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XRD、TEM和FTIR对淮北童亭镜煤和徐州庞庄镜煤原煤及其在CS2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溶剂中的萃取物和萃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溶剂中溶解性较高的是煤中富含脂肪族侧链和酚、醇、醚结构的成分;除去溶剂后的萃取物经XRD分析呈微晶层片结构,用TEM可观察其呈微细碎片状,萃余物中的有机质则为无定形颗粒;推测淮北童亭镜煤的溶解为“剥离型”,而徐州庞庄镜煤的溶解则为“渗透型”。  相似文献   

2.
溴化钠在正丙醇-水混合溶剂中溶解热和溶剂化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精度等温外壳式量热计测量了298.15K下NaBr在不同组成正丙醇水混合溶剂中溶解热。根据测量结果及以前作者对NdCl3,BaCl2,NaCl,NaI,NaF/m-C3H7OH-H2O体系溶解热的研究结果,计算了298.15K下,正丙醇水混合溶剂中,上述盐的标准溶解热和NaF,NaCl,NaBr的NaI的溶剂化热,讨论了电解质溶解热和溶剂化热与离子特性、混合溶剂的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烟火剂型底排药成分分析用甲苯-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溶解氯丁橡胶、松脂酸钙和六次甲基四胺,通过蒸馏水萃取除去六次甲基四胺组分,盛装于烧杯中蒸干的氯丁橡胶、松脂酸钙再用乙酸乙酯溶解松脂酸钙转移分离,从而实现氯丁橡胶和松脂酸钙定量分离检测研究。产品检测应用表明,甲苯一乙酸乙酯混合溶剂对单质氯丁橡胶、松脂酸钙、六次甲基四胺回收率在98%以上。试验研究和实际产品检验中,氯丁橡胶、松脂酸钙硷测误差均在±1.5%内(相对误差小于10%).该方法也可应用于类似混合炸药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颖荣  杨海鹰 《色谱》2003,21(2):97-101
采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法对溴化处理后的汽油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烯烃定量回算算法,考察了溴通道比响应因子和分流失真等可能影响定量准确性的因素,并分析了可能造成该方法定量误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分流失真校正因子修正分流进样造成的误差。方法的准确度实验表明,烯烃单体和混合烯烃的回收率均在96.5%-101%,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测定,同时应用该方法可对汽油中烯烃碳数、类型分布及含量有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可为相关的催化剂及工艺研究提供丰富且准确的组成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衡闪蒸模拟催化剂孔道液体组成、烯烃物理吸附和虚拟烯烃分压等方法,考察了化学反应以外的非本征因素对F-T合成动力学模型的校正. 平衡闪蒸模拟催化剂孔道中烯烃组成的校正计算结果表明,在烯烃浓度出现峰值前,溶解度效应对烯烃再吸附及参与二次反应起主导作用,而在烯烃浓度出现峰值后,烯烃的扩散和物理吸附等效应可能起主导作用. 分析烯烃添加的反应器模拟结果发现,考虑烯烃物理吸附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校正方法不能够正确反映烯烃添加实验的定性规律,而虚拟烯烃分压校正方法能够正确反映烃分布规律并可定量预测烯烃添加对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这对需要尾气循环的F-T合成工业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控配体与液/液两相催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作者近年的研究工作为主,对液/液两相催化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着重介绍了以温控配体为基础的新型液/液两相催化过程温控相转移催化(thermoregulatedphasetransfercatalysis,TRPTC)和温控相分离催化(thermoregulatedphase-separablecatalysis,TPSC)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高碳烯烃氢甲酰化、芳香硝基化合物的CO选择性还原及烯烃加氢等反应中的应用.基于温控配体在水中的“浊点”特性而提出的温控相转移催化概念,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有机两相催化 的适用范围受底物水溶性限制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利用温控配体在某些有机溶剂中存在临界溶解温度(CST)的特性而实现的温控相分离催化,则使在高于临界溶解温度的反应温度时为均相的反应体系,在低温(<CST)时则分成两相,催化剂自成一相,形成一种具有“均相反应、两相分离”特色的液/液两相催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要通过石油催化裂化得到.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以及人们对烯烃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非石油路线制取烯烃势在必行.合成气可以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获得,由合成气作为重要的C1平台分子一步制取烯烃(STO)的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合成气制甲醇/二甲醚的金属催化剂与甲醇制烯烃的分子筛催化剂耦合得到的混合双...  相似文献   

8.
