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北太平洋红鱿鱼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太平洋红鱿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测定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北太平洋红鱿鱼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8.11%、17.48%、2.31%、1.72%。北太平洋红鱿鱼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蛋白质量的86.09%,其中必需氨基酸占36.75%,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10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74.46%,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其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8.76%。北太平洋红鱿鱼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1.71%,其中EPA和DHA含量极其丰富,共占脂肪酸总量的46.13%。同时含有丰富的Na、K、Mg、P、Zn等元素。北太平洋红鱿鱼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海产品。  相似文献   

2.
结合北太平洋各种指数、海表温度和高度场,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气系统的突变特征及其与时间尺度分量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指数、海表温度和高度场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末期均存在显著突变;海表温度60年代的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70年代的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中部和东南部,90年代突变则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东南部和西南部;高度场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且突变范围从高层向低层递减.各种指数中60年代突变1~8a尺度分量的贡献较大,70年代突变是20~30a尺度分量的贡献较大,90年代的突变则是1~8a尺度和20~30a尺度分量作用相当.在3个突变时期中,海表温度和高度场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种联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近45年北太平洋海表风速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1957年8月—2002年7月逐6 h的ERA-40海表10 m风场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年期间北太平洋海表风场的月变化特征,以及多年平均海表风速的分布特征,为海洋水文保障、海洋工程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北太平洋的海表风场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0月至来年2月的风速整体高于其余月份。(2)从年平均风速来看,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为北太平洋年平均风速的明显大值中心,年平均风速基本在8 m/s以上;中纬度海域的年平均风速在6~7 m/s;15°N-20°N的东部海域存在一相对大值区,年平均风速在7 m/s以上;赤道西部海域的年平均风速较小,基本在4 m/s以内。  相似文献   

4.
李强 《世界博览》2011,(4):12-12
1945年以来,北太平洋几乎一直是美国的“地中海”。强大的美国第七舰队守卫这片水域,随时准备逼近中国、韩国、日本的海岸,第七舰队航母战斗群和水面舰艇同样出现在越战和韩战战场上。  相似文献   

5.
北太平洋中部渔场鱿鱼钓渔具渔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舟渔1301鱿鱼钓船,于2000年5月15日~7月8日对北太平洋中部渔场(39°~42°N,180°~171°W)鱿鱼钓渔具渔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当鱿钓船日产量在4t以下时,手钓产量比例较高;当日产量在4t以上时,机钓就体现了一定的效能。(2)大号钓钩脱钩率最低,小号钓钩脱钩率最高。(3)不同颜色的钓钩脱钩率相差不大,而上钩率则有较大差别,黄色上钩率最佳(20.57%),其余依次为红色(19.43%)、绿色(18.0%)、黄绿色(14.86%)、青色(12.0%)、浅蓝(10.0%)、橙色(5.14%)。(4)设置抖动后,上钩率高于非抖动状态,而脱钩率上升,但总体钓获数还是抖动高于非抖动状态。(5)手线规格大小和新旧,对上钩率影响不大;但钩线的规格大小和新旧对渔获率有较大的影响,从经济效益来分析:一般每隔3~4/d更换钩线一次,并且钩线的材料以PA,直径为0.91mm较好。  相似文献   

6.
黄红涛 《科技信息》2008,(17):45-45
以普光地区、通南巴地区储层特征为分析的重点,对川东北地区海相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作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分析.以对下部在川东北地区钻探录井有所启示,为储层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风云二号G星的9210格式1小时平均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产品数据,对闽东北2021年6次暖区暴雨过程中云顶亮温变化情况进行EOF(经验正交分解)/PCA(主成分分析)分析,获取暖区暴雨过程中相当黑体亮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大部分降水过程中TBB数值出现先升后降的态势;TBB数据EOF分析第一模态TBB空间场分布可反映降水背景场特征,PC序列曲线可以反映降水发生时间;第二模态时空场相结合可动态反映云团动态和降水强度,第三模态空间场大值中心分布特征可反映强降水极值中心。  相似文献   

8.
中尺度涡在影响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以及生物、化学过程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利用27年(1993—2019年)的AVISO卫星高度计数据集,基于闭合等值线法对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边缘海(10°~30°N, 115°~155°E)中尺度涡进行识别追踪,并着重讨论了生命周期大于4周的涡旋特征.涡旋在15°~25°N纬度带产生频率较高,多数涡旋向西传播,并在研究区域西侧与黑潮相互作用后消失于吕宋岛和台湾岛以东海域.随着纬度的增加,涡旋半径急剧减小,振幅则不断增大;而17°~22°N纬度带是涡动能高值区,在吕宋海峡东部最为明显.涡旋参数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涡旋产生数在春、冬季较多,夏、秋季较少;涡动能则在春季较高,冬季较低.涡动能的年际变化明显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调制作用,相位滞后1个月呈显著正相关.不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垂向剪切的斜压不稳定性是涡旋产生的主要机制,在春季这一效应达最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通过数值试验方式,检验了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全球变暖的信号主要位于中高纬度,中低纬度(特别是风场)的变化相对不大,导致STC的响应很弱,其变化低于自然变率.  相似文献   

