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是一种大型鸟类,集群中个体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笔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白马鸡等级行为和社群结构,探明白马鸡在繁殖期的社群状况,为集群鸟类社会行为和群体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育雏前期和育雏期的白马鸡群体开展野外调查,总共标记个体49只,记录白马鸡群体成员聚集频次和等级支配频次,计算了支配关系矩阵的线性程度和个体等级分数,并将个体聚集强度关系矩阵和等级支配关系矩阵实现了网络可视化。同时,建立人工模拟群体随机聚合矩阵,检验观察矩阵是否由随机因素导致。计算网络参数和模块度值,方差分析检验模块内部和各模块之间个体支配关系强度差异。【结果】①等级关系网络显示白马鸡集群中个体间存在等级制度,且为线性支配式; ②育雏前期和育雏期集群中均存在3个模块,但两个时期模块成员发生了变化; ③接近中心度对模块性影响显著,育雏期群体凝聚力高于育雏前期,且育雏期模块化程度高于育雏前期; ④育雏期配偶对的分布受到模块化的限制,所有配偶对分布在相同模块内; ⑤模块内部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于各模块间个体支配关系,且高等级个体群体凝聚能力较强。【结论】对白马鸡集群关系和等级行为观察实现了网络可视化,揭示了白马鸡繁殖期集群中存在模块化结构,且模块内部和模块间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白马鸡(Crosoptiloncrosoptilon)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笔者得到省科委的资助,进行白马鸡的驯养繁殖研究工作.1993~1995年,几次到中甸地区实地考察了白马鸡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繁殖等情况,获得了一些资料,为白马鸡的训养繁殖工作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白马鸡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04-06和2004-04-06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地区对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巢址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白马鸡巢13个,11巢位于高山栎灌丛根基部(84.62%),1巢位于石壁下(7.69%),1巢位于倒木下(7.69%).其中12巢为满窝卵,平均窝卵数为(7.33±0.54)枚(n=12,5~11枚).从8个巢的准确出雏时间推测,研究区内白马鸡产卵期为04-27 05-21.著杰寺附近发现的12巢,1巢在杂木林中,其他11巢皆在高山栎灌丛中.x2检验表明,著杰寺研究区的白马鸡巢址偏爱高山栎灌丛环境(x2=8.333,v=1,P<0.05).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白马鸡巢址偏爱距地表0.5,1,2 m盖度(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P<0.05)和灌丛直径较大的环境(Mann Whitney U-test,P<0.05);白马鸡对植被盖度、灌木高度(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P<0.05)和灌木盖度(Mann Whitney U-test,P<0.05)等因子的选择是在相对较小的区间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白马鸡冬季群体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3年1-4和10-12月考察了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格瓦村、冉子村等地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群体的栖息地选择.采用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调查,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判定遇见样方(有白马鸡出现)和未遇样方(无白马鸡出现)间呈显著差异的环境变量,对这些变量进行数据转换(同一类型的变量相互乘积)并以它们为自变量,以白马鸡的出现赋值为1或不出现赋值为0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结果中保留相关显著的变量(t检验,P<0.05),从而得到白马鸡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距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在遇见样方与未遇样方间呈显著差异(P<0.05),数据转换后引入的3个新变量亦呈显著差异(P<0.05);回归等式的决定系数较高且回归相关显著(r2=0.832,F=17.125,df=4,P=0.000),各自变量也相关显著(t检验,P<0.05),而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相关不显著(t检验,P>0.05).在3个乡的考察中对该经验模型进行了验证,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数据变换,以与经验模型相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最后根据得到的各变量系数利用经验公式对白马鸡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预测.以0.5为切断点将预测结果转化为0/1二态数据,利用成对样本t检验来验证经验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区域利用经验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等式均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并回归显著,各自变量均显著相关(t检验,P<0.05),成对样本t检验均未呈现显著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2007年3-12月,在重庆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个体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30-9:30和16:30-19:2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6: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季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各提前约1 h出现,中午还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60.57%±9.02%;觅食占20.11%±6.87%,移动占11.28%±3.16%,其它行为占8.04%±2.15%.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放归普氏野马哺乳期主要行为及其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9月在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针对放归普氏野马群.采用目标法和扫描法系统地研究了哺乳期带不同年龄幼驹雌马主要行为的时间分配及其日活动规律.结果显示,各组雌马主要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虽不显著,但仍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即,带驹母马比无驹母马及带亚成体母马的采食时间长,并随幼驹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而休息时问与之相反.带驹母马的哺乳时间随着幼驹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马群的日活动规律表现为"饮水-采食-休息-采食"模式.结合放归区各相关因素,并与圈养野马的行为比较,分析了导致其结果的可能原因,同时认为,放归区夏季自然资源可满足普氏野马哺乳期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概率母函数,对带有取值恒等于雌性数目的配对函数的两性Galton—Watson分支过程,给出了其以概率1灭绝的充分必要务件,并求得了相应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本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对拉萨市藏汉家庭行为进行了比较,从化传统、民族性格、经济利益等角度分析了藏汉家庭行为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考虑了后代概率分布受一个独立同分布环境过程所控制的两性Galton-Watson分枝过程,得到了有关过程渐进增长的若干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的研究ADC系统各个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优化电路级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在MATLAB下Simulink仿真环境中ADC的行为级模型。针对ADC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延迟、增益误差、幅值受限、谐波失真及噪声等系统误差进行了MATLAB数学建模,并对一个采样速度为1G赫兹,分辨率为6位的并行比较式ADC进行了仿真,以失调电压指标为例阐述了仿真结果对电路级设计中系统指标分配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东海鳓鱼雌雄性状比较及其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1985-1987年间舟山近岸采集的鳓鱼雌雄个体性状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吻长、叉长/体长等指标在雌雄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到了繁殖早期,雄鱼的体厚、成熟系数都显著地大于雌鱼,而肝指数却显著地小于雌鱼。本文还进一步用逐步判别的方法给出了鉴别雌雄的判别函数:y_1=-634.8805+137.4845x_1+907.1598x_2+745.8363x_3y_2=-623.6298+123.6892x_1+894.3340x_2+766.0166x_3式中x_1为吻长/头长,x_2为叉长/体长,x_3为体厚/体高,用46个样品回代进行判别,得错判率为10.9%  相似文献   