烯烃异构化广泛用于合成药物、高强度材料和精细化学品.近年来,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发展解决了传统烯烃异构化的设备腐蚀、活性和选择性较差等问题.如Pd@TiO2和Pd配合物均可用于烯烃的光催化异构化,但仅对烯丙基苄基衍生物有效.K(o)nig等利用可见光、Co(acac)2和合适的配体实现了烯烃位置可控的异构化,但该反应仅限于末端烯烃.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简单高效的光催化烯烃异构化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将末端烯烃或内烯烃转化为一个或多个位置异构化产物,将石油衍生物中存在的烯烃混合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单一烯烃产品,另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效率.本文研究发现,在625 nm光照射下,氧缺陷WO3-x表现出较好的催化1-癸烯异构化活性.该催化剂不仅可以将各种链状和环状末端烯烃转化为相应的内烯烃异构体,而且能够将内烯烃混合物转化为单一末端烯烃产品.通过控制烯烃碳链的长度可以得到热力学和动力学异构化产物,当烯烃的碳数小于13时,主要得到动力学产物.在无光照时没有检测到产物,说明只有在光照下反应才能进行.WO3-x的氧缺陷使WO3-x的漫反射紫外可见(DR UV-vis)光谱在大于450 nm时出现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强吸收.不同波长光照下1-癸烯异构化反应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与WO3-x的DR UV-vis光谱一致,而且在625 nm红光照射下,1-癸烯的转化率最高达到99.4%,进一步说明反应是由光驱动的.625nm的光可以将WO3-x价带上的电子激发到缺陷能级,且该电子可以进一步被转移到WO3-x吸附的烯烃上(激发电子转移路径).为进一步研究氧缺陷对光催化烯烃异构化活性的影响,在300℃焙烧不同时间得到氧缺陷含量不等的WO3-x样品.X射线衍射谱、DR UV-vis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催化剂中氧缺陷含量逐渐减少,其光催化1-癸烯异构化活性逐渐降低,证明催化剂中氧缺陷的存在可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氧缺陷对烯烃表面吸附和中间体形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WO3-x表面氧缺陷产生的不饱和W5+位点会与烯烃配位从而原位形成表面π配合物和π-烯丙基钨中间体.通过在反应体系中添加4-叔丁基邻苯二酚证明了反应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综上所述,WO3-x与625 nm红光结合,实现了烯烃的光催化异构化.通过调节烯烃的碳链长度,可得到热力学和动力学产物,且该催化体系可以将石油衍生物中的内烯烃混合物转化为单一末端烯烃产品.WO3-x的氧缺陷既可以提高其光捕获能力,又可以用作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吸附和活化位点.本文提供了一种利用低能量光子进行烯烃高效选择性异构化的简便方法,该方法是传统烯烃异构化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交叉环磁天线雷电定位系统场地增益及其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场地增益产生的原因,认为各DF的“场地增益”是随方位角变化的函数,并提出了一种求解多站定位系统DF“场地增益”曲线的参数化方法,用此法研究了北京三站DF系统,结果表明:(1)不同的DF站具有不同的“场地增益”曲线,DF1的增益波动范围为0.9—1.2,DF2,DF3的分别为0.85—1.05和0.90—1.12;(2)“场地增益”曲线主要由常数项、1周期项和2周期项组成,其它成分很小,理论分析表明,偶极辐射可能是产生“场地增益”的主要原因,电偶极辐射会引起1周期的增益波动,磁偶极辐射会产生2周期的增益波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介观相分离对烯烃嵌段共聚物(OBC)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OBC在保持介观相分离形态的情况下,结晶以三维生长的方式进行.