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黔东南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与世界遗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提名预选地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28 295 ha范围内的生物物种进行初步调查,发现该地区物种资源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 352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高等植物有70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1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26种。共有脊椎动物298种,还有丰富的昆虫和洞穴动物。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脊椎动物有243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2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有41种。该研究区的区系具有古老残遗的特性,植物区系是温带与热带亚热带区系并重,而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则表现了亚热带特点。据初步统计,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等8个森林植被型组、61个群系;根据动物适应白云岩喀斯特环境的特点,大致将研究区内的动物群落划分为溪河动物群、河谷芦竹与河滩灌丛动物群、森林动物群、竹林动物群、岩岸动物群、灌丛灌草丛动物群、农田村寨动物群和洞穴动物群等群落类型。施秉喀斯特提名预选地初步反映了陆地白云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包含了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基本满足世界自然遗产(ix)和(x)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施秉喀斯特森林具有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其与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亚热带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森林生态的美学画卷,是得天独厚的美学资源。具有植被宏观分布美、植被外貌美、生物外部形态美、群落垂直结构美、植物适应景观美和森林动态美等美学特征。该区森林生态美学资源在满足人们生态美感受,激发艺术灵感与创作,提供生态资源开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行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环江喀斯特和施秉喀斯特的发育环境、地貌特征和演化特征,探讨了施秉白云岩喀斯特是否值得提名"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问题。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与环江喀斯特不同的喀斯特发育环境、不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演化过程,与环江喀斯特不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同时,施秉喀斯特因其独有的造貌地层结构——质纯薄层细粒白云岩、典型的树枝状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的白云岩开放型演化模式等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态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因此,施秉喀斯特的提名,将会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在白云岩喀斯特方面极其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对施秉喀斯特兽类初步调查,发现兽类56种,隶属于9目21科46属,以啮齿目和食肉目的种类为主,分别占该区兽类总种数的33.9%和30.4%。区系分布上以东洋型种类占优势。珍稀濒危物种较丰富,有IUCN红色名录物种53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物种11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3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峡的风景之美、人文景观之美举世公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历代三峡诗文中三峡景物的美学特征——雄伟奇险、缥渺神奇、阔大高远、高峻清秀、以及久远丰富的人文之美;进一步就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新景观建设,如何继承和发扬历代三峡诗文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反映,提出了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为: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相互融合.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包括:感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绪力和情感力.在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山峰石地貌景观、云霞气象景观、溪泉潭瀑流水景观、生物观赏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方法.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发育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加上其独特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景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空间识别探讨,寻找空间边界,有助于对喀斯特景观进行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研究以及景观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文章以云南三大喀斯特分布区为例,以喀斯特景观的概念为基础,利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寻找喀斯特景观空间边界。将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边界概括为自然边界和景观交错带两大类型,表现为直线通道边界、弧形(环形)锯齿边界、不规则破碎边界三种形状,具有异质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脆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美学与景观设计学的关系,研究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景观美学的思想演变历程,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影响下的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表现。  相似文献   

9.
从旅游开发角度将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分类研究,系统阐述了桂林喀斯特景观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并从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等方面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演化特征与人地矛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石漠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演化特征和石漠化发生环境的人地矛盾 ,认为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是区域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秉喀斯特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之一,当前对其地貌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野外勘测与取样化验研究,并运用GIS软件综合分析各要素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主要造貌岩石为寒武系纯白云岩;研究区内地貌从分水岭到河谷呈现由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浅洼到峰丛峡谷的有序回春式逆向演化中;河谷裂点带之上的高原面中,地面以常态面状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峰林谷地与峰丛谷地,在干流与水量较大的支流,水流下切迅速,形成峰丛峡谷,靠近河谷的中间过渡地带,发育了峰丛浅洼;研究区内未形成以深、长、大洞为主的洞穴发育区,更未发育网状地下河系统。因此,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代表了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青年期地貌演化的特征,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2.
施秉喀斯特位于我国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区内拥有古老、完整、全球罕见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生态和科研价值。该区域内地形崎岖,气候湿润温和,人为干扰少,水质洁净,森林茂密,生境多样,生物种类繁多。研究历经3年对该区域的植物进行鉴定整理得到该区域常见栽培植物名录,以期对该区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特殊喀斯特地貌,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这种作用,既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制约效应,更指明了其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的一面,并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而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赋值,统计出8个地州市的资源禀赋总分值,并作相关资源禀赋图。黔南州、遵义市以256分和210分,位于旅游资源禀赋的第1层次;安顺市、贵阳市、铜仁地区、毕节地区、黔西南州位于第2层次;六盘水市位于为第3层次。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人才、区域内外合作、国际合作全面探讨了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风格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是在喀斯特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影响下 ,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 ,在明清的发展渐趋稳定的表现为干栏式建筑的民居 ,原为仡佬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的住屋形式 ,后为土家族、苗族仿用 ,具有美学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和石板房。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以其就地取材的便利和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充分利用传统民居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 ,结合景区开发能促进景区、社区和自然的统一 ,并能保持旅游地的持久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的原则、主要参数及具体指标、类型划分方法和分类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对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藓类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藓类植物多样性丰富,共有35科99属201种(包括亚种、变种);优势科有凤尾藓科、丛藓科、提灯藓科、蔓藓科等,优势属有凤尾藓属、真藓属、匐灯藓属等;生境复杂多样,以石壁为主;生态群落有水生群落、石生群落、土生群落和木生群落,以土生群落为主;生活型有丛集型、倾斜型、交织型、悬垂型4种类型,以交织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以彝文部件为码元,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彝文计算机输入键位码.同时依据彝文字型结构和彝文字书写笔顺,设计彝文计算机编码输入方法,实现彝文计算机键盘输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