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芝平  郑广金 《数学通报》2006,45(10):20-22
1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问题开放性变式研究文[1]中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使用课本的教学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毋庸质疑,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何用“研究性  相似文献   

2.
在新制定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数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教学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巾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高中数学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它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了单纯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被动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场所.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能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今年在我省全面启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正确把握教学观念的转换,成为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这个案例是我们在市数学研讨会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在教法、学法上我们做了大胆尝试,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
张丹 《数学通报》2005,44(1):12-15
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知识纳入到高中数学课程,在国际上早已达成了共识.我国现行高中数学大纲和教材中已经设置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课时有了较大的增加,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了数据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一些课程专家意识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新课程理念如何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如果广大的一线教师缺少参与意识,对新课程改革持否定态度或反应冷淡,那么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就会落空.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以数学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将案例研究作为教师培训的基本方式之一.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由无数的教学片段编织而成的,利用课程和教学论的有关原理对这些片段加以整理和反思,就构成了教师对数学教学特点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7.
肖燕鹏 《数学通讯》2002,(19):15-15
在数学教学中 ,若注重对课本习题进行变式训练 ,不但可以抓好双基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下面是一道课本总复习参考题的变式教学的一点探讨 .题  (人教版《解析几何》总复习题第 13题 )求曲线y2 =4 - 2x上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点P的坐标 .变题 1 在曲线 y2 =4 - 2x上求一点M ,使此点到A(a ,0 )的距离最短 ,并求最短距离 .解 设点M的坐标为 (x ,y) ,则|OP | =(x -a) 2 + y2=(x -a) 2 - 2x + 4=(x -a - 1) 2 + 3- 2a(x≤ 2 ) .若a≥ 1,则当x =2时 ,|MA| min=|a - 2 | ,这时点M的坐标为 (2 ,0 ) ;若…  相似文献   

8.
李进 《数学之友》2022,(5):29-30+33
变式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本文以具体的实例阐明了变式教学的展开方式.  相似文献   

9.
变式教学要把握三个"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霞  刘斌 《数学通报》2006,45(4):18-19
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但若对变式的“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变式教学,不断提升变式教学水平.本文中主要探讨了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常用方法,给出了对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中许多极其有教学价值的题目,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认真挖掘题目中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神华 《数学通报》2007,46(12):26-27
新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通过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通过将近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有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逐步实施,高中数学新教材已在全国多省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而本次课改其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作为教材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下面以一堂公开课为例和广大同行作一交流。  相似文献   

14.
梅鹏 《数学通讯》2024,(1):27-28
在对一道教材作业题进行教学时,首先展示该题的两种解法,然后给出其变式,对于学生得到的两个形式不同的答案进行解惑答疑,在此基础上给出反思感悟.  相似文献   

15.
牛怡怡 《中学数学》2023,(14):87-88
初中数学中的变式教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基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变式教学,使学生逐渐明白数学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逐渐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值得在教学中继续实践和优化.  相似文献   

17.
高考题虽然一般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或间接地涉及课本例习题,或改编于历年高考题、模拟试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变式训练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或外部特征,而不改变问题的本质.变式训练必须要呈现概念的本质和外延,突出问题的结构特征,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保持其本质特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体现在数量和强度这两个指标,而变式训练是强化联络强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孔亚峰 《数学通报》2005,44(12):6-8
回顾课程改革与发展史,我们发现,许多重大的甚至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在从改革蓝图转化为改革实现的过程中,在试图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操作之后,改革要么停滞不前,要么面目全非.而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但更多的教师在面对它时却是手足无措、彷徨无计.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现实与改革的理想,现实的结果与预设的目标之问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增加了教学中的不稳定因素,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不再是统一规格的,而是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却未能及时与新课改接轨,也就造成了教学准备与教学实施的脱节.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我国新课程改革所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圣清 《数学通报》2005,44(6):14-15
随着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思维的教学要以全新的理念、新的框架结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来实施数学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