原因可能是由于OBC的“相区溶合”造成的.OBC嵌段长度和嵌段数目存在一定的统计分布,其中某些较短的结晶性链段“溶解”于非晶区,这部分结晶性链段在结晶时起到了“传递”结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酮-过氧化氢体系对烯烃的环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氧化酮是优良的烯烃环氧化试剂,可将烯烃氧化成环氧化物。在这些反应中,所用的氧化剂都是过硫酸氢钾或商品Oxone^[1-6]。用其它氧化剂与酮生成过氧化酮使烯烃环氧化的报道很少^[7,8],只有一例是使用过氧化氢作氧化剂的,但其只研究了一种酮与过氧化氢对烯烃的环氧化^[8]。本文使用价格便宜,且没有污染的过氧化氢取代Oxone,与酮反应形成的过氧化酮使烯烃环氧化,并首次研究了一系列酮化合物与过氧化氢组成的催化体系对烯烃的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各种酮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EDTA滴定法快速测定铅基合金中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基轴承合金因为磨擦阻力小、贴服性优良、铸造性能好等优点广泛用于中小负荷机械设备的轴瓦上。然而铅基合金在用酸溶解、稀释时极易产生沉淀,给分析带来困难。铅基试样的溶解是铅基各元素分析的关键。本文着重研究了用盐酸-硝酸混合酸溶解试样,加入一定量氯化钠防止铅析出,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本刊1979年第1期发表的“烯烃和环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一文,在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时,认为用杂化轨道中s和p成分的多少及其能量的大小来比较,比用超共轭效应解释更能说明问题。我认为这种解释方法值得商榷。一般认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取决于所带电荷  相似文献   

14.
对芳羧酸酯液晶(MPBHPB)和杯芳烃(戊基苯间苯二酚杯芳烃)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固定相,以不同比例涂渍成毛细管柱,考察了它们对二元取苯位置异构体的保留行为,从比较溶质在混合固定相及单一固定相上的分离因子α得出,这种混合固定相产生“协同效应”,对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桂良  孟仟祥房嬛 《分析化学》2005,33(11):1670-1670
1引言 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法是有机地球化学学科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成功地分离混合有机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此方法用于天然产物的分析,可以克服传统分析方法中的许多微组分由于被其主要组分覆盖而无法检测出来的不足,使天然产物中有机成分的分析系统和完整化。本实验以葡萄籽为样品,将常规分析方法和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首先用常规分析方法,将葡萄籽抽提物酯化(BF3+CH,OH)后直接GC/MSD分析,然后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将从样品中抽提出的混合有机物经过柱层析,用不同性质的洗脱剂对其进行族组成分离,依次分离为非极性、弱极性、极性3个馏分,再将这3个馏分分别GC/MSD进样分析,可以将抽提物中微组分系列化合物较理想地分离检测出来,得到葡萄籽中有机成分分布相对完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_2萃取中草药活性成分溶剂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局限性和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特殊性,研究了超临界二氧二化碳流体、改性剂和混合溶液的溶解度参数,提出了改性剂的选择原则。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压力是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和混合溶剂溶解度参数的主要因素,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影响萃取体系的溶解特性。  相似文献   

17.
