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吸附原子在Ag,Pt,Au(11)表面上的自扩散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嵩  庄军 《物理学报》1998,47(4):678-685
采用表面嵌入势,用静态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Ag,Pg,Au单个吸附地原子在表面上的自扩散现象,分别给出了跟踪几交换机制所对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及相关原子的运动轨迹,分析了这三种不同金属表面上的自的散特点,结果与分子动力不模拟及有关的实验结果上符合。  相似文献   

2.
庄军  刘磊 《物理学报》1997,46(12):2418-2425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个吸附原子在Ag(001)表面的自扩散现象,其中相互作用势采用了更适合于表面特性的表面嵌入势(SEAM势).观察到了丰富的扩散机制,包括简单交换机制、复杂交换机制、跳跃机制及一种新的渡越机制.提出了复杂交换机制的另一种竞争交换模型.对所有扩散机制的统计结果表明,吸附原子与表面原子间的交换扩散占主导.另外,由吸附原子扩散的Arrhenius行为及能量弛豫方法计算得到了简单交换机制的激活能为0.39eV,它小于跳跃机制的激活能0.47eV.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钱昌吉  高国良  李洪  叶高翔 《物理学报》2002,51(9):1960-1964
由于受基底表面无规分布杂质的影响,沉积在熔融玻璃基底表面的金原子凝聚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的分形凝聚体.根据这一实验结果,建立了各向异性的团簇团簇凝聚模型,对此类胶体基底表面的金原子分枝状凝聚体的生长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了无规分布的杂质区域对凝聚体各种参数的影响,其结果与实验相符合 关键词: 薄膜生长 MonteCarlo模拟 分形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采用磁控溅射法在α-Al3分形基底上沉积Ag薄膜表面的形貌、结晶状态以及其V-I特性.结果表明:分形的Al3基底导致Ag薄膜具有起伏不平的结构、较差的结晶状态并且存在大量的孔洞,它们同样受基底温度和薄膜厚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内,Ag薄膜呈现反常的非线性I(V)特性,其行为也受薄膜厚度、基底温度和测试环境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6.
戴闻 《物理》2000,29(12):752-753
理论预言 ,处于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 (BEC)中的原子有可能结合形成双原子分子 .最近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Wynar等已将上述预言变成现实 .他们通过相干双光子Raman过程 ,将处于BEC的87Rb原子两两缔合 ,从而产生出铷二聚物分子———Rb2 .这些分子的平动动能几乎为零 ,并且同处于单一量子态 .在Wynar等的实验中 ,87Rb原子气首先被捕获在一个高真空光阱中 ,并接受激光冷却 ;然后 ,经预冷的原子气被转移到磁“TOP”阱中 ,被实施射频感应的蒸发冷却 .通过以上步骤 ,实验者获得的87Rb原子BEC具有低于 130n…  相似文献   

7.
黄yun 《物理》1990,19(4):199-201
本文介绍了表面裂纹的分形特性和近年来有关裂纹成型机理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
郝艳玲  张星  方炎 《光谱实验室》2010,27(5):1725-1730
用Nd:YAG激光器在二次去离子水中烧蚀银片,制备出了尺度分布均匀、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的化学纯净的Ag胶体系,并在电化学体系中将这种银胶沉积在粗糙的银电极表面,研究了胞嘧啶分子吸附在沉积Ag纳米颗粒电极表面随电极电位改变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分析表明:(1)沉积银纳米颗粒的电极将金属电极与金属溶胶体系各自的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高效的SERS活性基底。(2)胞嘧啶在沉积银颗粒的电极表面以N3位竖直吸附,并且随着电位的负移,大多数SERS峰的位置发生了红移,表明胞嘧啶在电极表面吸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9.
10.
用一维能带理论计算了清洁Ag(111),Ag(110)和Ag(001)表面的弛豫。计算结果显示出,当d1=2.640(膨胀4.2%)和d2=2.920(膨胀23.8%)〔对ng(111)〕;d1=1.375±0.008(收缩4.8%±0.008)[对Ag(110)」;d1=2.048±0.005(膨胀0.24%±0.005)[对Ag(001)〕时,理论计算的LEED谱与实验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按照分形理论研究了具有自相似和自仿射分形结构的复杂表面,并研究了其在Ⅰ型+Ⅱ型和Ⅰ型+Ⅲ型混合载荷下形成的断裂表面的应用。结果指出:分维D与粗糙度指数H之间的关系(D+H=2或D×H=1)只是粗略的近似。用分维D或粗糙度指数H测量断裂表面,在双对数图上得到的是实验曲线而不是直线并不说明没有分形结构,很可能是自相似和自仿射结构的混合。  相似文献   

