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萧树铁先生1929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陂。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55年9月在北京大学参加工作,1960-1966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主任。萧树铁先生是国内最早一批应用数学工作者,1958年即带领学生参加水力学和水坝计算等实际工作,文革后期开始参加多项石油勘探、水文地质等实际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在渗流力学和非线性扩散方程等学科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萧树铁先生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他的音容笑貌还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回想起他为重建清华数学系呕心沥血的工作,他为我国应用数学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他为高校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回想起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岁月春秋。我们为数学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而惋惜,我更为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而悲痛。我和萧先生相识是他1981年来清华工作以后。他的几个留清华工作的老同学都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老师,我们也都尊他为师。他一来就听了很多教师的课,了解和熟悉情况。他担任系主任后对青  相似文献   

3.
正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在伤感心碎的哀乐中,我与众多师生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见萧先生最后一面,向萧先生最后三鞠躬,告别这位数学建模伟业的先驱者、奠基人。告别厅的宽大银幕上,回放着萧先生生前的工作照,那一幅幅的照片,萧先生的音容笑貌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三十多年前在清华的课堂上。1983年初,寒假过后我走进清华课堂,我和姜启源先生及0字班学生坐在同一教室里,听萧先生讲数学建模课。这是萧先生在清华率先开创的数学建模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萧先生将查到的国外资料编写为讲义。听完萧先生的第一节课、第一篇数学建模绪论,我就深深被数学建模吸引住了。1984  相似文献   

4.
5.
正真的不敢相信,几个月前北京的相聚,竟然成了永别。就在几个小时之前,于2015年12月5日早晨,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两个月前您和师母才刚搬到椿萱茂的新家。那里有人照顾,条件也好,心里祝愿您会喜欢那里的新生活。这期间一直期待和您说说话,可几次都是师母接电话,于是我在忐忑中不停地祈祷,愿您的病情会稳定,身体能康复。可没想到,您的健康状况,12月初的几天急转直下。周三看到苏宁师兄的微信:"目前情况很不好,  相似文献   

6.
正萧树铁先生在他86岁诞辰的当天驾鹤西去了,先生博学睿智、勤奋敬业、淡泊名利,终生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应用数学在中国的推广,更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恢复和重建而呕心沥血。萧先生一生在数学教育和应用数学的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两门课、两本书为引,回溯先生在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中所作的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追忆先生作为引路人,把我带向半生致力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教材以及建模竞赛活动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谭志杭 《大学数学》2002,18(1):77-80
在一般工科院校如何实现《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能否采用高起点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 ,如何实现分析、代数、几何在教学内容上的整体处理 ,这既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教学、教改中需要实践的问题 .在工科数学指导委员会的倡导和支持下 ,我院自 1 997年启动了“《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院级教研项目 ) ,并在计算机专业1 999、2 0 0 0两届建立了教学改革试点班 .选用了萧树铁 ,居余马先生主编的三卷本《高等数学》教材 .作为上述项目的主持人及两届试点班高等数学…  相似文献   

8.
张肇炽 《高等数学研究》2004,7(5):i030-i031
今年,《高等数学研究》50岁了,又适逢1954年创刊的首任主编(编辑委员会主任)刘亦珩先生(1904-1967)诞辰100周年,1980年复刊后的第二任主编陆庆乐先生(1914-1998)诞辰90周年,可谓巧合。介绍刘先生,本辑已另有专文。这里写一点对于陆先生的回忆,以寄思念。  相似文献   

9.
良师益友     
张良 《高等数学研究》2004,7(5):i023-i023
《高等数学研究》已经50岁了。和她相比,我还是一个一岁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回忆我的老师华罗庚先生——纪念华老诞辰9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华罗庚先生是 55年前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时代的老师 .2 0 0 0年 1 1月 1 2日是华老的 90周年诞辰 ,华老的许多弟子和朋友们都到了他的故乡江苏省金坛市 ,参加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作为华老的一个老学生 ,我能有机会应邀作了一次回忆华老的报告 ,真感到异常兴奋而荣幸 .当天大会中的不少发言 ,都说到了华老往年的音容笑貌和对学生们的严谨而亲切的教导 ,一切犹如历历在目 ,都怀有不胜感激之情 .我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 ,以“回忆我的老师华罗庚”为题刊载在由中国数学会普委会、北京数学会与首都师大主办的《中学生数学》杂志上 [见2…  相似文献   

