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实验系统为三级复叠制冷循环,制冷系统制冷剂为R404A/R23/R14,最低温度可达到-110℃以下。实验时测量系统运行的温度、压力以及压缩机的压比、耗功等参数。结果表明:库温从-60℃降低到-110℃的过程中,三级复叠式制冷循环制冷量先升高后降低,在-80℃左右时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整个降温降温过程中,压缩机的耗功一直减小;由三台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变化图以及压比变化图和排气温度变化图分析可知,系统有不匹配的地方,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主要讲述了带两路旁通系统的三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搭建,采用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开发的REFPROP 8.0程序计算混合工质的热力性质并确定混合工质的成分及配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旁通管路对系统吸排气压力、温度以及降温特性的影响,以期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动复叠制冷系统的有效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朱军韬  张华 《低温与超导》2012,40(1):53-56,61
由于压缩机压比的局限,制约着单一制冷剂的压缩回热循环发展,本系统采用单一压缩机和混合工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制冷效果。文中对单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理论模拟,并设计和搭建了实验台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混合工质组合R600a/R23,并初步得到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4.
文中建立了一套单级压缩、四级分凝的自动复叠制冷系统,通过测试,低温槽内5L液体载冷剂能够达到150K。对各级节流后的降温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制冷剂配比不同时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新型对开门高低温动态试验箱的研制过程,包括系统热负荷计算、复叠制冷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等。并根据系统的热力计算,进行了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结构设计以及主要部件压缩机和通风机的设计选型。  相似文献   

6.
线性压缩机由直线电机驱动,整机效率高.其性能不仅受电机驱动力的影响,还受到压缩机吸排气压力的影响.本文以R134a为工质,在标准工况下,分析了吸排气压力对动圈式线性压缩机的性能影响.在其他参数不变时,提高吸气压力使制冷量和排气量增加,但电功率也增加,导致性能系数(COP)下降,压缩机性能反而降低;排气压力的增加使压缩机运行经济性变差,另外还会造成压缩机行程的减少,并可能发生行程漂移.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的特点和R600 a/R23混合工质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系统进行优化,搭建了试验台进行循环降温特性的研究,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制冷循环的空间压-焓图。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冷凝式油气回收系统,其制冷系统由单级压缩预冷单元与单级压缩2级自动复叠单元复叠而成。应用物性软件REFPROP对混合制冷剂的性质进行分析,应用大型通用流程模拟软件对油气负荷及制冷流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配比变化对自动复叠单元压缩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系统的模拟运行,研究了该冷凝式油气回收系统的工作性能,分析了冷凝温度对油气回收率和尾气油气含量的影响;在系统分析和模拟研究的基础上,为冷凝式油气回收系统关键设计参数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设计的细水雾蒸发冷却器对发动机排气的喷雾降温性能,建立了喷雾降温试验台,用设计的屏蔽式气相测温装置和压力损失测量装置,准确测量了排气管内喷雾后的排气温度和压力损失。结果表明,细水雾蒸发冷却器向发动机排气内喷雾80 s,高温排气即可降至稳定温度,排气压力损失比喷雾前减小;雾化压力越大,喷雾流量越大,喷雾降温效果越好,压力损失越小;排气出口对应的液态水饱和温度可视为喷雾降温的极限温度。  相似文献   

10.
选择R404A、R23作为超低温血浆速冻箱复叠制冷系统高、低温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设计并建造了速冻箱实验系统,研究了速冻箱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高温级制冷循环启动后约0.5h速冻箱内温度下降到-70℃,温度波动度小于0.5℃,高、低温级制冷压缩机的压比分别为10.8和5.6,吸排气压力稳定,说明速冻箱的设计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效低阻强化换热技术的三场协同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流场和温度场协同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场和压力场的协同配合关系.分析表明:在换热强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增大速度和压力梯度间的夹角,可以改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协同性,从而减小压降的增大,实现较小压降下获得较高的换热性能.说明了高效低阻强化换热的技术在于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的较好协同.  相似文献   

12.
王菲 《低温与超导》2012,(11):65-69
建立了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稳定运行时两相喷射器的热力学模型,以常压沸点相差较大的制冷剂为工质,比较了两相喷射器引射室压降最优范围的差异,并在同一工况下,研究了不同工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喷射器引射室压降存在最佳范围使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接近最优值;在相同工况下不同制冷工质这个最佳范围不相同;在同一工况下,当采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时,不同工质的循环性能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能力相比基本循环均增强了。研究结果为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制冷工质的选择及两相喷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翅片管气化器管内相变传热流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Fluent多相流混合物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UDF)实现了液氮相变模拟,模拟了不同进口流速对翅片管气化器管内流体换热量、压力降、含气率及汽化体积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参数随进口流速改变而变化的原因。由数值模拟可知,翅片管内流体进出口焓差、含气率及单位质量汽化体积随进口流速的增加而减少,而压力降和总换热量随进口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压力降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由加速压降引起。  相似文献   

