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46.7MeV/u 12C引起的核反应中弹核碎裂与转移反应的共存及相互竞争,实验中提取的转移部分的约化平行动量分布宽度为44±10MeV/c,这比弹核碎裂部分的σ0=80±10MeV/c要窄.弹核碎裂及转移反应发生的几率都与被转移结团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46.7MeV/u 12C束流轰击不同靶核的核反应中前方向出射的类弹碎片,发现弹核碎裂产物的最可几能量可用Abrasion图象来解释.它们的平行动量分布宽度满足Goldhaber关系式,实验中提取的约化平行动量分布宽度σ0=80±10MeV/c,接近于相对论情形下的值,并且σ0对于不同的反应系统有相近的值.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HIRFL提供的46.7MeV/u的~(12)C离子轰击~(58)Ni、~(115)In和~(197)Au靶所引起的核反应中研究了弹核碎裂与转移反应的竞争,分别提取了对应于弹核碎裂和转移反应的类弹碎片的约化动量宽度,从粒子发射不稳定态的相对布居得到了不同反应系统的核温度参数。 The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 and its competition with the transfer reactions have beenstudied in the reactions induced by 46.7 MeV/u ~(12)C ion on the ~(58)Ni, ~(115)In and ~(197)Au targets. Thereduced momentum distribution widths of the projectile-like fragments for projectile fragmentationand transfer reaction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spectively. The nuclear temperatureperameter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elative populations of the unstable particle emission ...  相似文献   

4.
用非完全熔合碎裂模型来分析600MeV/u Au+Au反应中弹剩余核的多重碎裂现象.理论计算得到的弹剩余核质量数、激发能及热力学温度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很好地解释了Au+Au反应中热力学温度随第核子激发能变化而出现的回弯现象,使衰变模式相变和液气相变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测得50MeV/A~(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的线性动量转移分布,得到每个~(12)C核核子线动量转移的最可几值与靶核相关,其值分别为184和173MeV/c。在线动量转移分布中,0.3附近有一小的突起,似乎可以认为是相应于弹核的α集团转移。  相似文献   

6.
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测得50MeV/A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的线性动量转移分布,得到每个12C核核子线动量转移的最可几值与靶核相关,其值分别为184和173MeV/c.在线动量转移分布中,0.3附近有一小的突起,似乎可以认为是相应于弹核的α集团转移.  相似文献   

7.
将具体的核内核子(包括中子、质子)密度分布引入到中能Abrasion-Ablation模型中,用修正后的模型计算了30MeV/u 40Ar+natAg反应中的弹核碎裂过程.结果表明,在非常周边的碰撞中,修正后的模型计算的碎片截面与修正前的计算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反映了核密度边缘弥散的影响.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中能弹核碎裂碎片能量相对于束流能量的降低是由摩擦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对于在14.7MeV/u、19.2MeV/u 20Ne+58Ni反应中出射的类弹碎片,比较其单举动量分布和与前方向20个塑料闪烁体中带电粒子符合的动量分布,区分来自于碎裂过程和转移反应过程的贡献,并研究随束流能量变化时这两种过程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35MeV/u 40 Ar+197 Au反应中热核的碎裂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提取核反应过程中熵产生的方法只适用于高能核反应过程 ,而约化d的产额方法可以用于较低能量的重离子核反应中 .对于 3 5MeV/u40 Ar+ 197Au的核反应过程 ,利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熵和约化带电粒子多重性提取的熵结果一致 .对于后角热核发射体系 ,实验提取的核温度为 ( 4.7± 1 .2 )MeV ,熵为S/A =2 .5± 0 .5,根据实验提取的熵和核温度可以确定其碎裂密度小于 0 .1 ρ0  相似文献   

10.
激发能升高级联裂变到瞬发多重碎裂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0Ar+159Tb、197Au、209Bi(25MeV/u)中心碰撞产生的三体碎片产物的角关联,配合Ar+Au(60MeV/u)三体出射的数据,分析非完全熔合反应产生的高激发核衰变的演化过程,证明了在25MeV/u入射能时激发核产生的三重大质量碎片是级联的两次出射的裂变形成的,其时间差尺度大约为1000fm/c,而对60MeV/u入射能下的激发核观察到重碎片在120°附近出现强的角关联,这在理论上解释为发射时间差较短,即出现了瞬发的多重碎裂.  相似文献   

