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胸鼠是我省主要害鼠之一。由于黄胸鼠的特殊生境,一般灭鼠效果差。为了筛选出一种毒效高的杀鼠毒饵,笔者用溴敌隆,杀鼠磷,杀鼠1号3种化合物对黄胸鼠的毒效和致死耗饵量进行了实验测定。  相似文献   

2.
3.
黄胸鼠的取食与贮藏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用活捕笼捕获黄胸鼠12只,以花生、油茶及假海桐为备选食物,在围栏条件下对黄胸鼠的取食及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主要集中贮藏食物;与油茶等林木种子相比,黄胸鼠更倾向取食和贮藏花生种子;黄胸鼠在巢外取食的位置一般会位于巢穴与种子释放点之间的区域,这可能是回避捕食风险的反映,每晚在巢内也会取食部分种子;黄胸鼠夜取食种子9.28±2.79g,约占其体重的10%左右.因此,黄胸鼠对林木种子有一定的捕食压力,但对种子扩散作用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4.
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迴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回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区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42。常染色体由13对末端着丝粒染色体以及7对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XY 是一对大小不等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时染色体的 G—带,C—带和 Ag—带也做了观察分析,所得结果与 Yosida(1973)的文献资料相比较可以看出,西安地区黄胸鼠的核型可能是从亚洲型黑家鼠(Rattus rattus tanezumi)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方法,对南京地区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核型、C带和G带进行了现察分析,并与前人报道作了比较,发现它们的核型和带型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分析我国的家鼠属动物的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8.
云南社鼠(R.nivwenter)和刺毛鼠(R.fulvesence)的核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46,其核型公式如下:社鼠36T+2SM+6M.XY(T,T);刺毛鼠30T+8SM十6M,XY(T,T)。与国外学者的报道略有不同。除无带核型外,还分析了它们染色体的C 带和银染色结果,并从染色体角度,讨论了它们在家鼠(Genus Rattus)中的演化地位。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摸清大足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1993~2007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根据其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明确了大足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理地区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捕获鼠数的72.11%;15年平均捕获率为2.77%±1.45%,平均怀孕率为26.97%±2.46%,平均胎仔数为(5.14±0.36)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9~10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足鼠是本地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最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目前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固原红庄林场对三种杀鼠剂进行了现场杀灭效果试验.结果表明,C型肉毒素和溴敌隆的杀灭率接近,分别是84.00%和81.82%,杀鼠迷杀灭率是75%,相对低于前者,它们对毒饵的消耗率相近,分别是97%,100%,96%;固原红庄林场周边地区,以C型肉毒素和溴敌隆配合使用灭鼠效果最好,即环境温度低于10℃时以C型肉毒素为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除尽、米满和乐斯本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具有优良的防效,生物杀虫剂虫瘟一号防治甜菜夜蛾也有较好的效果,它们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抑太保对甜菜夜蛾防效差。  相似文献   

12.
荔枝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以下简称“平腹小蜂”)是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 Drary)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本研究以保护天敌为目的,探索三种常用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与温度间的关系.实验选用喷雾气压恒定为2kg/cm~2、时间自动控制为3秒的ZHL97型喷雾器系统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进行药剂处理.结果表明,在22—30℃、70土5%R.H,14L:10D光照条件下.三种药剂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的毒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三种药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排序因处理后温度的不同而不同,26℃下与厂家对药剂标定的毒性大小一致:甲胺磷(高毒)>乐果(中毒)>敌百虫(低毒).  相似文献   

13.
14.
菠菜叶绿体曝光时能够合黄质素(XANTHOXIN)。在黑暗条件下菠菜叶绿体所合成的XANTHOXIN与此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伴随着依赖光的XANTHOXIN合成,出现随毛实验时间的延续而增强的叶绿素失绿变黄现象。α-亚麻酸不但促进叶绿素失绿,而且促进XANTHOXIN的形成。由此可见,叶绿体生成XANTHOXIN的反应是依赖光的光化学反应。在研究中还发现,从叶绿体中分离掉溶解于正庚烷的类胡萝卜素等物质后,XANTHOXIN的生成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报道了后黄卷叶蛾颗粒体病毒野生型毒株(NJHmGV)形态特征、组织病理、感染试验及人工增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病毒包含体为卵形、椭圆形,大小平均为210nm×330nm,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平均为45nm×210nm。主要侵染寄主昆虫的脂肪体和体壁真皮细胞;有较强的致病力,对后黄卷叶蛾3龄幼虫的LC_(50)为3.42×10~(-5)mg·mL~(-1)。  相似文献   

16.
多效唑对几种生物的毒性及对植物超微结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了多效唑对真菌及几种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多效唑具有较强的杀真菌能力,对青霉菌的96hEc50为2.7ppm。对月牙藻,田螺,大型Shao,水丝蚓,蝌蚪,草鱼的LC50或EC50值的范围在10ppm以上,采用不同的农药安全评价方法,多效唑被评为低毒农药。对黑麦草超微结构的实验表明,多效唑增强了输导组织木质部的结构和功能,增强了细胞核质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的代谢  相似文献   

17.
应用部分生命周期(21天)慢性生物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多效唑和烯效唑对大型氵蚤(Daphniamagna)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明显影响大型氵蚤母代和F1代的繁殖和发育,造成大型氵蚤繁殖能力下降、发育延缓和生存能力降低.与多效唑相比,烯效唑除对大型氵蚤的第一次产卵数及对F1代平均每氵蚤产氵蚤数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稀土元素镧(Ⅲ)与铈(Ⅲ)对盐卤虫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与铈对盐卤虫(Artemiasaline)的急性致毒效应。盐卤虫在硝酸镧溶液中暴露12、24、48、72、96h的中间忍受限分别为8978、8141、6912、6714、6647mg·L-1,在硝酸铈溶液中暴露12、24、48、72、96h的中间忍受限分别为9075、9011、6400、4500、4000mg·L-1。稀土元素镧、铈对盐卤虫属低毒物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RM_2小鼠自发淋巴瘤是否适应其它品系的小鼠,为更好地使用该小鼠自发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我们研究了IRM_2小鼠自发淋巴瘤、肉瘤S180、宫颈癌U14对多种宿主的排斥性。方法采用S180、U14肿瘤为对照,将IRM_2小鼠淋巴瘤、S180、U14用多种方法接种于ICR、IRM_2、HL和KM等小鼠身上,于10~12d后取出肿瘤称重。结果多种方法接种S180、U14于几种小鼠身上都能使肿瘤生长;而多种比例浓度的方法接种IRM_2小鼠自发淋巴瘤于ICR、KM、HL身上肿瘤都不生长。结论S180、U14对宿主无排斥性,而IRM_2小鼠白发淋巴瘤对宿主有排斥性。  相似文献   

20.
三种真菌对洋地黄毒苷的生物转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AS3.3589、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CICC40302和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ATCC10490对洋地黄毒苷的生物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新月弯孢霉AS3.3589转化洋地黄毒苷得到2个产物,即产物Ⅰ和产物Ⅱ,产物Ⅰ的转化率为27%,产物Ⅱ的转化率为5%;蓝色犁头霉CICC40302转化洋地黄毒苷得到1个产物,即产物Ⅲ,转化率为6%;雷斯青霉ATCC10490对洋地黄毒苷不发生转化反应.通过优化新月弯孢霉KA-91生物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使转化产物Ⅰ的转化率达到38%,产物Ⅱ的转化率达到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