刘颖荣  杨海鹰 《色谱》2003,21(1):1-8
 通过对含烯烃汽油进行溴加成反应,对汽油中烯烃的保留值进行了研究。对171个溴化产物溴代烃进行了定性,并给出了溴代烃所对应的171个烯烃的定性结果,其中对C7前的溴代烃及烯烃组分给出了结构式。定性手段主要依据汽油中混合纯烯烃样品溴化后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数据和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GC-AED)的元素比数据,确定溴代烃及其对应烯烃单体的分子式,然后利用已有的烯烃单体文献保留值数据、纯烯烃化合物的反应结果并结合碳数规律和沸点规律,确定了烯烃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选择性检测烯烃,从而排除了其他烃类化合物对烯烃测试的干扰,因此对于汽油中烯烃的分布有着更直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烯烃异构化广泛用于合成药物、高强度材料和精细化学品.近年来,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发展解决了传统烯烃异构化的设备腐蚀、活性和选择性较差等问题.如Pd@Ti O_2和Pd配合物均可用于烯烃的光催化异构化,但仅对烯丙基苄基衍生物有效.K?nig等利用可见光、Co(acac)_2和合适的配体实现了烯烃位置可控的异构化,但该反应仅限于末端烯烃.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简单高效的光催化烯烃异构化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光催化烯烃异构化将末端烯烃或内烯烃转化为一个或多个位置异构化产物,将石油衍生物中存在的烯烃混合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单一烯烃产品,另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效率.本文研究发现,在625 nm光照射下,氧缺陷WO_(3–x)表现出较好的催化1-癸烯异构化活性.该催化剂不仅可以将各种链状和环状末端烯烃转化为相应的内烯烃异构体,而且能够将内烯烃混合物转化为单一末端烯烃产品.通过控制烯烃碳链的长度可以得到热力学和动力学异构化产物,当烯烃的碳数小于13时,主要得到动力学产物.在无光照时没有检测到产物,说明只有在光照下反应才能进行.WO_(3–x)的氧缺陷使WO_(3–x)的漫反射紫外可见(DR UV-vis)光谱在大于450 nm时出现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强吸收.不同波长光照下1-癸烯异构化反应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与WO_(3–x)的DR UV-vis光谱一致,而且在625 nm红光照射下,1-癸烯的转化率最高达到99.4%,进一步说明反应是由光驱动的.625 nm的光可以将WO_(3–x)价带上的电子激发到缺陷能级,且该电子可以进一步被转移到WO_(3–x)吸附的烯烃上(激发电子转移路径).为进一步研究氧缺陷对光催化烯烃异构化活性的影响,在300oC焙烧不同时间得到氧缺陷含量不等的WO_(3–x)样品.X射线衍射谱、DR UV-vis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催化剂中氧缺陷含量逐渐减少,其光催化1-癸烯异构化活性逐渐降低,证明催化剂中氧缺陷的存在可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氧缺陷对烯烃表面吸附和中间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WO_(3–x)表面氧缺陷产生的不饱和W~(5+)位点会与烯烃配位从而原位形成表面π配合物和π-烯丙基钨中间体.通过在反应体系中添加4-叔丁基邻苯二酚证明了反应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综上所述,WO_(3–x)与625 nm红光结合,实现了烯烃的光催化异构化.通过调节烯烃的碳链长度,可得到热力学和动力学产物,且该催化体系可以将石油衍生物中的内烯烃混合物转化为单一末端烯烃产品.WO_(3–x)的氧缺陷既可以提高其光捕获能力,又可以用作光催化烯烃异构化的吸附和活化位点.本文提供了一种利用低能量光子进行烯烃高效选择性异构化的简便方法,该方法是传统烯烃异构化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酱香型酒主体香的分离方法,摸索出“溶剂萃取-自然挥发-溶解”的酱香型酒空杯香的分离方法,首次从珍酒、茅台酒中分离出典型的空杯香。用在线色谱闻香系统研究了酱香型酒空杯香的化学成分,同时进行色谱测定及嗅闻。结果表明,空杯香是多种成分构成的复合香。  相似文献   

20.
在303.15 K、313.15 K、323.15 K、333.15 K温度下,0-6 MPa压力范围内测定了甲烷在水-叔丁醇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溶剂中叔丁醇的摩尔分数(x_(TBA))从0到1.结果表明,在温度和溶剂组成一定条件下,甲烷的溶解度随其分区的增加而增大,随x_(TBA)的增加,在富水区内,甲烷的溶解度变化较缓慢,当x_(TBA)超过某值时,甲烷的溶解度随x_(TBA)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幅度较大;在x_(TBA)约为0-0.045范围内,甲烷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x_(TBA)约在0.045-0.15范围内,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x_(TBA)约在0.15~1.0范围内,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根据溶解度与温度和溶剂组成的关系可以推测,在303.15-333.15 K、0-6 MPa范围内,水-叙丁醇混合溶剂中仍存在笼合物结构.根据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讨论了甲烷在此混合溶剂中的亨利常数、偏摩尔体积、标准溶解自由能、标准溶解焓和标准溶解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