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讲分子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导出原子论,而全部化学变化又是以“原子”为基础的,很显然本章是全书开始的最重要的一章。所以教学大纲中指示说:“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前一章中曾经提到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分子论将物理现象加以充分说明,因此,本章就紧接着研究化学现象。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研究分解反应,这不单是为了便於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区别出:在物理现象中,由於物质分子运动形式不同呈扩散、蒸发和凝固等现象但并不变成别种物质;而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分裂,由於原子的重新组合和排列而变成新的物  相似文献   

2.
这学期我在讲授初中化学第六章的时候,采取了在边讲边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对照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把各类物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因而使学生对各类物质理解得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巩固。兹以我对硷类的教学法为例来加以说明:在讲“几种重要的硷”这一节时,我就利用边讲边实验积极地指导学生对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物质同时依次的进行观察和实验,接着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对照,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能够彻底地理解和掌握。为了保证讲课的顺利,所以我在上课前先在小黑板上画下了为讲该节所需要的空白图表(见表1),并  相似文献   

3.
顾润瑛 《化学教育》1988,9(5):24-26
本章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开始。“万事开头难”。起始章教学的“难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生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的安排。  相似文献   

4.
本章的演示实验,着重说明分解、化合、置换等三种化学反应,并通过演示树立学生对“原子”、“单质”、“化台的”、“元素”的概念。因此在给学生分析每个演示时,都应把原子、单质、化合物等名词和具体演示的物质联系起来。例如通过氧化汞分解的演示应联系地指出:“汞由同种微粒——汞原子——组成;氧由同种微粒——氧原子——组成;但氧原子和汞原子不同,汞原子和氧原子是不同种类的原子。”接着可以指出:“氧化汞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氧原子和汞原子),而氧分子是由同种原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材第二章教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康贤 《化学教育》1997,18(2):19-20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第二章“分子和原子”,属于初中化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等重要化学概念在本章同时出现,这些概念微观、抽象,对化学知识准备不足的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困难。要教好本章,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福秦 《化学教育》1996,17(1):34-36
“分子和原子”这一章,内容比较抽象,集中介绍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等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7.
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授化学基本概念。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演示镁条燃烧和加热碳酸氢铵分解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绪言”的目的,在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产物,而化学就是自然科学里的一个重要部门。绪言首先通过了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公元前五世纪初)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可能再一次进入同一条河流”,来说明物质永恒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更用山河的变迁、动植物的生长与人的呼吸来加深说明这一规律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一、本章的教学法 [1]苏联中学化学教学法(第二分册),奚尤什金著,第187—188页。第一节“本章的意义和任务”。金属冶炼的科学原理是中等教育里必修的基本知识。对铁、铜、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使他们形成关于金属的一般概念所必需的。关于黑色冶金业(铸铁的冶炼)的简要知识促使学生理解国民经济上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为提高铸铁  相似文献   

10.
第二节原子一、教学目的:初步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二、本课重点:1)原子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三、检查学生知识:1)用分子论来解释水的蒸发或沸腾的现象。它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2)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属於化学现象?为什麽?  相似文献   

11.
于昌凤 《化学教育》2014,35(9):23-27
着眼于中学化学的学习和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初三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建构微粒观已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微粒观”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以“分子”教学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及实施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提出了促进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本章教学法方面的参考资料: 1.苏联中学化学教学法(第二分册),奚尤什金著,王世显等,译第121页到141页。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计划,叶果尔金著,译第67页到81页。 3.初中化学“水和溶液”的教学法符绶玺等写,化学通报,1955年1月号第44页。请注意上述三种参考资料所提到的教材系统和内容与现行课本不尽相同,但其中许多具体部分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同时,现行课本的教材对水和溶液在工农业上的应用讲得较多,上述三种参考资料却不够重视,在参考时  相似文献   

13.
隗建勋 《化学教育》1985,6(5):16-18
实验操作技能是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完成一定实验任务的合法则的(指按照一定的实验程序和方法)随意活动。一、初中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层次与教学目标根据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将初中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分成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不同的层次,每一教学层次相应有一个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初中化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虽然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理论,是通过全部化学课程的学习,随着他们自己知识的积累而逐步进行的。”但由於全部教材都要贯串这个理论,因此对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论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对原子—分子论分做两章叙述,由於要讲清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再讲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把分子论放在前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第一、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基础,则  相似文献   

15.
活用教材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全新的理念,它赋予了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灵活性.为了更好地将新教材从“教本”向“学本”转变,教师要将静态的教材内容“活化”为生动的教学生成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动性、个性化、创造性地实践.结合“溶液的形成”教学案例探讨活用教材,创设智慧课堂的思考与做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原子-分子论的基本原理、重要的化学定律、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关于物质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对这些原理、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教师还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来加深和巩固,以期达到使学生自觉的牢固的掌握系统的化学基本知识的目的。一、本章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通过对几类典型化合物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原子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比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的重量單位,像斤、兩、吨、克等,都是具体的实际重量,而原子量的單位,“氧單位”学生往往感到糢糊抽象,难以理解。在“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琴仿同志所写“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中,所談到的,原子量的教学,文中一方面講物質有重量,物質由分子組成,所以分子必有重量,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必然都有重量,原子的重量虽然微小,但是用科学方法、可以测定。但在另一方  相似文献   

19.
1.通过初中化学第七章最重要的几种酸、硷、氧化物和盐的教学使学生形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以及酸、硷、盐的正确概念,对物质的分类有个初步轮廓。奠立更进一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碳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很多。它与呼吸、燃烧、营养及日常生活的很多现象有紧密的关联,而这些现象又是学生们所常见的。讲授起来要比其他非金属元素(如硫、磷、矽等)容易接受。所以初中教材中出“碳”为非金属元素的代表是很恰当的。学生在前几章中曾学习过:碳在氧中燃烧、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初中化学教材,第七章第八节“鹼类”的教学,谈一谈我在讲解系统地科学知识过程中,怎样注意和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首先在讲鹼时,联系旧课说明了“鹼”的定义以后,接着着重指出鹼类分为两种:一为可溶于水的鹼类(即“碱”),一为不能溶于水的鹼类。阐明我们过去所提到的“碱”,是鹼类中的一种。接着指出,过去学过的碱,遇到指示剂会变色,是不是所有的“鹼类”,遇指示剂都会变颜色呢?要学生们考虑。明确鹼和碱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加深鹼和碱的概念,在过去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对碱和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