12.
环形液层内热毛细对流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液层深度对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内径为20 mm、外径为40 mm、深度为1~20 mm的环形液层内硅油(Pr=6.7)的热毛细对流,重点考察了发生热流体波的临界温差及热流体波的临界周向波数,结果表明,临界温差随液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讨论了浮力对热流体波及其临界条件的影响,并证实了常重力条件下当液层厚度大于5 mm时,热流体波呈静止状态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TiO2包覆石墨颗粒/硅油电流变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计算表明,介质包覆导体颗粒用作电流变液的分散相,可以获得高剪切应力的电流变液.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尺度为5-10?μm的石墨颗粒表面成功地包覆了TiO2,获得了金红石相TiO2包覆石墨的复合颗粒.配制成复合颗粒/硅油电流变液,其剪切应力与纯TiO2/硅油电流变液相比,可提高一个数量级.当电场强度为1.7kV/mm时,复合颗粒/硅油电流变液的剪切应力可达1.25kPa,电流密度小于10μA/cm2.  相似文献   

14.
金属铝在半导体表面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开明  叶令  徐永年 《物理学报》1982,31(2):220-225
本文采用集团模型,用自洽的EHT方法计算金属Al在Si(111)和GaAs(110)面上吸附的稳定的几何构型和电子态,结果表明,Al在Si(111)面的三度开位上的离子吸附比顶位的共价吸附更稳定,态密度与实验符合也更好,Al吸附在GaAs(110)面上,将取代表面Ga原子,形成AlAs,此时GaAs(110)面将恢复到不弛豫的理想位置。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谢剑钧  张涛  路文昌 《物理学报》1993,42(11):1815-1821
应用格林函数方法在紧束缚近似下研究了氢在担载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自洽的Anderson-Newns吸附模型,对氢在Pt/ZnO,Cu/ZnO和Ni/ZnO三种担载式复合体系表面的吸附能△E、吸附态能级Ead作了计算,并讨论了金属簿层在ZnO衬底上的沉积厚度及金属-衬底相互作用对氢在该类复合体系表面的吸附性质的影响。计算表明,金属-衬底相互作用越强,氢在Pt(Cu,Ni)/ZnO体系表面的吸附能及电荷转移量越小。金属-衬底相互作用抑制了氢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衬底对金属表面吸附性质的影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对冷面上水珠的冻结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珠温度被降到℃以下时,水珠并未马上冻结,而是呈过冷态并持续一段时间,在某一时刻开始冻结时过冷水珠温度回升,整个水珠完全冻结后,冰珠温度又开始下降至与环境平衡的温度。冷面温度是影响水珠冻结的主要因素,表面接触角、粗糙度以及水珠体积等对水珠冻结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冯伟国  孙鑫  吴家玮 《物理学报》1988,37(8):1298-1306
本文在相关基函数理论框架下,利用巨分子模型,建立了氢原子在简单金属表面的吸附理论模型。通过对吸附平衡位置参量的变分数值计算,我们得到了关于氢原子在金属Al(rs=2.07),Mg(rs=2.66),Li(rs=3.28)和Na(rs=3.99)表面上的吸附能,吸附体系的电子密度以及平衡位置。对于传统的密度泛函方法得到的结果,本文作了比较。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新型分形树状微通道散热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借鉴人体内呼吸循环系统的分形结构,利用微电子机械光刻加工工艺,设计制造了一套新型分形树状微通道微电子芯片散热器。散热器的初始通道长10 mm,水力直径为48.1μm,分形维数D=2,循环次数m=4。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分形网络在提高了散热容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泵功消耗,热有效性大大高于平行通道散热器,且与理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氨基苯甲酸(PABA)在银表面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及氯离子对其的影响,发现PABA在银表面上呈多相吸附。与匀相吸附的情况相似,表面形态的差异较大地改变吸附速率常数,而对多相因子的影响不明显。氯离子的竞争吸附改变PABA吸附的多相性质,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加,PABA分子从多相吸附逐渐转变为匀相吸附。根据吸附等温线估算了PABA的吸附能,U≈-9.6kJ/mol。结果分析进一步证实:化学吸附时多相吸附意味着表面上存在非单一的吸附形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邢益荣  W. RANKE 《物理学报》1986,35(1):110-114
利用AES和同步辐射光电子谱,在圆柱状的Si单晶样品上研究了氧表面吸附的晶向关系。结果表明:在350K曝氧2L时,总吸附量的晶向关系比较弱,并可利用台阶的增强吸附来解释;随着曝氧量的增加(~10L),氧原子首先从(111)面进入体内,从而支持Si(111)-(7×7)再构是属于“缺陷”类模型的结论。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