14.
《Physica A》2006,371(2):195-208
The unsteady hydromagnetic Couett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between two parallel porous plates is studied with the Hall effect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t properties. The fluid is acted upon by a constant pressure gradient and an external uniform magnetic field as well as uniform suction and injection applied perpendicular to the parallel plates. A numerical solution for the governing non-linear equations of motion and the energy equation are obtained. The effect of the Hall term and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viscos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n both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s examined.  相似文献   

15.
基于Coanda效应的无缝襟翼吹气控制能大幅度提升机翼升力, 改善大型运输类飞机起降性能, 因此研究起降阶段地面效应对吹气控制的影响十分必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 从流场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无缝襟翼吹气控制机理, 以及有/无襟翼吹气时地面效应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襟翼吹气使Coanda表面产生局部低压区, 形成指向Coanda表面的压力梯度, 进而引起射流上方的主流偏转和加速, 使整个翼面近壁区产生顺时针方向的速度增量; 翼面压力面的压力增大, 吸力面的吸力增强, 其中主翼上翼面吸力增强是翼型升力增加的主要来源。无吹气时, 地面效应使翼型上/下翼面附近的流速均降低, 上/下翼面的压力均有所提高, 整体上使翼型升力降低。有地面效应时的襟翼吹气增强了下翼面对来流的阻滞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下翼面的压力; 襟翼吹气使上翼面气流加速, 可抵消地面效应引起的上翼面气流减速, 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面效应引起的上翼面吸力损失。   相似文献   

16.
提高燃气涡轮比功率,降低比油耗要通过升高涡轮入口温度和压气机压比实现,但必须对涡轮叶片实施诸如气膜冷却等保护措施。Ito和Goldstein[1],Yamamoto[2]等分别研究了冷气喷射对在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冷气喷射对叶型型面压力和叶栅流道内气动损失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实验装置实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气体动力研究中心低速风洞实验台[3]上进行。图1及表1给出了实验用叶片型线(取自一典型涡轮导向器叶型),冷气喷射孔位置及静压孔分布。叶片表面前缘、吸力面后部和压力面后部开了三列孔,每列孔…  相似文献   

17.
Ultrasonic measurements of the slow shear mode velocity in Tl3AsS4 have been made as a function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up to 2.6 GPa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velocity is a decreasing function of pressure over the entire pressure range. Two pressure-induced phase transitions are observed, one (at 2.1 GPa) characterized by a discontinuous drop in velocity, and the other (at 2.6 GPa) by a continuous softening of the velocity to zero.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Miller-Axe theory of internal-strain coupling to a soft optic mode.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results on Tl3PSe4, where only one transition i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变角度百叶窗结构对平行流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文中建立了一种均匀角度百叶窗和两种变角度百叶窗的计算模型;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空气侧的传热和流动过程,得到了百叶窗翅片的速度场、温度场及压力场;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实验关联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分析了迎面风速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公式j/f1/3,比较了三种翅片的综合性能,发现变角度百叶窗翅片综合性能优于均匀角度百叶窗翅片。  相似文献   

19.
翅片管束式管壳式换热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运用多孔介质模型、分布阻力模型和k-ε湍流模型对壳侧为翅片管束的壳管式换热器壳侧速度场与温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并对一相应类型换热器壳侧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壳侧流场参数的图示以及壳侧进出口压降,温差,换热量随壳侧Re变化的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20.
采用FLUENT软件分别对外加均匀横向磁场的等截面三维充分发展液态金属管流的层流模型和低雷诺数湍流Lam/Bremhost(LB)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外加磁场对普通方管LB模型速度分布和压降的影响。比较在相同哈特曼数下,层流和湍流模型方管截面上速度分布和管道中MHD压降。其中,对电流的计算采用磁感应方程来求得。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用低雷诺数LB湍流模型解决方管磁流体流动的可行性。通过层流模型和湍流模型的对比可知,层流模型有较短的入口长度,但管内流体的压降却很大;而湍流模型管内速度更加平均化,管内压降较小,但管内入口长度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