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可谓唱片大丰收的一年,新碟不断,尤其是下半年更是佳作迭出,令人日不暇接。笔者从2006年发行的新碟中挑选了十张个人认为值得推荐的人声天碟,与各位读者共享。为了兼顾不同地区和音乐风格的代表性,难免有所取舍,以下十张专辑仅供各位爱乐同好参考。若有遗漏或偏颇,请涵谅。  相似文献   

2.
记得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与日本金嗓子公司的"专务取缔役"(该职务相当于我们此地的副总经理)斋藤重正先生坐在浦东一家宾馆里聊天,话题全部是有关SACD的.最初,我是想就金嗓子推出的全球首部分体式SACD机,向斋藤先生了解一些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谈着谈着,话题便不知不觉地转移到SACD周边情况及其未来的发展状况.斋藤先生说道,目前金嗓子在纯音响器材的生产上,支持SACD格式,并认为它会成为将来聆赏模式的主流,所以准备下很大功夫来重点研究相关的技术.当时笔者心中的一个疑惑是,SACD的初版标准中,是涵盖多声道模式的,也就是说,它在原生形态上与DVD-Audio一样(尽管两者在终极的音频指标还原上有些差异,但同时支持多声道,则是一致的).于是就把这个问题向斋藤先生提出.他回答说,由于SACD的主要录音技术使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一直接数码流)方式,它要求整个录音过程都处在完全数码手段中,不允许有模拟器材介入.一个显而易见的困难是,现在的很多录音师对两声道模拟录音已经十分熟悉了,如果现在让他们"转轨"的话(即转向两声道数码录音),具体工作起来不会感到陌生,至于经验则可以慢慢累积.  相似文献   

3.
在音响工业。英国真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关于这一点,我以为但凡了解音响工业历史的读者都是能够认同的。迄今仍然活跃在目前音响界的很多著名品牌中,来自英国的依然有占据半壁江山之势。更为重要的是,从成立到今天,这其中的许多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即使是一些相对“年轻”的厂牌,其也堪称悠久了。  相似文献   

4.
2007广州音响唱片展于11月30日在白天鹅宾馆拉开帷幕,其展位规模是历年之最,共有超过130家厂商参展,到场的参观者流连忘返,获“音”良多。  相似文献   

5.
杨青青 《世界广播电视》2013,(8):76-76,78,80,82,83
2012年初,我接到老朋友、纪录片导演徐海鹰的邀请,参加纪录片《苦难辉煌》的创作,担任音乐音响总设计。走进剧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幅海报(图7)。当徐海鹰捧着12集沉甸甸的剧本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的视线却被墙上贴着的一张中国地图所吸引。这地图上标注着一年来摄制人员沿红军长征路拍摄的行程路线,艰苦卓绝看来不是一句空话.我肩负的责任将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把整个音响世界的声音风格用生产它的品牌所属的国家来作粗略划分的话那么,在其中“英国声”就是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 毫无疑问。在英国声的整体概念中naim又是一个声名在外、风格超群的品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地道本土文化的日益重视,似乎在“原生态”文化形态上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从没有过的深切关注,人们似乎不再满足于对一般的“民族”文化形态的全景式的探讨,甚至对已有的探索成果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或许,人们认为,对民族文化作一般的审视.却因为所掌握的民族文化信息已经过种种文化因紊的“侵蚀”,使之与更为地道、更为原始的“原生态”文化拉开了一段距离,同时,  相似文献   

8.
国内各大卫视与欧美等国家采用电视版权合作制作节目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然而同样被引进的节目在国内观众中的反应却是良莠不齐。实际上中西方国情、文化、观众欣赏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教条式的照搬欧美电视模式无疑会败下阵来。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风格以及观众的收视习惯进行改造是引进节目的必修课。近年屡创收视高峰的《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都是本土化成功的代表作,这两个节目幕后的节目制作公司都是星空华文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  相似文献   

9.
代延 《视听技术》2006,(9):99-100
古往今来,人们所见到的乐器成百上千。不过,若要比历史的悠久,结构的复杂,体型的庞大,以及演奏方法与表现力的丰富、特殊,可能非管风琴莫属了。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隆重推出这部《管风琴的历史》,既是音乐影碟,更具有器乐资料价值。4张DVD,为我们走近和认识这件恢弘的乐器提供了一条捷径。它包括了详细权威的资料,丰富的实地拍摄,经典优美的音乐,当代著名管风琴家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示范演奏等大量影像与录音资料。  相似文献   

10.
声音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题片的真实度,本文从声音细节、声音空间格局分配、声音虚实化设计、音乐贯穿连续性、主题思想挖掘等方面分享了大型纪录片《河孕新机》的声音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1.
《高保真音响》2011,(1):46-46
1.《太古声》此专辑收录的曲目有极浓的德情之风,大多数曲日都为紫德允老师所传授。要知道,古琴打谱是建立在对占琴音乐文化仃很深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对打谱人的修养要求足非常高的,流传下米的减字谱没有节奏,该怎么弹完全取决于打谱人对琴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如果看到本文的读者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玩Hj—Fi音响的,如果你当时有购买音效甚佳的进口“试音片”的习惯,一定会对美国TELARC及其系列以音效见长的唱片系列不会陌生——特别是像在本文中出现的这些当时声名响亮、甚而出现过一碟难求罕况的发烧唱片。  相似文献   

13.
一、唱片噪声的去除 唱机的唱针在唱片的沟槽中划动时所产生的噪声、划痕噪声除了与沟槽中存在有灰尘、沟槽有划痕有关之外,唱片的材料也会引发噪声。材质较粗的SP唱片(standard play record)的划痕噪声相当刺耳。但是对于使用聚氯乙烯树脂可长时间记录声音的LP唱片来说,因唱片材料引起的划痕噪声则几乎听不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通信》2007,9(24):33-41
参赛感想: 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一直在默默地追求它,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去系统的学习音乐艺术,一直都是用家里的VCD简单的方式,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自己也慢慢的在里面领悟到一些演唱的方法与技巧.直到现在大学,在家人的强烈反对和我的强烈要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台湾电影经历了再次复兴,众多影片都受到商业和艺术的双重收获.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台湾当代电影成功的原因,指出其成功的深层内涵在于其本土文化的重塑与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6.
许多收藏在起步阶段往往是无心插柳,到渐渐成了气候,才尽心投入,逐渐丰富起来。我的LP收藏也属于此。  相似文献   

17.
《新潮电子》2009,(10):22-23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一个途径。而欣赏音乐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让我们跟随设计师的idea,聆听iPod们发出的优雅声音,让艺术的音符在你的耳边跳动。  相似文献   

18.
自今年四月出访欧洲数国为寻觅音乐文化根源的音乐之旅后的一个月,再一次踏上北欧之旅有些不可思议。走出国门需要签证,这是一件比较繁锁的事,有人说签证很简单.有人却会说签证很麻烦。  相似文献   

19.
刘纳 《电子世界》2013,(18):185
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已经迎来第二季的热播。《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得人心,其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重点讨论节目策划和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性,即它是如何融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于一体,并将之共同作用于商业节目运行逻辑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音响是音乐的重播载体,有声艺术的绝佳表现方式,它令音乐与人更相互贴近。但多年来笔者发现,很多音响发烧友更在乎音响的主件,对于一些附件并不是很重视,特别是电源,他们往往仅用一个普通的拖线板作为一套音响系统的电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