10.
卫星测高资料的利用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作者根据自己计算的卫星测高大地水准面异常图,采用模型拟合法,求得了一些岩浆负载的参数,这对于研究它们的起源和演化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其中的Hess 隆起的参数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暗示一种新的海底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The tropospher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between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and the Pacific Ocean was studied using GISST and NECP/NCAR reanalysis data. Results show that a structure of Rossby wave train extends from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over southern subtropical regions of Australia and Pacific Ocean to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wher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IOD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GH) anomaly of Pacific Ocean exists. Energy propagating pathways of the planetary wave with wave numbers 1-3 are qualitative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Rossby wave train, which implies that the energy propagation of the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ropospheric teleconnection between IOD and tropical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黄海中部海域波浪的年极值波高与年极值周期联合分布,基于黄海海域3个位置点1999—2018年SWAN后报波浪数据,采用5种单变量分布拟合年极值波高和年极值周期,通过拟合优度评价得到各位置点年极值波高和年极值周期的最优单变量分布,利用Copula函数理论建立了年极值波高和年极值周期联合分布函数,并与单变量分布波高和周期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中部海域波高周期联合分布可能存在区域性特征;波高周期联合分布得到的波高、周期设计值较同设计频率下的单变量分布设计值高;相同波高和周期设计频率下,单变量重现期最大,条件重现期次之,联合重现期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分析南海—北印度洋的大浪频率,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统计了南海—北印度洋海域1979-2014年每月的大浪频率,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计算了大浪频率在不同月份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大浪频率变化趋势的主导月份。计算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的年大浪频率为10%~40%,明显高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南海—北印度洋一半以上区域的大浪频率显著递增,趋势为0.03%~0.33%/a;一些零星海域的大浪频率显著递减,其余海域无显著变化;每年大浪频率发生变化的主导月份,南海为1,3,9月,孟加拉湾为7,9,10月,阿拉伯海为6,7,9月。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7年OLR(Outing 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22.5°S-22.5°N,40°E-80°W)OLR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9年来热带太平洋南部地区OLR值有增加趋势,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北部呈减少趋势。EOF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夏季OLR场具有东西反位相和南北反位相的变化特点,小波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主要存在着准5 a和准12 a左右的周期振荡。SVD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夏季OLR场与我国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8-9月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数据,对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群体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捕获的长鳍金枪鱼个体较大,叉长为77.5~112.9 cm,优势叉长为93~103 cm(67.2%),平均叉长97.6 cm,雌性与雄性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体重(W,kg)与叉长(FL,cm)关系分别为:W=4×10-5FL2.829(9总体),W=10-4FL2.565(9雄性),W=6×10-5FL2.764(7雌性);(3)雌、雄性别比为1:1.94,成熟期雌性个体性以Ⅴ、Ⅵ期为主(94.4%),雄性个体以Ⅲ、Ⅳ期为主(65.7%)。推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在调查海域及调查期间存在产卵行为;(4)长鳍金枪鱼在繁殖期间摄食水平较低,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81.1%),其中空胃率占56.6%。平均饱满度指数较低,且与个体大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6.
洋底高原是在深海盆地中最显著的大火成岩省,记录着海洋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对研究地壳结构、板块构造、地幔动力学乃至地球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西太平洋是洋底高原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研究洋底高原内部结构与形成演化的最佳场所。选取西太平洋中最具代表性的6座洋底高原——沙茨基海隆、赫斯海隆、麦哲伦海隆、翁通爪哇高原、马尼希基高原以及希古朗基高原,通过对这6座洋底高原地质概况的简要描述,归纳近年来获得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重要观测结果,揭示其内部结构的共性,包括大面积地形隆起、异常厚的地壳、异常负的地幔重力异常以及形成于洋中脊之上或者附近的位置特征;探索了其形成机制,即地幔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洋底高原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我国气象工作者全面了解和参与热带气旋的研究有所帮助,在大量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近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研究的若干主要成果.重点阐述了EN-SO与热带气旋的关系,温室效应热带气旋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等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8.
Diatoms are one of the pre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global carbon fixation by accounting for over 40% of total oceanic primary production and dominate export production. The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rine biogeochemistry cycle. The diatom mat deposits are results of vast diatoms bloom. By analysis of diatom mats in 136°00′--140°00′E, 15°00′--21°00′N, Eastern Philippines Sea, we identified the species of the diatoms as giant Ethmodiscus rex (Wallich) Hendey. AMS 14C dating shows that the sediments rich in diatom mats occurred during 16000--28600 a B.P., which means the bloom mainly occurr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while there are no diatom mat deposits in other layers. Preliminar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AIW) expanded northward and brought silicate-rich water into the area, namely, silicon leakage processes caused the bloom of diatoms.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of iron inpu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atom blo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