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然循环加热段内对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常压去离子水为工质,对自然循环工况下上升加热段内单相水的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自然循环工况下上升加热段内工质的物性变化及由浮升力引起的自由流动对对流传热特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计算自然循环工况下上升加热段内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环路型脉动热管的稳态运行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环路型脉动热管稳态自激循环流动运行机制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潜热传递决定了运行的驱动力和循环流动的速度;显热传递和循环流动速度决定了净换热量的大小。通过关联加热段和冷却段的传热、进出口汽液容积流率、密度、运行驱动力和阻力,对传热和流动进行了耦合求解。结果表明,潜热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在30%以内;工质循环流动的速度决定了壁面温度波动,温度波动取决于显热传热和循环流动速度。  相似文献   

3.
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气动热和传热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高超声速气动热和结构传热的松耦合计算方法,以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探测器高超声速气动热和结构传热的耦合计算研究,分析了探测器进入条件下某轨道点上气动加热和结构传热机理。耦合计算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表面结构温度逐渐升高,壁面热流相对降低,表面趋向辐射平衡温度。因热防护系统结构传热时间尺度长于飞行器进入过程总时间,探测器进入的真实过程滞后于辐射平衡过程。耦合研究表明,使用耦合计算方法能较好地再现真实的气动加热和结构传热过程。  相似文献   

4.
降膜结晶过程传热传质简化积分模型模拟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降膜结晶分离过程进行传热传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化数学模型。文中按时间先后次序分成若干时间流股,并对每一流股按随体坐标自上而下对传热和传质方程进方积分,其中利用稳态充分发展的传热传质公式计算局部、即时的结晶量,进一步将不同时间流股所得结晶量叠加即得到结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文中将计算结果与所作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最后利用本文的计算模型进一步对广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一系列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杨谋  孟英峰  李皋  邓建民  李永杰  周玉良 《物理学报》2013,62(17):179101-179101
应用比例积分控制原理将瞬态传热模型预测结果与出口 温度实测数据逐步进行反馈可准确预测原始静态地层温度. 为此, 本文基于井下各控制组件质量、动量及能量守恒原理, 建立了实际井身结构与钻具组合条件下循环和停止循环期间井筒-地层温度分布全瞬态传热模型, 应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 并引入比例积分控制原理对比分析实测温度与预测温度的误差范围进而精确、 快速获取原始地层温度. 结合一口深井基础数据计算表明, 套管下入深度改变了井筒-地层间热交换效率, 进而影响了近井壁地层温度分布状况; 同时, 钻井过程中循环和停止循环作业过程改变了井下各控制组件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致使近井壁原始地层温度分布距离产生变化. 建立的数学模型和研究方法可为石油钻井、地热井开采及地球深部原始地层温度信息准确、 经济、快速获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原始地层温度 循环与停止循环 瞬态传热模型 比例积分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6.
重力热管冷凝段携带极限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其性能受到传热极限的制约.本文建立二维稳态数学模型分析垂直放置的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携带极限,并与其它研究者的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两种气液界面剪切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加热方式对真空冷冻干燥热质传递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真空冷冻干燥(简称真空冻干)是多孔介质在低温低压下相变界面移动的耦合传热传质过程,其数学模型带有典型的非线性,难于精确求解[‘,2]。从应用上而言,真空冻干具有设备投资高,能耗大,干燥时间长的缺点。能量的供应即加热方式、升华水汽的流动条件、物料的输运性质是影响真空冻干性能的主要因素间。本文以牛肉的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为例,建立过程的非稳态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求解的结果,结合实验分析,研究了通过千层的辐射加热和通过冻结层的导热加热条件下真空冻干过程中传热传质的机理,分析了加热方式对缩短干燥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工质变比热条件下内燃机循环普适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分析空气标准不可逆内燃机循环,导出了考虑工质变比热情况下,存在摩擦及传热损失时,由两个加热过程、两个放热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的普适的空气标准不可逆内燃机循环的功率与压缩比、效率与压缩比以及功率和效率的最佳特性关系,同时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工质变比热和循环过程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特点,比较了工质恒、变比热时循环性能差异。所得结果包含了不可逆往复式Diesel、Otto、Brayton、Atkinson、Dual和Miller 循环的性能特性。  相似文献   

9.
吸附床内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是吸附式制冷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对颗粒堆积吸附床内传热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吸附床内复杂传热过程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吸附床内部三维非稳态无内热源传热数学模型,并以硅胶-水工质对为例进行了求解,计算所得吸附床换热系数数值与根据相关文献中提供的实验数据所推算山的数值十分接近.同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吸附床内部传热过程,为颗粒堆积吸附床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溴化锂溶液水平薄膜流动下吸收水蒸汽的过程,本文建立、求解了其数学模型,同时采用激光全息干涉方法进行了局部光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表明实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从而在局部细节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水平薄膜流吸收蒸汽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并在光测试验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影响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因素,如滴膜区间面积比、滴膜相对位置、表面分割方式,表面过冷度等对冷凝传热的特性共同作用,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表面分割数、滴膜区面积比、凝液环数、表面过冷度与强化传热比之间的综合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Matlab语言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及泛化能力,能够很好的评价和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冷凝传热特性。  相似文献   

