.7×104 L/mol, n298 K=4.1, K310 K=3.4×104 L/mol, n310 K=3.0.  相似文献   

5.
李碧琳  林伟斌 《化学学报》1992,50(9):833-838
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抗生素类抗癌药物丝裂霉素C(MMC)的酸解反应动力学.MMC在酸性介质中水解,生成三种产物.该酸解反应属一级平行反应.本文给出了介质pH值、浓度和温度对酸解速率常数的影响规律.对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出来的酸解产物作了红外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还讨论了MMC酸解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岩白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岩白菜素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sv为1.905×104L.mol-1;岩白菜素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为2.083×104,结合位点数为1.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岩白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实验还发现随着岩白菜素的加入,BSA的猝灭值与岩白菜素浓度在1.5×10-5~1.5×10-4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2.0×10-6mol.L-1,可用于岩白菜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王峰  黄薇  唐波  刘雪静 《分析化学》2006,34(Z1):239-242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中性条件下蒂巴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发现蒂巴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蒂巴因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据此求得了其结合反应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常数为3.76×105,作用距离2.95 nm,并通过求算的基本热力学参数推测1分子的蒂巴因与1分子的蛋白质的212位色氨酸以静电作用力结合.  相似文献   

8.
喹诺酮药物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偏振光谱研究了数种喹诺酮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由三维荧光(偏振)光谱得到的指纹信息说明了喹诺酮药物与BSA结合反应对BSA分子构象的影响。通过研究喹诺酮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前后BSA荧光偏振度及各向异性的变化,定量说明了喹诺酮药物-BSA所发生的结合反应。  相似文献   

9.
合成和表征了系列乳酸钴配合物,测定二水二乳酸钴配合物的结构,配合物中乳酸的羟基和羧基配位键平均键长分别为0.206 0(2)nm和0.206 8(2)nm。当[Co(Hlact)2(H2O)2](2)或[Co(Hlact)2(phen)].2H2O(4)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Bovine SerumAlbumin)相互作用后,红外光谱显示乳酸或邻菲咯啉的特征吸收消失,钴离子与BSA出现新的配位,初步推定乳酸或邻菲咯啉配体被BSA中的强配体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在NH3 NH4Cl(pH=10.5)底液中,用单扫描极谱法可以得到一个灵敏的丝裂霉素二阶导数还原峰,其峰电位Ep=-0.585V(vs.SCE)。峰电流与丝裂霉素浓度在9×10-7~4.5×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2)。该法用于药物丝裂霉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甲苯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甲苯胺蓝(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B与BSA在20℃,30℃和40℃3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8.94×103,1.75×104,1.74×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66,0.71和0.93.实验表明:TB与BSA的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利用Gibbs-Helmholtz方程计算得到热力学参数ΔH为49.416kJ,ΔS为244.876J.mol-1.K-1,探讨了它们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B主要以氢键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应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TB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根成  许洁艳 《应用化学》2010,27(2):191-196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2Cr2O7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铬(Ⅵ)使BSA的紫外吸收降低,峰位红移,表明铬(Ⅵ)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铬(Ⅵ)酸根离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0,ΔHθ和ΔSθ分别为–12.60 kJ/mol 和 56.60 J/(mol·k), 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SA之间以静电作用力为主;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铬(Ⅵ)与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 r=2.85 nm;同步荧光和CD光谱研究表明,铬(Ⅵ)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四溴荧光素、四氯四溴荧光素、二碘荧光素、乙基罗丹明B、健那绿B等5种荧光染料探针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这5种染料探针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时,疏水作用力起决定性作用,静电力起次要作用,相比之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阴离子的能力最强,其次为中性分子,最后为阳离子.通过疏水作用力,5种染料均是以非极性苯基进入BSA疏水性腔体中同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弱氢键的形成加强了这种作用力,且使得光谱间能量转移效率明显提高.5种染料探针的极性部位由于极性和空间效应的原因难以进入腔体内部,致使反应均按接近1∶1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肌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求出了猝灭常数,讨论了肌醇对BSA构象的影响,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肌醇与蛋白的最近距离.结果表明,肌醇与BSA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绞股蓝皂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通过计算确定了绞股蓝皂苷与BS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利用热力学分析探讨了绞股蓝皂苷与BSA之间的结合方式;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绞股蓝皂苷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绞股蓝皂苷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结合.  相似文献   

16.
以光谱技术和微量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溶液中氟罗沙星分子及铁存在时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作用的机制,用荧光淬灭法测得两反应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1.19×l05L·mol-1和1.0565×105L·mol-1,结合位点数0.97和0.835.依据Fō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氟罗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r=3.23nm).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氟罗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微量热法测得氟罗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反应的ΔH≈0,ΔS>0,氟罗沙星分子在铁离子存在时与人血清白蛋白反应的ΔH<0,并且ΔS>0表明它们的作用都主要为静电力.由于焓熵互补的作用,两反应的自由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pH=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水飞蓟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水飞蓟素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飞蓟素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结合热力学参数△rH∞=-45.21 kJ·mol-1,△rSm=-61.61 J·K-1·mol-1;据此可以推断,水飞蓟素...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烷基咪唑型离子液体[bmim][PF6]及其前体物质[bmim]C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生理pH值条件下,[ bmim][ PF5]和[bmim] Cl均对BSA的内源性荧光产生猝灭,其猝灭程度[bmim][ PF6]>...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糖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糖精钠对BSA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或范德华力,作用的位点更靠近色氨酸;金属离子对两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纳米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均匀混合形成纳米银-BSA体系,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Cefmet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CS)与BSA及纳米银-BSA体系的相互作用.头孢美唑钠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