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章德海 《物理》2005,34(5):341-343
简单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观测上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有关它的解释、理论和意义.宇宙微波背景是我们了解宇宙奥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窗口.在未来几年,它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树华 《物理》2004,33(2):154-155
近来法国与美国的宇宙学家提出空间可能是有限的,形状像一个十二面体,他们宣称,对于测量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可以采用形如十二面体的宇宙来解释,而不能用普通形状的宇宙解释(Luminet J P et al.Nature,2003,425:593)。  相似文献   

3.
 在为数众多的宇宙演化理论中,目前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就是热宇宙标准模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爆炸学说.大爆炸学说是建立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近代物理理论基础上的,它得到了与观察事实相符合的一系列结论,譬如:它可解释目前的宇宙处在膨胀之中和宇宙中氦的丰度等,并预言了宇宙中存在3K微波背景辐射(已于1965年由彭齐斯和威尔逊证实,他们俩为此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但是,就像通常刚建立的物理理论一样,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它的几个致命缺陷,这些缺陷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视界问题.这是在解释可观察宇宙的大尺度均匀性时所遇到的问题.在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已证实宇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量--宇宙等效温度,简称宇宙温度.根据微波背景辐射中已测出的辐射能量密度及其频率,再利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就可知道当今的宇宙温度为2.7K;这说明了宇宙在大尺度范围内是处在热平衡之中的(否则就没有宇宙温度可言).但大爆炸理论诉告我们:在混沌初开时,宇宙是一个灼热的奇点.但随着爆炸过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热平衡状态呢?  相似文献   

4.
John C.Mather和George F.Smoor因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分享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论文中从COBE卫星而来的详尽的观测报告推动了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精确科学.  相似文献   

5.
 大部分宇宙学家认为,宇宙─-它目前的膨胀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缓慢─-最终或者会逐渐地实际上停顿下来,不再膨胀;或者膨胀停止后会重新开始收缩。现在,两位研究人员表明,根据来自宇宙背景辐射探测卫星(COBE)测量到的数据,可以判断;宇宙将会无限期地膨胀下去.微波背景辐射存在的踪迹遍及整个宇宙,它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在天空的不同区域,这一辐射的温度有着轻微的差别,其数值为十万分之一左右.人们认为,这种差别为星系的形成──当宇宙处于青的期时──提供了线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指出,宇宙会拥有三种可能模型中的一种,每种模型同时也决定了宇宙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近年中,WMAP卫星通过对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的详尽测量,推断出了宇宙物质各种主要组分的密度.它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其中两点倍受注意:一是真空对宇宙总密度的贡献最大,约占70%;二是实物只约占30%,而其5/6是非常规的暗物质.这些事实向物理学提出了两个很深刻的问题:什么是真空能?以及什么是非重子暗物质?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讨论了后一个问题,即暗物质问题.本文要讨论的是前一个问题,它原叫真空能问题,现在人们常叫它暗能量问题.这问题的物理渊源较复杂.本文的意图是对它的来龙和去脉做些初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树华 《物理》2006,35(11):982-982
在宇宙最初几分钟时的元素合成(大爆炸核合成)问题是核天体物理中的重要问题。这一合成过程产生的氘与氢的比值(D/H)是固定的,与我们在今天的宇宙中所看到的一样,大爆炸过程也产生了原初的轻的原子,这些原子又形成星体,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通过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宇宙黑暗年代”中存在的中性气体吸收的情况,可以计算出D/H比值。(“宇宙黑暗年代”大约处在大爆炸后十万年到十亿年之间.)氢和氘吸收不同波长的宇宙微波背景光子,这种测量需要观测由空间不同位置上氢与氘气体密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吸收的微小涨落。例如,宇宙中具有高密度的氢原子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要吸收更多的宇宙微波背景光子。  相似文献   

8.
中微子的特性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有三类中微子,中微子振荡实验测量出不同中微子的质量平方差,表明中微子的质量总和不为零,并给出了中微子质量和的下限:0.05eV。中微子质量对宇宙演化有着复杂的影响。在宇宙早期,中微子为相对论性粒子,作为辐射能量密度,从而改变了物质辐射的能量密度比。基于此效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给出了中微子质量总和的上限:0.2eV。  相似文献   