11.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相似文献   

12.
许多提取核反应过程中熵产生的方法只适用于高能核反应过程,而约化d的产额方法可以用于较低能量的重离子核反应中.对于35MeV/u 40Ar+197Au的核反应过程,利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熵和约化带电粒子多重性提取的熵结果一致.对于后角热核发射体系,实验提取的核温度为(4.7±1.2)MeV,熵为S/A=2.5±0.5,根据实验提取的熵和核温度可以确定其碎裂密度小于0.1ρ0.  相似文献   

13.
30MeV/u 40Ar+159Tb反应中前角区复杂碎片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前角测量了30MeV/u 40Ar+159Tb反应中两裂片符合下的轻粒子和复杂碎片,利用线性动量转移和总横向动量方法对三体符合事件进行了碰撞参数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心碰撞中复杂碎片主要来自于平衡类靶核的统计发射,并伴随有非平衡中途成份;而周边碰撞中前角区复杂碎片主要来自于弹核碎裂成份. 在半中心碰撞中则存在类弹、类靶和中途三种成份.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在14.7MeV/u、19.2MeV/u ~(20)Ne+~(58)Ni反应中出射的类弹碎片,比较其单举动量分布和与前方向20个塑料闪烁体中带电粒子符合的动量分布,区分来自于碎裂过程和转移反应过程的贡献,并研究随束流能量变化时这两种过程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BES合作组 《中国物理 C》2000,24(10):892-900
利用北京谱仪(BES)收集的7.8×106 J/ψ事例,对J/ψ→γγV(ρ,φ)衰变道中的η(1430)共振态进行了分析.从J/ψ→γγρ衰变模式得到其质量及衰变宽度分别为1431±17MeV和88±28MeV,衰变分支比Br(J/ψ→γη(1430))Br(η(1430)→γρ)=(1.1±0.5±0.3)×10-4;而从J/ψ→γγφ衰变模式得到其质量及衰变宽度分别为1424±15MeV和73±58MeV,衰变分支比Br(J/ψ→γη(1430))Br(η(1430)→γφ)=(2.0±1.0±0.6)×10-4.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46.7MeV/u 12C轰击58Ni、115In、197Au反应发射α粒子的角分布和能谱.从速度表象中洛仑兹不变截面等高图中明显看到发射α粒子的三个源.用这三个源的运动源模型成功地拟合了α粒子能谱,所提取的强相互作用源参数符合费米气体模型计算结果,并讨论了能谱及拟合参数对靶的依赖关系.认为快速源实质上来自弹核碎裂或类弹核碎裂.  相似文献   

17.
首次分析了ALADIN多重碎裂数据(An(600MeV/u)+Cu实验)中呈现的弹剩余核衰变模式相对产额随bound>的变化规律,它和非完全熔合碎裂模型的理论结果定性一致.实验与理论的衰变模式相对产额图、Dalitz图、Campi图以及理论的热力学温度图,都很好地呈现出弹剩余核的衰变模式随bound>的减小而竞争和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非完全熔合碎裂模型分析了600MeV/u的Au与Cu碰撞后弹剩余核多重碎裂的ALADIN实验结果.由于非完全熔合碎裂模型可以将描述热核形成的动力学和描写热核瞬时多重碎裂的统计模型融为一体,所以只需适当调整与激发能有关的模型参数,就能很好地再现ALADIN数据.  相似文献   

19.
在82.7MeV 16O+27Al反应的类弹碎片和发射α粒子的符合测量中, 得到了在速度平面上的类弹碎片C和α粒子符合的伽利略协变截面的等高图和符合关联角分布. 测到的关联α粒子在正角度区(与类弹产物在束流的同侧)主要来源于类弹发射; 在负大角区主要来源于类靶发射; 在负小角区主要是弹核16O碎裂的贡献. 提出了弹核碎裂后的余核在靶核作用下继续进行阻尼碰撞的反应机制的可能性. 同时也确定了单举DIC测量时强的碳碎片产额中, 来自DIC激发的16O发射α粒子的余核12C的贡献并不大.  相似文献   

20.
用65 MeV的12C束轰击24Mg、40Ca靶, 通过(12C, 3n)反应, 产生了延迟质子先驱核33Ar及49Fe, 观测了它们的β+延迟质子谱, 其主峰能量分别在3.28±0.07 MeV与1.98±0.04 MeV, 截面分别为0.4±0.08 μb与0.7±0.14 μb, 测得33Ar的半衰期为167±24 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