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从玫瑰香葡萄酒自然酿造过程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野生酵母菌,经菌落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酿酒酵母,命名为Yeast1。对Yeast1进行乙醇耐受性分析,发现Yeast1能够耐受16%(v/v)的酒精度。Yeast1发酵葡萄汁结束后,残糖量、酒精度、挥发酸、总酯和总酸含量分别为3.627 011 g/L、8.5%、0.210 84 g/L、1.264 4 g/L和4.160 3 g/L,分析表明Yeast1发酵力强、速度快、酒精产量较高,残糖量符合酿造干型酒的要求,满足正常的发酵需要。此外,从Yeast1葡萄汁发酵液中共检测到5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8种、酯类13种、醛类7种、其他酸烯酮醚等物质12种。研究结果表明,昌黎产地玫瑰香葡萄自然酿造中存在较好性能的天然酵母,若将其合理利用可能会酿造出更优质、更具特色的葡萄酒。  相似文献   

2.
为了丰富菌种资源库资源,探索乳品细菌多样性及菌株生化特性,对摩洛哥阿尤恩地区4份自然发酵驼乳的乳酸菌应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细菌宏基因组测序进行多样性研究及单菌株生化特性研究。由纯培养结果可知:4份样品中分离乳酸菌株包含3个属、8个种,共82株乳酸菌,其中58.54%为Lactococcus lactis;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可知:4份样品中分离的细菌分属于7个门、78个属和147个种,Proteobacteria(54.64%)和Firmicutes(41.77%)是样品中的优势菌门,Lactococcus(31.87%)及Lactococcus lactis(22.95%)占比较高,是样品中优势菌属及菌种。通过比较不同乳酸菌在相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产酸速率,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48株Lactococcus lactis中筛选得到2株生长快、产酸速率高的菌株IMAU98054和IMAU98084。2株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值为5.5~7.5,且有一定的盐耐受性,NaCl质量分数小于6%时生长不会受到明显抑制。2种菌株在37℃发酵18h后其OD600可达到2.5218和2.5172。研究结果表明:摩洛哥阿尤恩地区自然发酵驼乳中包含多类细菌,Lactococcus lactis是其中的优势菌种,并从其中筛选出2株生长快、产酸速率高的菌株IMAU98054和IMAU98084。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离安徽阜阳葡天下所产的葡萄中的菌株来获得更适合该地区气候的菌株,为该地葡萄酒的优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测定其生长速度与理化性质来筛选出菌株,比较其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来确定该菌株所属种属.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8株菌株,选择其中生长速度较快,且理化性质不同的2种菌株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  相似文献   

4.
利用改进的Hungate厌氧技术从堆肥中分离出一株能有效利用木糖发酵产氢的高温菌D22.菌株D22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显运动性、产芽孢,有鞭毛.其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0~71 ℃,最适温度为59 ~61 ℃,耐受pH值范围是4.5~8.0,最适pH值范围是6.5~7.0.菌株D22可以利用淀粉、蔗糖、麦芽糖、果糖、绵子糖、CMC、七叶苷、半乳糖、山梨醇、甘露醇、阿拉伯糖醇、糖原、甘露糖、赤薛糖醇、菊糖等碳源生长并发酵产氢.有机氮源不是其必需的生长因子.D22发酵木糖的终产物为H2、CO2、乙酸和乙醇.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D22与Thermoanaerobacterium saccharolyticum相似性最高达98.4%,生理生化特征表明菌株D22应是Thermoanaerobacterium属的一个新菌株.以木糖为碳源时,最佳生长产气碳源浓度是50 mmol/L.在60 ℃,初始pH值为7.0条件下,其氢气的转化率可以达到1.44 mol H2/(mol木糖),最大产氢速率为16.42 mmol H2/(gDW·h-1).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皿生化反应从四川麸醋曲药中分离出产酯能力较强的酵母菌,利用18S rDNA同源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最适生长pH值、酒精耐受性、碳源和氮源同化能力,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酯透明圈实验分离出的产酯能力较强的酵母菌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亚种(Wicherhamomyces sp. Lzcq 2014)。该株酵母菌的最适合生长pH值为5.0~5.5,在酒精度为10%的情况下几乎不生长;对不同碳源同化能力强弱顺序依次是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对不同氮源同化能力强弱顺序依次是酵母膏、蛋白胨、硫酸铵、尿素。该酵母菌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其质量浓度为0.64079mg/L,且乙酸乙酯浓度远高于其他代谢产物。其他代谢产物分别为甲酸异戊酯、丙酸苯乙酯、苯乙醇,质量浓度分别为0.04136、0.03943、0.02300mg/L。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当正反馈放大电路的反馈强度大于其临界值时,其输入输出特性为Z形多值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任意矩形迴环特性的一个新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无人直升机旋翼桨叶性能改进升级的实际需求,以200 kg 级无人机旋翼为原型建模,利用COMOSOL 软件对直升机桨叶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基于叶素法建立了桨叶升力的数学模型,克服了常规旋翼动力学仿真分析时气动载荷加载棘手的难题;通过研究直升机桨叶的空间旋转运动与其弹性变形间的耦合关系,得出了桨叶攻角、升力、桨尖位移随总距以及周期变距的变化曲线。将仿真结果与常规数值分析结果比较,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对桨叶迎角、桨叶前缘刚度等的具体改进建议,可为桨叶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宗祎  蒋彪  姜洋 《科技资讯》2012,(30):75-76
本文以ANSYS Workbench为分析平台,采用其专业流体分析软件CFX模块对多板阀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阀门在不同开度下流道内详细的三维流场参数分布。通过对模拟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阀门的流动特性,如流量系数、流阻系数。  相似文献   

9.
