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燃煤过程中CaO固氟反应特性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部分烧结晶粒模型建立了燃煤过程中CaO固氟反应的数学模型;并在WCT-1型热天平上对CaO固氟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aO/HF反应对HF为一致,本征反应和产物层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8.73kJ/mol和32.46kJ/mol,分析了反应温度,HF浓度,煤颗粒微孔结构等对CaO转化率的影响,经与热重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CaO对煤中砷挥发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一定条件下CaO与As化合生成稳定的Ca3 (AsO4 ) 2 。模拟固定床燃烧试验 ,815℃下 ,CaO对煤中砷挥发性的抑制率范围在 3 0 5 %~ 37 35 % ,平均为 15 31% ,抑制效果明显。又进行了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 ,加入CaO后 ,砷在不同粒级流化床灰中的配置明显发生变化。细粒飞灰中砷含量明显降低 ,<0 0 30 8mm飞灰中砷含量从 172 8mg kg-1降至 17 6 7mg kg-1。烟道灰中砷含量降低 4~ 5 4倍以上。说明在煤燃烧过程中 ,一定温度条件下 ,CaO不仅可以固硫 ,而且对砷的挥发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灰石的孔隙结构特性及对固氟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三种石灰石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温管式炉、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仪对样品进行了一系列宏观与微观的对比实验,探讨了石灰石的孔隙结构特性及对固氟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扩大比表面积、增加孔隙率和减小粒径等途径可以改善石灰石的孔隙结构特性,提高钙基固氟剂高温下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烧结程度对CaO固硫反应转化率及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The conversion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desulfurizors of CaO of different particle agglomeration degree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mogravimetric method (T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O particle agglomeration degree increases when CaO calcined temperature or time increases. The dusulfurizors that have higher particle agglomeration degree have low conversion in the desulfurization reaction. The kinetic behavior of desulfuriz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a grain model. The activity energies of suface reaction (Ea) and of product layer diffusion (Ep)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grain model. The overall rates of desulfurization are controlled initially by surface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n shift to product layer diffusion control. The activity energy of surface reaction (Ea) enhances when the CaO particle agglomeration degree increases.  相似文献   

5.
煤燃烧过程中氟析出特性与生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建立的固定床管式炉煤燃烧氟析出试验装置,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气态氟的排放特性,并根据燃煤氟析出等温动力学实验建立了气态氟生成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氟析出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煤中氟在300 ℃~400 ℃开始析出,500 ℃~1 100 ℃为主要析出温度范围;氟析出率随煤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前5 min为主要析出阶段;炉内还原性气氛对氟析出有一定的影响;氟析出率与煤中氟赋存形态和含氟量有关。燃煤过程中氟析出过程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反应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依赖于煤中氟的赋存形态和氟化物的热稳定性。不同煤种E为28.0 kJ·mol-1~65.1 kJ·mol-1,A为12.5 min-1~46.0 min-1。  相似文献   

6.
流化床热解过程中煤中氟的挥发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大同、平朔、霍林河、义马四种煤研究了热解过程中煤中氟的挥发行为。研究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氟的挥发率有增加趋势。但其行为不仅取决于元素氟及其化合物本身的挥发性,同时还受其赋存形态、共存矿物离子等原生条件和热解条件的影响。氟磷灰石类矿物质并非四种煤中氟的主要赋存形态。除大同煤外,难挥发性氟的含量均高于65%,难挥发性氟至少部分是以CaF2或CaF2基的多元络合物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压热重结合傅里叶红外研究了大同烟煤在增压富氧燃烧过程中硫、氯和氟的释放行为,主要考察压力对其析出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的改变对煤中硫、氯和氟的迁移转化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压力的升高,黄铁矿硫向COS等中间产物的转化率逐渐增加,导致SO2的收率逐步上升,但在3 MPa时,燃煤SO2收率却有所降低。此外,压力升高后反应气氛中CO分压的增加促进了COS的生成,导致其收率逐渐上升。因为煤中有机氯析出和转化与挥发分的释放密切相关,所以高压下挥发分释放量的增加使得煤中有更多的有机氯析出并转化为HCl,而且压力升高后,挥发分燃烧速率和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无机氟化物分解,HF生成量相应增加。此外,高压下水解反应的强化也提高了HF的收率。  相似文献   

8.
锑是一种潜在有毒痕量元素,燃煤电厂是中国大气锑污染的重要来源。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各国文献综述,详细介绍了煤中锑的含量及赋存形态,并从煤燃烧过程中锑的挥发行为、迁移特性和产物分布等角度阐释了燃煤过程中锑的迁移转化机制。此外,总结了电厂在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等不同阶段锑的排放控制技术现状。旨在为全面认知燃煤过程中锑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铁催化剂对煤热解过程中氮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XRD和EXAFS技术表征了热解温度对煤中铁催化剂形态的影响,用XPS表面分析方法研究了铁催化剂对煤热解过程中氮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元素在低温制备煤焦中的主要物相是Fe2O3和Fe3O4,而在高温制备的煤焦中,还原态α-Fe和铁碳物种(Fe,C)是铁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煤或焦中的氮元素以季胺盐、吡啶和吡咯等三种形态存在。铁能催化季胺盐在较低温度下分解。与吡咯类氮相比较而言,铁能优先催化  相似文献   