12.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beer ends with a process of thermal pasteuriza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nonthermal pasteurization of beer by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 was carried out. First, the effect of alcohol content o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cospore inactivation at 400?MPa was studied. The number of ascospores in 0.0%, 4.8%, and 7.0% alc/vol beers for 10?min processing time decreased by 3.1, 4.9, and ≥?6.0 log, respectively. The Weibull model fitted the ascospore inactivation by HPP in 0.0%, 4.8%, and 7.0% alc/vol beers. At 400?MPa, 7.2?s could ensure the minimum pasteurization of beers and for 600?MPa 5?s were enough for ≥?7 log reductions. The overall flavour of HPP vs. untreated beers was evaluated for a lager and an al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treated and HPP beers. Thus, nonthermal HPP is a feasible technology to pasteurize beer with different alcohol contents without heat.  相似文献   

13.
矩形槽道微小型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矩形槽道微小型平板热管的传热特性建立了分析模型,利用薄液膜理论分析了槽道截面上形成的蒸发液膜的厚度分布,同时考虑了蒸汽运动时对液体界面的摩擦阻力和热管管壁的轴向导热。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多孔介质模型在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详细讨论了多孔介质模型在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开发了一套能自动生成多孔介质特性参数的通用程序。该程序主要基于三维交错网格及SIMPLE算法,然后运用该模型,采用改进的κ-ε模型和壁面函数法,对换热器壳侧的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换热器冷态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和计算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导热泥在输运沥青等粘稠物质中的强化传热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直角坐标系下的区域扩充法处理不规则的边界,时间项离散采用全隐格式,导热泥表面辐射热流按附加源项法处理。计算表明,采用导热泥强化了传热,完全可以替代蒸汽套管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气液固三相流载气蒸发的抗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化工设备换热面上碳酸钙碱性污垢生成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液体在加热壁面上的过热是导致碳酸钙碱性污垢沉积的重要原因,降低料液在加热壁面上的过热度可收到明显的防垢抗垢效果。在蒸发器加热管内引入少量的惰性气体(载气)与流态化固体颗粒,使之形成气液固三相流载气蒸发,可显著强化传热,降低料液在加热壁面上的过热度。以碳酸钙模拟工业硬水的实验结果表明,气液固三相流载气蒸发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防垢抗垢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在线清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低温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翅片管换热器在低温工况下的传热性能,进行了翅片管汽化器的气化试验。采用低温热电偶连续测量翅片管汽化器8个不同位置的温度,得到8条温度曲线。分析曲线表明气化过程可归结为非稳态与稳态两个阶段,并经历液相、汽液两相及气相三个传热区。试验结果为同类换热器的分段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金丛  杜鹏  李培生  张莹  李伟 《计算物理》2017,34(5):583-592
采用Boltzmann方法模拟部分热活跃边界下的多孔腔体内自然对流,探讨不同热边界布置方案、孔隙度、Da数及Ra数对其流动传热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Da=10-4时,腔体内中央出现一个循环流模式,只在Ra数很大时孔隙度才对传热有影响; Da=10-2时,腔体内出现两个循环流,在Ra数很小时孔隙度对传热产生强烈的的影响.热活跃边界位置影响腔体内流体对流传热的强度,加热边界布置在底部、而冷却边界布置在顶部(Bottom-Top布置方式),对多孔腔体内对流传热最有利,优于全热边界布置方式的传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换热器性能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雄斌  过增元 《物理学报》2009,58(7):4766-4771
鉴于以加热或冷却为目的的热量传递过程,其不可逆性应以NFDA1的耗散率来度量,为此可以用换热器中的NFDA1耗散率定义换热器的当量热阻,它既包含换热器中的传热热阻,还包含了由非逆流形式和非平衡流引起的附加热阻. 换热器当量热阻的倒数称之为换热器的当量热导. 通过NFDA1耗散定义的换热器当量热阻建立了传热不可逆性与有效度的联系,并导得了换热器有效度与当量热导(热阻)和热容量流比的统一函数关系式,它适用于不同流程布置的换热器. 因此,有效度-热导(热阻)方法能更方便于不同类型换热器性能的分析和比 关键词: 换热器 热阻 耗散 熵产  相似文献   

20.
Multiple-disk fans belong to the class of friction machines; they can be designed in two variants: centrifugal disk fans and diametrical disk fans. Flow patterns in these two types of machines are different, and they possess different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study for a centrifugal disk fan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with air taken as working gas. The radi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for a disk was obtained at different rotation speed of the rotor and different heating of the disks.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centrifugal disk fan and a diametrical disk fan were compared. The 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 a higher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for centrifugal design versus diametrical disk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