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外文献中曾报道过用SCl2作添加剂,加入到Li/SOCl2电体系中,利用SCl2与Li/SOCl2电池体系中的放电产物S反应,从而改善了电池体系的安全性能,对于SCl2在其它无机溶剂或有机溶剂中与锂构成电池体系的研究,国内很少报道,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基础研究工作,它为开发新型高能电源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报道Li/SCl2-POCl3非水电池体系的研究结果。1 实验1.1 实验仪器及药品(1)恒流放电测试系统(恒流电位仪,电流表,电压表,模拟电池),微电极测试系统(铂微电极,Li/Li 参比电极、WD-1型微电流计,信号发生器,(EG·PARC175型)X-Y记录仪。(2… 相似文献
2.
二硫纶过渡金属配合物Co[Fe(mnt)]在非水锂电池体系中的电催化作用冯传启(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系430068)张克立(武汉大学化学系430072)关键词二硫纶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催化剂非水体系锂电池中图分类号O643.3在电池体系的正极材料或电解质溶... 相似文献
3.
Li/α—Sn(HPO4)2电池及其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三角滤电位扫描研究了Li/α-Sn(HPO4)2电池的阴极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电池反应的实质是锂在正极内进行电化学嵌入,并在达到一定的嵌入度后析出新相Sn。应用化学暂态方法测得嵌入的锂离子于正极内部的化学扩散系数约为10^12-10^13cm^2.s^-1。 相似文献
4.
二次Li/LiNi0.3Co0.7O2电池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伏安,库仑滴定,X射线衍射,恒电流阶跃等方法研究了Li/LiNi0.2Co0.7O2电池反应。结果表明该电池在4.30-3.00V间放电容量可达120-140mA.h.g^-1,充,放电机理为Li^+在LiNi0.3Co0.7O2中进行两步脱嵌与嵌入反应。 相似文献
5.
四元交互体系Li^+,k^+/Cl,SO^2—4—H2O50,75℃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了四元交互体系Li^+,K^+/Cl,SO^2-4-H2O50,75℃平衡溶液的物化物质(密度,粘度,折光率),该四元交互体系50,75℃的溶解度等温图有5个相区:即Li2SO4.H2O,KLiSO4,kcl,k2so4,lIcL.H2O,7条单变量曲线,3个共饱点,其中LiSO4.H2O+KCL+LiCl.H2O为一致零变量点,用我们以往提出的经验公式处理了平衡溶液的密度和折 相似文献
6.
7.
8.
非水体系中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水体系中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宋天佑,徐家宁,徐如人,岳勇(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关键词无机合成,非水体系,磷酸锌,X射线衍射非水体系中合成磷酸铝的工作开展得较为广泛[1,2],在水溶液中合成磷酸锌的工作亦有报... 相似文献
9.
EuI2—LiI和EuI2—NaI二元体系相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TA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研究了EuI2-NaI和EuI2-LiI两个二元体系低压相图。EuI2-NaI二元体系相图为一简单低共熔相图,低共熔点为409℃,其低共熔摩尔组成为32%NaI;EuI2-LiI体系相图也为一简单低共熔相图。低共熔点为385℃,低共熔摩尔组成为68.5%LiI。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非水体系中电沉积金属的可行性,指出溶剂和溶质的选择是在非水体系中能否使金属电沉积的关键,提出了选择溶质、溶剂时应首先考虑的因素及改善非水体系导电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含四氮杂十四轮烯的Li/SOCl2电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四氮杂十四轮烯的Li/SOCl2电池的研究章福平胡祝庆纪佩珍吴俭俭(浙江丝绸工学院纤维分院杭州310033)关键词锂电池亚硫酰氯四氮杂十四轮烯过渡金属离子的有机大环络合物如M-PC[1,2],M-porph[2],Co-TAA[3]等掺入炭阴极后,... 相似文献
12.
