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物大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传感器在有机小分子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已趋近成熟,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近年来也逐渐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大分子生物传感器中的构建及应用进行综述,包括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质量型传感器等,并对目前分子印迹传感器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生物大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化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毅  胡玉玲  李攻科 《分析测试学报》2008,27(2):215-221,226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高选择性、稳定及实用的特点,在复杂基体中痕量分析物的高选择性分离富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尤其引起人们关注.该文分别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在氨基酸、生物碱、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生物大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对蛋白质、核酸、微生物细胞进行分子印迹所采用的印迹方法、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简要探讨了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相识别分子印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基于超分子方法的仿生识别体系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已经证明是一种有潜力的合成受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分子印迹技术通常是在有机溶剂中制备对小分子具有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而在水相中制备及识别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仍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从有机相到水相,反映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最近几年分子印迹在水相制备与识别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与评述,探讨了水相识别印迹聚合物的设计策略与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水相识别技术在固相萃取、色谱固定相、药物控释、中药有效成份提取以及生物分子识别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提高水相识别选择性的途径并对其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有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制备对小分子具有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但制备能够特异性识别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讨论了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难点,评述了目前印迹蛋白质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展望了蛋白质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子印迹技术,其解决了传统印迹方法得到的印迹聚合物模板结合位点少、洗脱困难、色谱性能和机械性能差等问题。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SMIPs)以其稳定性好、特异性高及实用性强的特点,近年来在生物分子分离分析中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SMIPs的制备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在生物大分子、生物小分子及微生物分子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项制备功能聚合物材料的方法,其对印迹分子的专一性选择识别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方法的基本确立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迄今为止进展相对缓慢的生物大分子印迹研究予以了特别关注,对相关的水环境下的分子识别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讨论,认真的分析了生物大分子印迹研究工作的难点和不利因素,对分子印迹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技术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具有分子识别功能聚合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一种新技术;毛细管电色谱(CEC)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色谱新技术。将分子印迹技术和毛细管电色谱两种新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对分子印迹技术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以及各类MIPs-CEC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引用文献52篇。  相似文献   

9.
分子印迹技术用于蛋白质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分离技术。合成含识别蛋白质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又极具挑战性,已成为许多分子识别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已有不同方法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对优缺点,阐明了其可能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印迹技术在痕量金属分离和富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发展的制备分子识别功能材料的新技术。用印迹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和离子印迹聚合物的优点是:高度预定的选择性、识别性和实用性。印迹技术与固相微萃取联用在痕量组分的选择性分离和预富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印迹技术在痕量金属选择性分离和预富集中的应用进展,并分别详细阐述了Hg(II)、镉、铜、镍、钴、锌、铅、UO22+、丁基锡和三苯基锡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环境、食品、生物及医药样品中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1.
Inspired by biosystems, a process is proposed for preparing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polymer receptors with molecular recognition abilities capable of programmable site‐directed modification following construction of nanocavities to provide multi‐functionality. The proposed strategy involves strictly regulated multi‐step chemical modifications: 1) fabrication of scaffolds by molecular imprinting for use as molecular recognition fields possessing reactive sites for further modifications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s, and 2) conjugation of appropriate functional groups with the reactive sites by post‐imprinting modifications to develop programmed functionalizations designed prior to polymerization, allowing independent introduction of multiple functional groups. The proposed strategy holds promise as a reliable, affordable, and versatile approach, facilitating the emergence of polymer‐based artificial antibodies bearing desirable functions that are beyond those of natural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分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具有与天然抗体同样的识别性能和与高分子同样的抗腐蚀性能的双重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本文回顾了分子印迹技术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 在模板分子N-叔丁氧羰酰-L-色氨酸(N-Boc-L-Trp)和N-叔丁氧羰酰-L-酪氨酸(N-Boc-L-Tyr)的存在下, 分别采用光引发聚合和热引发聚合制备了N-Boc-L-Trp和N-Boc-L-Tyr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 进行分子印迹手性分离过程的热力学研究. 测定了分离过程的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 结果显示, 在流动相中添加异丙醇或甲醇等强氢键竞争性溶剂时, 熵变对分离起到了主要作用, 而且分离过程中的溶剂化对分离的影响也非常大.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和非印迹分子进行分子识别的主要作用是印迹聚合物与印迹分子匹配的三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分子烙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烙印技术是一种制备具有特定选择性和亲合性的分子识别材料的技术。它在烙印分子存在的情况下,功能性单体与交联剂共聚制得高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移去烙印分子后就得到了对烙印分子记忆效应的分子烙印聚合物。它在分析化学,催化和有机合成等领域都具有应用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烙印聚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着重于它在色谱技术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司汴京  陈长宝  周杰 《化学进展》2009,21(9):1813-1819
分子印迹技术近年来有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技术。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分子印迹膜技术的发展、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微球制备技术、非水凝胶印迹柱的制备技术和新功能单体的应用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酮洛芬分子印迹拆分及分离过程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雷建都  谭天伟 《化学学报》2002,60(7):1279-1283
利用非共价分子印迹法,采用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 醇酯为交联剂,在模板分子(S)-酮洛芬的存在下,制备出(S)-酮洛芬的分子印 迹聚合物(MIPs),并用作HPLC固定相,对其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评价。结果表明 外消旋酮洛芬在制备的印迹柱上得到了有效的分离,(S)-酮洛芬的容量因子 k_s'为9.52,选择性因子α为1.52,分离度R为0.88。此外,HPLC分析表明制备的 MIPs能够分离结构相似的酮洛芬、布洛芬和萘普生。研究了流动相中乙酸浓度、流 速及温度对拆分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分离过程中的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化,对分 子印迹分离过程作了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张慧  何华  李洁  李卉  姚誉阳 《化学进展》2011,23(10):2140-2150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通过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原理,专一地与目标分子互补性结合,从而将目标分子与杂质分离,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技术。传统的分子印迹技术通常是在有机相中制备对印迹分子具有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然而分子印迹技术的实际应用环境大多是水相体系。近年来,分子印迹水相分离技术受到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分子印迹水相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水相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原理与合成方法;印迹聚合物在水相中的作用机制;印迹水相分离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该项技术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herein a method for the ultra‐trace detection of TNT on p‐aminothiophenol‐functional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 coated on silver molybdate nanowires based o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The method relies on π‐donor–acceptor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π‐acceptor TNT and the π‐donor p,p′‐dimercaptoazobenzene (DMAB), with the latter serving to cross‐link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on the silver molybdate nanowires. This system presents optimal imprint molecule contours, with the DMAB forming imprint molecule sites that constitute SERS “hot spots”. Anchoring of the TNT analyte at these sites leads to a pronounced intensification of its Raman emission. We demonstrate that TNT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10?12 M can be accurately detected using the described SERS assay. Most impressively, acting as a new type of SERS substrate, the silver/silver molybdate nanowires complex can yield new silver nanoparticles during the detection process, which makes the Raman signals very stable. A detailed mechanism for the observed SERS intensity change is discussed. Our experiments show that TNT can be detecte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with ultra‐high sensitivity, selectivity, reusability, and stability.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in may not only lead to many applications in SERS techniques, but might also form the basis of a new concept for a molecular imprinting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