籼型多分蘖矮秆突变体“佳禾丛矮”(Jiahecongai,JHCA)是本研究室在进行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现的.遗传分析表明,JHCA同时携带互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sd-1和另一个由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多分蘖矮秆基因,暂命名为xmd(t).从JHCA与野生型高秆品种“广场13”(GC13)的杂交后代中分离出只带xmd(t)且遗传稳定的单基因型突变品系“新佳丛”( Xinjiacong,XJC).为揭示xmd(t)突变所造成的多分蘖与茎秆矮化协同出现的机理,对XJC的相关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全生育期去除分蘖芽的试验表明,突变体植株的矮化是由于或部分由于过多分蘖的发生所造成的,该突变体的实质是多分蘖突变体.显微分析和田间分蘖动态观察表明,突变体多分蘖特性的形成是由于分蘖芽发生更早、分糵级数多、分蘖节位更高,且分蘖持续时间更长所造成的.本研究也表明,多分蘖矮秆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分蘖分子机理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对6063铝合金进行多轴比例加载疲劳试验及微观结构观察,分析材料的疲劳特性及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等效应力幅值的提高,6063铝合金的疲劳寿命降低,材料的循环硬化现象逐渐明显,位错结构密度逐渐增大,位错由初步的交滑移结构演变为明显的迷宫状结构;使用MansonCoffin公式可对铝合金的多轴比例加载疲劳寿命进行准确的预测;位错结构是影响6063铝合金循环特性和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谷胱甘肽 ( GSH)产生菌啤酒酵母甲硫氨酸缺陷型变株 M-0 5为试验菌株 ,进行培养基、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经培养基、培养条件的优化 ,M-0 5胞内积累 GSH比原来配方提高了 61 .3% ,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甲硫氨酸 ( Met) ,则胞内 GSH含量提高了 1 .2倍 ,达 32 .95mg/ g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高密度发酵及在奶啤生产中的应用,对一株来源于新疆传统发酵驼乳中的酿酒酵母TR2生长所需的增殖因子与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并建立该菌株的发酵动力学模型。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的种类与浓度进行筛选,通过响应面试验与正交试验的方法分别优化该菌的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采用Matlab软件对该菌株菌体生长和葡萄糖消耗动力学模型分别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3.4g/L、蛋白胨21.5g/L、酵母膏10g/L、磷酸二氢钾2.98g/L,在初始pH值为5.0、摇床转速150r/min、接种量体积分数5%、装液量60mL的条件下28℃发酵16h,细胞数量可达到6.64×108CFU/mL,其菌体生长和葡萄糖消耗动力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地拟合,拟合度分别为0.9973和0.9784,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反映该菌的分批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酿酒酵母在乙醇发酵过程中所面临的高温、高渗透压和高浓度乙醇等环境胁迫问题,研究了乙醇发酵性能与胁迫耐性的相关性.通过对13株工业菌株和l株实验室标准菌株的发酵性能(包括菌株的生长速率、底物的消耗速率和乙醇终产量)的分析,发现这14株酵母菌可以根据其发酵性能的差异归类划分为3类.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建立了酵母...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了啤酒酵母CBR-3120的发酵实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测定其基本发酵性能、菌体生成情况.实验表明,菌体在生长60h后发酵程度最高,吸光度达到3.6.随后通过气相色谱仪对其发酵液中杂醇油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异戊醇、异丁醇、正丁醇含量较高,其中异戊醇的含量在发酵72h后达到最大值48mg/L.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咖啡主产于云南,云南咖啡在花果风味及甜香风味方面有所欠缺,发酵是影响咖啡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酿酒酵母在低温厌氧条件下发酵咖啡鲜果,添加香草、肉桂、热带水果、蜂蜜等原料为基底共同发酵,最终对发酵咖啡豆进行理化、香气成分分析及主观评价,探究发酵对咖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香草、肉桂、苹果、甜橙、香蕉、蜂蜜发酵的咖啡与无添加的对照组咖啡相比,灰分和脂肪含量无差异(P>0.