11.
<正>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1445年生于意大利的一座叫博尔戈·圣塞波尔克罗的小镇上.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他只能读免费的教会学校,但小卢卡天资聪颖,勤奋爱学,老师们都十分喜欢这个爱思考懂事的孩子.后来有幸受到弗兰西斯卡(PierodellaFracesca)的赏识,便拜其门下,习学美术.弗兰西斯卡是当时有名的艺术大师,精通几何,他的《绘画透视论》可谓是数学元素运用于艺术的里程碑.帕  相似文献   

12.
回忆潘承洞     
回忆潘承洞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才走了一年多,潘承洞又走了.留下了一片空白,一片凄凉.我是1952年在浙江大学毕业,由政府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1953年秋进入数论组,师从华罗庚先生研究数论.承洞正是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数...  相似文献   

13.
孔志宏 《高等数学研究》2004,7(5):i021-i021
十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大学时的老师王永明教授向我推荐了贵刊,读了几期以后已经爱不释手。现在,贵刊已经成为我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在所有数学期刊中,只有贵刊是我唯一不可或缺的必备刊物。  相似文献   

14.
Kai Lai Chung (1917-2009), a Chinese-born mathematician, a world renowned expert in Probability Theory. He was born in Shanghai, and graduated from South-western Associated University, 1940 in Kunming, and got Ph.D.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in 1947. He had worked many years as a full professor at Math. Dept. of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since 1960’s, and became a professor emeritus after his retirement. He made various unforgettabl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Markoff chains as well as to the theory of stochastic processes. He had been the adviser of our JMR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 for 29 years, and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name of our journal was devised and suggested by him in 1981. Certainly, the passing-away of Chung is really a great loss to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s and also to the world of probabilists.  相似文献   

15.
王高伟 《高等数学研究》2004,7(5):i025-i025
2003年的国庆并没有因绵绵细雨而冷落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中,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我们的大学生活也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气氛的中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2月13日是我们敬爱的关肇直老师百年诞辰的日子,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述写本文.我在中科大上学期间受关老师的影响很大.首先,在1959-1962的三年中,关老师为5911年级的同学们讲授高等数学课程中,以深入浅出的授课作风引导我进入了数学王国,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为我们讲授了严格的数学方法,促使我对高等数学许多分支有了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复变函数论和泛函分析,为我以后学习计算数学专业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关老师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不少力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为我们指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2008年6月召开的中国数学会历届理事长、秘书长联席会议上,讨论了关于撰写出版《中国数学会会史资料汇编》一书的事。有人建议由各届理事长分别写一篇回忆。作为第五届理事长,我认为在我任期内最引人瞩目的事就是中国举办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我愿意对这件事作一次回顾。本文取材于裘宗沪著《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开明出版社,2008年)。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吴建平先生的协助。  相似文献   

18.
七   (接第九期)自从1987年确立1990年在中国举办第31届IMO后,中同数学家与中学老师们都深受鼓舞,从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筹备.   1988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王寿仁任主席,严士健任副主席,裘宗沪任秘书长.同时,裘宗沪就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   ……  相似文献   

19.
<正>我1959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当时叫应用数学与电子计算机工程系,1964年后更名为数学系.实际上我在高考之前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物理系.我知道高考时物理没有考好,也许是数学考得比较好,就把我调剂到了数学系.当时大概在校内调剂是不用征求本人意见的,服从分配就是了.现在也记不清当初录取通知书有没有写上被数学系录取,反正能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已经是很高兴很知足了.  相似文献   

20.
世人皆知,珠算在日本获得“运算工具之王”的美称。算盘的使用量在日本占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所有计算工具的83.4%。珠算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筑成今天日本国力的日本人民的技术与技能,可以说是依赖几百年间形成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根本在于‘读、写、算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