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先通过缩合反应合成羟端基的二酰亚胺单体, 然后利用亲核缩聚反应, 与4,4′-二氯二苯砜及3,3′-二磺酸钠基-4,4′-二氯二苯砜共聚, 制备聚合物. 该合成路线反应周期短, 对温度和溶剂等条件要求不高, 简便易得.  相似文献   

2.
以对苯二酚及对氟苯甲腈为原料, 合成了1,4-二(4-羧基苯氧基)苯, 再经磺化反应合成了1,4-二(4-羧基苯氧基)苯-2-磺酸钠(BCPOBS-Na), 并以4,4'-二羧基二苯醚(DCDPE)作为非磺化二酸单体与3,3'-二氨基联苯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磺化聚苯并咪唑(SPBI). 通过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聚合物的特性黏度、 溶解性、 成膜性及聚合物薄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新型含联苯结构的酚氧树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在催化剂和分散剂存在的条件下, 用3,3′,5,5′-四甲基-4,4′-联苯二酚和环氧氯丙烷缩聚, 合成一种新的含联苯结构的酚氧树脂. 用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氢谱, 热失重分析仪, 动态力学分析仪和电子拉力机对聚合物进行了分析和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新型酚氧树脂在热性能方面比双酚A型酚氧树脂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与文献不同的路线合成了4,4′-二(p-甲基苯基)-2,2′-二联吡啶,与文献结果相比,总收率由4.0%提高至15.3%.该化合物和4,4′-二羧基-2,2′-二联吡啶组成混合配体与金属钌配位,合成了两亲性、混配型配合物cis-N,N-4,4′-二(p-甲基)苯基-2,2′-二联吡啶-N,N-4,4′-二羧基-2,2′-二联吡啶-N,N-二异硫氰钌配合物,并用IR,UV-Vis,NMR和Maldi-TOF等手段进行表征.将该两亲性混配钌配合物首次用于对Hg2+的识别中,发现此配合物对Hg2+表现出灵敏的选择性“肉眼”识别:在DMF/乙醇溶液(体积比1∶9)中加入Hg2+后,MLCT态吸收由530nm蓝移到485nm.该配合物与Hg2+以1∶1(摩尔比)结合,检测限可低至0.5×10-6mol/L.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磺化聚醚醚酮的合成、表征和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特丁基对苯二酚、3,3′-二磺酸钠基-4,4′-二氟二苯酮和4,4′-二氟二苯酮为单体,制备了具有高磺化度的聚醚醚酮.该系列聚合物可溶,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对聚合物及其膜的一些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型桥连双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将4,4′-二羧基-2,2′-联吡啶、2,6-二溴甲基吡啶、2,6-二羟甲基吡啶和1,8-二氨基萘分别与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1a)、5-(4-甲酰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1b)和5-[4-(4′-溴代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1c)反应,合成了3类新型的双卟啉化合物2a-2e,经IR,1HNMR,MS,UV-Vis光谱及元素分析对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比例的s-BPDA/i-BPDA型聚酰亚胺共聚结构与性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不同比例的二酐单体3,3′,4,4′-联苯四酸二酐(s-BPDA)/2,2′,3,3′-联苯四酸二酐(i-BPDA)与二胺单体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制得了一系列共聚可溶聚酰亚胺. 采用DSC 、TGA和拉伸等测试方法对所得共聚聚酰亚胺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所得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并且随着i-BPDA含量的增加, 聚酰亚胺的溶解性提高,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升高, 中间体聚酰胺酸的固有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由3,3′-双(4-羟基苯基)苯并吡咯酮(HPP)和4,4′-二氟二苯酮经亲核缩聚合成聚芳醚酮(PEK-H),再经与环氧氯丙烷(ECH)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了一种含量可控的环氧侧基酚酞聚芳醚酮(PEK-HE)。 改变ECH的投料量,可调控环氧侧基在聚合物中的含量。 采用FTIR、1H NMR和TGA等技术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并考察了经自固化后聚合物涂膜的性能。 涂膜热稳定性较固化前明显提高,5%热失重温度均在450 ℃以上。 涂膜具有优异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耐温(350±20) ℃;冲击强度高于100 kg·cm。  相似文献   