10.
选取典型的准东煤五彩湾煤为研究对象,在马弗炉内制备400-1200℃的燃烧灰和再热灰,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燃烧过程中样品表面温度,通过XRF、XRD分析获得灰的成分和结晶形式,取部分灰样逐级萃取,通过微波消解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获得灰中钠的赋存特性。结果表明,燃烧和再热灰在成分和晶体形式上差异显著,再热灰钠含量明显高于燃烧灰且灰熔点偏低;随着温度升高灰中钠盐总量明显减少,其中,水溶钠、醋酸铵溶钠迅速减少,而盐酸溶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可溶钠增加,释放的钠以可溶钠为主;加热温度和时间影响钠的释放,燃烧反应放热导致煤粉表面温度超过环境温度200℃以上,是钠盐过多释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煤燃烧过程中SO2,NO的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脱灰煤、负载FeCl3煤及几种没变质程度的原煤在程序升温燃烧过程中SO2、NO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FeCl3对煤中某些有机硫的逸出有抑制作用,同时使NO的逸出总量大大降低;不同曙速率对SO2、NO的逸出峰型基本没有影响,但低的升温速度线下SO2、NO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逸出。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体化燃煤添加剂的燃烧中固硫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针对五个不同煤种 ,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催化燃烧及固硫一体化添加剂 ,采用高温定硫仪对其燃烧固硫效果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温度、Ca S摩尔比等影响因素 ,并着重讨论了一体化添加剂中催化燃烧组分的协同固硫作用。结果表明 ,一体化添加剂中的金属催化组分对CaO固硫具有较大的协同促进作用 ,固硫作用适宜的Ca S摩尔比因而可适当降低 ,一体化添加剂在燃烧固硫方面比传统单一组分固硫剂更具优越性 ,从而使催化燃烧和燃烧固硫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垃圾与煤混烧PAHs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研究了杭州某150T/d商业运行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脱除剂时垃圾与煤混烧产生的多环芳烃总量高于全煤燃烧,分别是3.3108mg/Nm^3和3235mg/Nm^3,排放因子分别为4.4554μg/kg和13.6329μg/kg,产生的PAHs富集状态固相多于气相,同时还初研究了脱除剂对垃圾焚烧产生多环芳烃的影响,Ca/S摩尔比1时多于正常运行工况下多环芳烃的排放量,而Ca/S摩尔比2时则少于正常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14.
煤在燃烧过程中破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煤在燃烧过程中破碎行为,建立了单颗粒煤的一维破碎模型。模型结果显示:煤在燃烧过程中的起始破碎主要是由于煤所释放的挥发分在煤粒中的集聚,造成煤粒中产生较大的压力梯度,从而引起煤粒的破碎。这就较好地解释了煤在燃烧过程中的热破碎现象,为今后预测煤在炉内的粒度分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电石渣催化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用热重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电石渣的催化煤燃烧特性,发现电石渣对晋城煤的着火温度和固定碳燃尽率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随添加量的增加助燃作用增强。采用干法混合方式添加0.5%电石渣的助燃作用很小,而采用浆状混合方式则具有较为明显的助燃效果。添加0.5%电石渣能使晋城无烟煤的着火温度由582 ℃降低到576 ℃,使潞安贫煤的固定碳燃尽率由89.41%提高到94.84%,而对长广高灰烟煤的着火和燃尽特性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煤燃烧过程中表面形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分形几何为理论工具,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对四种煤在低温燃烧过程中表面形态变化作了考察。通过对原煤及燃烧过程中煤焦表面分维的测定,结合实验中所测得的比表面积,分析得到了煤燃烧过程中表面结构的变化历程,揭示出此种气因多相瓜在具有分形动力学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煤中微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在分析微量元素燃烧过程中迁移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电厂用煤和煤灰进行了采样测试,分析了电厂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析出变化及在各种灰中的分布富集规律,同时用五个不同的温度段分别对煤进行了燃烧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微量元素从煤中析出的浓度和析出率,通过实验分析,。多数有害微量元素在飞灰中的富集浓度高于其它灰中,燃烧时温度的高低是影响微量的高低是影响微量元素迁移析出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有害微量元素析出率相对越大。  相似文献   

18.
煤颗粒燃烧的孔隙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实验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典型煤种燃烧时的颗粒孔隙过程。采用低温吸附法和电子显微图像计算机法测量了煤燃烧过程中的颗粒孔隙,获得了颗粒孔径分布和孔形分布等孔隙特性,建立了煤颗粒燃烧的微孔效应和亚微孔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