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底物的添加对最终咖啡豆中多糖、还原糖、总蛋白质、多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发酵咖啡生豆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定性出36种化合物,9种酯、6种酮、8种醛、6种醇、5种烯萜、1种呋喃、1种酸类,其中酮、醛、醇、酯类共占挥发性成分的60%以上。结合感观评价结果,香草、肉桂、热带水果与咖啡发酵可赋予咖啡水果香气,提升咖啡花果香特质,其中香料组、甜橙组达精品咖啡标准,香蕉组香气较为突出,蜂蜜组在香气方面未有突出特点,且酸度过高对甜度提升不足。研究为进一步改善云南咖啡花果甜香特质,提升咖啡风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酿酒酵母发酵对骏枣果酒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分析了4种酿酒酵母(BO213、EC1118、FX10和RV002)在骏枣果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酵母发酵过程中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酒精度逐渐上升,其中RV002酒精度上升最快;发酵10d后,BO213、EC1118、FX10和RV002的酒精度分别升至11.05%、11.68%、10.84%和11.89%;发酵过程中pH值和总酸没有明显变化。果酒发酵结束后以酵母BO213的甲醇含量最低;骏枣酒中的杂醇油主要有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其中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较高,发酵过程中总杂醇油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发酵结束后以BO213发酵的骏枣酒总杂醇油含量最低,质量浓度为268.6mg/L。发酵期间,总酚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抗氧化能力则逐渐上升,且不同的酿酒酵母发酵的骏枣酒抗氧化能力也各不相同,以BO213最高。在4种酿酒酵母中,酵母BO213产生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最低,抗氧化能力最强,更适合骏枣果酒的发酵。  相似文献   

17.
在发酵生产中,酿酒酵母有时处在高浓度的CO2环境下,而高浓度的CO2会影响酵母代谢,抑制酵母生长,造成发酵缓慢或停滞。因此,全面了解CO2对酵母生长代谢的抑制机制,系统分析各种机制间的相互关系,对控制发酵过程,优化发酵工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啤酒酵母融合株HN31-6的啤酒酿造生产性能,以12.5°Bx麦芽汁为培养基,用500 L发酵罐在12℃下发酵,发酵期间每天取样测定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度以及发酵液的双乙酰、乙醛、高级醇和酯类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发酵14 d,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度分别为69.9%和4.46%;双乙酰和乙醛的含量分别为0.036 4 mg/L和4.53 mg/L;异戊醇、异丁醇和正丙醇的含量分别为46.47、8.34和9.82 mg/L,总高级醇的含量为64.6mg/L;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分别为0.132、21.92、0.037、2.22和0.293 mg/L,总酯为24.6 mg/L;该菌株的发酵度以及发酵液的酒精、双乙酰、乙醛、总高级醇和一些酯类等的含量均达到国家优质啤酒的标准,啤酒口感良好.该融合株在啤酒酿造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针对木质纤维素类原料生物转化乙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乙醇的高产依赖于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六碳糖和五碳糖的共同发酵。但是,传统产乙醇酵母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既不能发酵木糖, 也不能利用该五碳糖生长。因此, 研究人员尝试各种方法构建重组酵母菌以提高木糖发酵能力。作者综述了木糖发酵重组酿酒酵母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木糖发酵微生物、木糖代谢途径、S. cerevisiae 的代谢工程、原生质体融合以及基因组改组技术, 同时也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0IntroductionBeoefr y ehaarss baenedn bar epwoperusla orft beenv edreasgceri bfoer b trheowuisnagnadssthe oldest biotechnological process[1]. During thebarley malting and mashed operationin the produc-tion of wort , the lower maltooligosaccharides arehy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