9.
非液晶偶氮苯聚酰胺酸的合成与光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和更多了解此类化合物的性质, 本文将3,3′, 4,4′-联苯二酸酐、4,4′-二氨基偶氮苯和4,4′-二氨基二苯醚进行聚合反应,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偶氮含量的偶氮非液晶聚合物,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4-甲基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 成功地合成了5,5′-二甲基-2,2′-二茚满-1,1′,3,3′-四酮(2). 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质谱等测试手段, 确定了化合物2的结构与存在形式, 通过ESR测试发现化合物2具有顺磁性.  相似文献   

11.
三种天然脱氧核苷的高效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氯-2-脱氧-α-3,5-二-O-(对氯苯甲酰基)呋喃核糖(1)(以下简称氯代糖)为原料, 开发出可以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简单、 高效的合成上述三种天然核苷路线.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3种含三氟甲基的芳香二胺,进而与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缩聚,得到3种对苯醚型含氟聚酰亚胺薄膜,并由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与BPDA缩聚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对4种聚酰亚胺薄膜的水蒸汽透过率、吸水性和热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其中聚合物PI-1(2,2′-BTF-4,4′-BADE+BPDA;BTF:双三氟甲基;BADE:二氨基二苯醚)的水蒸汽透过率为7.70 g/(h·m2),吸水率为0.67%,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9.74 ℃,质量损失5%的温度为521.40 ℃,具有良好的水蒸汽透过性和低吸水性。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邻苯二甲酸酐、4-甲基邻苯二甲酸酐和四氯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 采用Gabriel & Leupold法合成了3个连茚四酮类化合物, 即2,2′-二茚满-1,1′,3,3′-四酮(1)、5,5′-二甲基-2,2′-二茚满-1,1′,3,3′-四酮(2)和4,4′,5,5′,6,6′,7,7′-八氯-2,2′-二茚满-1,1′,3,3′-四酮(3). 元素分析、1H NMR、FTIR 和MS测定分析表明, 此3个分子主要以烯醇式存在, 同时存在分子内氢键; 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谱测定, 给出了各化合物的ESR谱参数值. 结果表明, 化合物1~3均有良好的ESR图谱, 是只含有C, H, O及Cl的纯有机磁性化合物, 分子内都含有稳定的自由基.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 推测出了自由基可能形成的位置及此类化合物最可能的存在形式(烯醇式), 且证明分子内存在1个氢键.  相似文献   

14.
取代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4-氯-2-氟-5-甲基苯基)-4′,4′,4′-三氟-1,3-丁二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取代苯基吡唑结构的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NMR,IR,CIMS和元素分析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阔叶杂草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发烟硫酸和4,4′-二氯二苯砜为原料,通过磺化反应,制得磺化二氯二苯砜,然后利用亲核缩聚反应,调整磺化单体和非磺化单体的比例,与四甲基联苯二酚进行聚合,制取了系列具有不同磺化度的聚醚醚砜,并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在B3LYP/6-31G水平上对5,7′-(亚甲胺基)-二-羟基喹啉及其3种金属M(M=Zn, Mg, Be)有机配合物M(5,7′-Iminomethylq2)2的结构进行了全优化, 并用TDDFT方法计算了吸收光谱. 同时, 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电子密度拓扑分析(AIM)方法对分子内氢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光谱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符合, 该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大的电子亲和能, 改变中心金属原子对配合物吸收光谱性质的影响不大. 和5,7′-Iminomethylq2相比, M(5,7′-Iminomethylq2)2的吸收光谱产生明显红移. 5,7′-Iminomethylq2及其M(5,7′-Iminomethylq2)2分子内存在较强的氢键, 可形成三元环, 五元环和六元环. 分子内氢键的存在使分子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苷类化合物研究(Ⅰ)——天麻苷类似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合成了16种天麻苷类似物,测定了它们的13CNMR和1HNMR。依据NMR数据,这些化合物的端基构型指定为β构型。  相似文献   

18.
<正>Two new chalcones,β,2′,4′,5′-tetramethoxychalcone 1,andβ,2′,5′-trimethoxyfurano[4″,5″:3′,4′]-chalcone 2 were obtainedfrom an ethyl acetate-soluble fraction of ethanol extract of the stem of Fordia cauliflora.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by analysis of spectroscopic evid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