13.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PVDF-HFP/PAMA共混物基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醛(A)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成一种共聚物———聚(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醛) (PAMA) .将PAMA作为第二共聚物与聚(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 (PVDF -HFP)共混,并向反应体系中添加纳米级SiO2 ,充分混合后利用二次相转移法制得薄膜,并对所得薄膜的断面形貌、吸附性能、热性能、导电性能等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SiO2 的加入增大了膜中微孔体积,改善了微孔分布,且增大了电解液的吸附量;共聚物PAMA的组成影响薄膜的吸附性能,其中极性较大的丙烯醛单元和丙烯腈单元起着决定性作用;PAMA含量的增加使得共混膜吸附电解液量增加.制得共混膜的离子电导率达2 . 30×10 - 3S cm . 相似文献
14.
运用N2O-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电化学浸渍液中的钴含量。通过试验确定了共振线、燃烧器高度、灯电流、酸性介质、火焰等实验条件。用该方法对样品中钴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n=6),加标回收率为97.3%~98.8%。该方法适用于电化学浸渍液中钴含量的控制分析和样品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甲基丙烯酸锂 ) (简记为PMAML)新型聚合物电解质基质材料 ,把它与聚偏氟乙烯 (PVDF)共混制备了凝胶化的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PMAML的组份含量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该聚合物基质膜的表面形貌 .利用交流阻抗技术测试了其电导率 ,室温下电导率可达2 5× 10 - 3S·cm- 1 .采用线性伏安扫描方法研究了该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 ,其电化学稳定窗口为4 5V .通过受限扩散实验测得电解质中离子的扩散系数为 8 12× 10 - 7cm2 ·s- 1 .组装的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为 89% ,前 5次循环容量基本稳定 . 相似文献
16.
以Fe2O3为铁源原料, 利用热还原法成功地制备了LiFePO4/C复合材料. 用XRD以及SEM对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 通过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于700 ℃下制备的LiFePO4/C复合材料在0.1C的倍率下可以得到放电容量144.8 mA·h/g, 在循环160次后, 容量仍保持在141.4 mA·h/g. 这种以廉价的Fe2O3代替目前常用的二价铁盐原料方法, 具有减少LiFePO4合成成本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PEO/LiClO_4纳米SiO_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实验室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和市售纳米二氧化硅粉末与PEO LiClO4复合 ,制得了复合PEO电解质 .它们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比未复合的PEO电解质提高 1~ 2个数量级 ,最高可以达到 1 2 4× 10 - 5S cm .离子电导率的提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无机二氧化硅粉末的加入抑制了PEO的结晶 ,是二氧化硅粉末和聚合物电解质之间形成的界面对电导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进一步加入PC EC(碳酸丙烯酯 碳酸乙烯酯 )混合增塑剂后制得的复合凝胶PEO电解质 ,可使室温离子电导率再提高 2个数量 ,达到 2× 10 - 3 S cm .用这种复合凝胶PEO电解质组装了Li|compositegelelectrolyte|Li半电池 ,并测量了该半电池的交流阻抗谱图随组装后保持时间的变化 ,实验观察到在保持时间为 144h以内钝化膜的交流阻抗迅速增大 ,但在随后的时间内逐渐趋于平稳 ,表明二氧化硅粉末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抑制钝化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金属锂电池被认为是具有良好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然而,传统的碳酸酯类电解液与锂的亲和性差,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锂枝晶的生长和固体电解质膜(SEI)的不稳定导致金属锂电池性能快速衰减。采用1.2 mol/L六氟磷酸锂(LiPF6)/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碳酸二乙酯(DEC),并添加了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作为电解液,对其在LiNi0.6Mn0.2Co0.2O2/40 μm-Li(单位面积上负/正极材料的实际容量的比N/P=2.85)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LiNi0.6Mn0.2Co0.2O2/40 μm-Li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20圈后,容量保持率>93%)和倍率性能(3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110 mA·h/g)。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该电解液可以在金属锂表面形成致密且稳定的SEI,并抑制锂枝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稀土元素对二次锂电池中Li—Al负极材料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纯锂作二次锂电池的负板材料有形成锂枝晶和钝化膜的缺点,采用在铝或其他金属如钙、镁、锡上欠电位沉积锂形成锂合金代替纯锂,对克服上述缺点有一定效果.本文报导了以稀土铝合金代替纯铝作基底欠电位沉积锂,在LiClO_4/碳酸丙烯酯电解液中稀土对改进电极性能有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