9.
马寅哲 《物理》2015,(3):137-151
文章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学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根据普朗克卫星2015年的主要宇宙学结果,重点阐述了测定宇宙学参数、测量引力透镜、测量B-模式极化及其与南极BICEP实验的关系、检验宇宙暴胀模型、检测暗能量模型,以及寻找"丢失的重子物质"等问题,并对观测宇宙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楼宇庆 《物理与工程》2007,17(1):10-21,F0003
相传约137亿年前我们的宇宙起源于“盘古开天地式的大爆炸”,能量密度和温度均超高无比,却绝无什么特殊的“爆炸”中心,在足够大的尺度上均匀且各向同性,一直持续膨胀至今.刚开始的时候,随着宇宙温度的迅速降低,若干基本粒子物质相继浮现,宇宙早期的核合成过程制备形成了宇宙时空中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前的大致原初元素丰度分布.宇宙“大爆炸”发端时空中的能量场应当有量子涨落;耦合演化到后来呈现的物质场中,这些微弱而此起彼伏的涨落逐渐被引力在各种不同层次上放大,从而最终形成宇宙时空中不同尺度的物质结构系统(包括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球状星团、恒星、行星等).伴随着宇宙膨胀,有一个温度不断下降的热电磁辐射场被“捂”在物质场中;大约在389000年以后,这个热电磁辐射场基本不再与物质相互耦合作用,但它依然带有早期物质场中各处涨落的信息烙印.基于Einstein创立发展的广义相对论(1915年),Einstein(1917年)、Friedmann(1922年)、Lemaitre(1927年)、de Sitter(1932年)开辟了近代理论宇宙学的先河.Hubble(1929年)公布了遥远的星系退行速度正比于它们到我们的距离的划时代观测事实.基于宇宙元素丰度和核合成物理,Gamow,Alpher和Herman于1940—1950年大胆设想了宇宙“大爆炸”的物理框架图像.Penzias和Wilson(1964年)在贝尔试验室从事微波天线研究时意外地发现了2.7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和准备,Mather和Smoot(1989—1994年)领导的“宇宙背景探索器”(COBE)空间试验精确地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微弱的各向异性涨落;他们俩因此荣获2006年度的物理诺贝尔奖.90年来,科学家们众说纷纭,唇枪舌战,搜索证据,编造理论.随着地面、高空和空间综合试验及理论研究的持续迅速发展,精确宇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1.
解读宇宙的起源——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宇宙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他们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各向异性强烈地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并开启了“精确宇宙学”时代的大门。COBE之后宇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近年WMAP、SDSS等天文观测更加坚实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并对物理学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尖锐的挑战,诸如什么是暗物质?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巩小博  冯波  王秀莲 《中国物理 C》2003,27(12):1074-1078
研究了暴涨宇宙学中重新加热能标ρreh的不确定性对原初谱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效应,并着重指出了在谱指数跑动大的模型中CMB观测可以给出ρreh一个很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第六讲超弦理论与宇宙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淼 《物理》2005,34(9):643-647
超弦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看法,时空在弦论中只是一种宏观体现.弦论中的非经典时空影响早期宇宙的发展,在一些观测宇宙学的实验中人们也许会发现弦论的效应,例如微波背景辐射的功率谱的反常.最近发现的暗能量也对弦论宇宙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陆埮 《物理》2007,36(3):185-190
讨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天体物理的关系,指出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是第8个年度、第11个天体物理项目、第14、15个天体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见正文表1).这个奖授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和各向异性的发现,强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文章也讨论了这个领域近年来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雷中华  兰明建  汪先友  李建杰 《物理学报》2008,57(11):7408-7414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预言,宇宙经历了由暴涨阶段到辐射阶段到物质阶段再到如今的加速膨胀阶段.在辐射阶段所残留的退耦的自由光子便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没有扰动,微波背景辐射将是各向同性的,但是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存在各种各样的扰动,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呈现各向异性.针对由遗迹引力波对微波背景辐射极化所产生的各向异性的影响,重点讨论电场型极化和磁场型极化. 关键词: 遗迹引力波 微波背景辐射 极化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6.
宇宙双折射?     
徐仁新 《物理》2021,(1):36-36
微波背景辐射(CMB)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其偏振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寻求新物理的迹象.偏振方向的微小旋转即为一种征兆,正如光经过不同偏振方向折射率有异的双折射材料那样.这种"宇宙双折射"未被标准模型预言,可能是由CMB光子跟假想的粒子和场耦合所致.已有的实验尚未发现双折射,但实验灵敏度受到系统误差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戴闻 《物理》2005,34(12):876-876
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的探测来说,为了达到分辨率优于10^-6的要求,必须将星载薄膜光子敏感器冷却到0.1K以下的低温.同时,由于是星载探测器,相应的致冷系统必须是体积小且重量轻.最近,来自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Clank A M等,将基于量子力学隧穿效应的固体致冷器实用化,制成了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NIS致冷器.新致冷器具有多层膜结构,  相似文献   

18.
范祖辉 《物理》2005,34(4):240-245
文章对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偏振及宇宙电离的历史给出了评述性介绍.从大爆炸理论的预言,到观测的发现,到其各向异性及偏振的探测,微波背景辐射(CMB)向人们揭示了丰富的宇宙学信息.文章在对基本理论作了简单介绍后,着重讲述了最新的CMB的观测结果及其物理意义.特别对微波背景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WMAP)的偏振观测及其对宇宙重新电离的限制给出了较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的历程--从三组科学家到两代卫星
当WMAP ( Wilkinson MicrowaveAnisotropy Probe,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于2003年发布首年探测结果时,许多人为之欢呼鼓舞,因为精确宇宙学的时代似乎终于到来了。这是一颗耗资巨大的天文卫星,工作在日地系统的第二拉格朗日点上,专门用于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它的前辈是著名的COBE 卫星,提到COBE 卫星,我们不得不上溯到1964 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威尔逊(RobertWilson)发现微波背景辐射的工作。当时他们在测试一套灵敏的天线系统时发现了意料之外的噪声,这噪声非常顽固,无论他们把天线转向何处都不会消失,而且不分白天黑夜,四季长存。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无论如何都清除不掉,最后他们认为这只能是来自广袤空间的一种均匀分布的无线电背景信号。奇妙的是,早在16 年前美国科学家阿尔弗(Ralph Alpher)和赫尔曼(Robert Herman)就预言了这样一种信号的存在,并认为它是宇宙大爆炸在多年膨胀冷却后的残留。也许是当时信息传递不如现在这么迅速广泛,这一日后赫赫有名的预言在那时并非尽人皆知,至少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就没有把这个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但幸运的是,在离他们不远的普林斯顿大学,由罗伯特·迪克(Robert Dicke)领导的另一个小组知道这一预言,并正在设法验证它。不过实验尚未开始,罗伯特·迪克便了解到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工作。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必再把实验做下去了,因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他们企图搜寻的东西。在1965 年,三组科学家的工作连在了一起,为大爆炸宇宙学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微波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20.
《现代物理知识》2006,18(5):F0002-F0002
一个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一种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偏振检验CPT对称性的新方法。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电荷-宇称-时间反演(CPT)对称性破缺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