12.
<正>黄二星舟蛾Lampronadata cristata(Butler)在交配过程中存在着雄虫内阳茎内角状器向雌虫交配囊的转移。交配囊内精包、内阳茎内角状器及交配囊内精包与角状器的共存关系可以作为判别黄二星舟蛾雌雄成虫交配状况的形态指标。应用上述指标,测定了紫金山栎林内黄二星舟蛾的交配次数与交配率。  相似文献   

13.
用DSC研究了多次扫描最高温度对PPS/PEEK溶融共混物熔体降温结晶中PPS组分的结晶行为的影响 .在 32 0°C熔融 ,PPS的结晶温度 (Tc)明显比在 4 0 0°C熔融的高 .32 0°C多次熔融 ,PPS的Tc逐渐降低 ,而 4 0 0°C多次熔融 ,PPS的Tc则提高 .最后 ,4 0 0°C熔融的Tc反而比32 0°C熔融的高出 8°C .在 32 0°C多次熔融 ,共混物中PPS组分的Tc由单峰分裂为双峰 ,4 0 0°C多次熔融 ,共混物中PPS组分的Tc下降  相似文献   

14.
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寄主植物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寄主植物都十分广泛 ,两者的寄主范围既有重叠 ,也有差异。如在福州郊区 ,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有 2 0科 58属 85种 (含变种 ) ,南美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有 2 0科 5属 73种 (含变种 ) ;4 6种为它们共同的寄主植物。而且两种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嗜好性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黄皮大小孢子的发育和雌雄配子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黄皮大小孢子发育、结构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形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小孢子的发育比大孢子为早,其发生的类型为同时型;2.小孢子四分体的排列为四面体形;3.胚囊的发育属蓼型,胚乳的发育为核型;4.胚珠倒生,具两层珠被;5.胚囊母细胞发育排成直线形的四分体,其中靠合点端的一个胚囊细胞将成为有功能的大孢子,但靠珠孔端的其余胚囊细胞则不发育.  相似文献   

16.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由AUC及ADU制取UO2的脱氟行为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C(三碳酸铀酰胺)及ADU(重铀酸铵)在纯氢中进行分解及还原时,AUC中的氟完全不能被脱去,而ADU中的氟能被大部分脱去,但仍残留相当数量的氟不能被脱去,本文研究了AUC及ADU通过纯氢分解还原后制得的二氧化铀于500-700℃在50%H2-50%H2O气氛中的脱氟动力学,结果表明,脱氟动力学行为支持了Lindman提出的残留氟在二氧化铀中以固溶体形式存在的观点,动力学数据用拟均相模型中获得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