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朝新方向、高水平前进,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反溯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组提出了物理实验课反溯教学方法,将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引入课程,对反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课题组从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反溯基本物理学概念、原理和现象,并相应组织编排物理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欲,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题组从实验室建设、新教材建设、新实验编排、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课程与最新科研项目结合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化,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2.
在华东师范大学卓越育人发展纲要引领下,近代物理实验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在实验教学中探索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介绍物理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与教学要点,列举获取思政元素尤其是校本思政元素的一些通用方法,并对思政教学进行反思与探讨.基于课程思政,设计创新型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卓越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我们开展了物理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的探索,在大学物理实验慕课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平台,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挖掘工大元素、中国元素和物理学史元素.讲好工大故事,厚植爱校情怀,增强成才信心.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坚...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课程方案和物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进行总结,以自我决定理论中内在动机的形成机理为理论依据,从“学”的视角探索课程思政,指出跨学科实践是物理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内化价值取向、形成内在动机的课程思政活动设计要素,以便为中学物理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已经从部分高校在“点”上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识。大学物理实验是我国理工科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通过构建思政格局,建立了TSTC教学体系,系统研究了从团队建设、教材设计到教师思政意识提高,再到思政教育内容的凝练和思政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实施,实现了自然高效地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于课堂专业教学,达到课程思政进学生心、装学生脑、融学生骨的效果,从而实现了课程“立德树人”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课程的目标任务分析,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为改变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促进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两者有机结合,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普通物理实验课程各个环节的策略,使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施,不仅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亦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举措之一。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阐述了物理实验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同时从"思政显性育人"和"思政隐性育人"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 "课程思政"在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切入点与落脚点。在充分发挥实验课程育人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目前的初步探索以期为相关通识实践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近代物理实验为例,阐述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重要性.结合课程思政目标要求,设计课程思政实施的策略、方法.通过分析、思考学生、课程、教师三者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及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时机,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力学一流课程建设中,如何依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力学课程“三位一体”的育人育才目标。全文从课程目标、师风师德、资源建设等角度探讨改革思路的形成,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教学效果的提高。借助课程思政这根弦,奏响力学课程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主旋律,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  相似文献   

10.
黄文奇  于岩 《物理通报》2022,(8):108-112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所有理工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光敏传感器在现代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原理包含丰富的物理内涵和思想,是实施课程思政和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详细阐述了光敏传感器实验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光敏传感器进行创新实验探索,以达成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和加强“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建设,我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从古代物理、科学史话、前沿科学、工程应用等方面深入挖掘“大学物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物理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建立包含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素材的课程思政电子化材料库,让思政效果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平台,使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全方位受思政教育浸润,实现“沉浸式”大学物理课程思政。该教学方法和模式具有一定可推广性,期望能够为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大学物理课程如何担负起育人的重要职责,提出以聚焦立德树人、突出系统集成、强调全面融合、彰显中国特色的原则来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从物理思想、物理思维、物理方法、物理学史、物理之美、物理成就等方面,深入挖掘物理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从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的教学体系、教材编写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初步达到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物理教学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要求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认知态度,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大学物理课程中“角动量守恒”一节为例,详细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和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实现课程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宗旨的重要途径.针对西藏高校物理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的问题,提出基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物理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阐述了基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物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挖掘了部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最后简述这些思政元素如何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形成物理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质点动量定理为例,探究了思政元素与物理知识的融合过程,通过“鸟撞飞机”事件、“最美快递员”和“手机砸脸视频”等实例融入物理教学,体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将知识传授、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融合贯通,实现协作育人,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课程思政教改大背景出发,挖掘原子物理学课程中的思政素材,从课程目标修订、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建设和课程过程性考核管理机制、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究课程思政融入措施,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学生价值塑造融合贯通.希望这些探索和实践对原子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任超 《物理通报》2022,(1):72-76
针对职业院校物理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以职业教育的使命与特点为依托,对物理课程中的育人观与思政元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职业院校物理课程思政育人观的转变方向以及物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物理教研室的实践,提出了以"对物理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为着力点、"提升物理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为引领、"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评价"为保障的物理课程思政实施途径,为职业院校物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是全面开展物理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挖掘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并以“宇宙航行”一节为例,以时事热点导入、我国卫星发展史介绍、科学家故事讲述等形式融入科学精神元素和爱国主义精神元素,为一线教师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物理类课程对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多元思维、思辨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少数几所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开设物理通识课程的学校之一。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面向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物理类课程,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在保证课程水准的基础上,丰富背景资料、挖掘育人精华,在课程学习中恰到好处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从学科的思维与理解、科学态度、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协作创新等各方向上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开阔思路、广泛联想,超越了具体问题的束缚,掌握一套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3个设计思路.从加强教师培训、介绍物理原理在我国最新科技成果中的应用和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等3个方面,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