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罗蕾  嵇醒 《力学季刊》1994,15(2):40-51
本文采用剪切滞后理论,对单向辅设的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根数有限时纤维断裂所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的进行研究,确证了以往研究中假定纤维无限根的可行性,并定量展示了在断裂纤维和邻近纤维中的应力重分布。  相似文献   

2.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断裂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人杰  孙国钧 《力学季刊》1997,18(2):160-168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某根纤维断裂后,断口作为裂纹向何处发展?它可以向纤维和基体的界面发展形成界面脱粘,也可向基体发展,造成基体开展,从而殃及邻近纤维。另外,一根纤维的断裂会在其邻近纤维中造成应力集中。本文采取轴对称边界元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研究。本文假定纤维在基体中成六角形分布,即每根纤维周围有六根纤维,均匀地分布在以该纤维为中心的圆周上。  相似文献   

3.
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裂纹起裂及开裂方向准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复合型断裂的正应力强度因子比准则(Normal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ito Criterion).此准则是一种综合考虑了正应力强度因子和剪应力强度因子对裂纹起裂的推动的准则,并且不需要预先确定材料的特征尺度,使用较方便,且预测结果是很好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一种改进的非结构化四边形格子法,对含孔正交各向异性板条受面内冲击拉伸时弹性应力波的传播过程和孔边的动应力集中进行了研究.非结构化格子法采用与有限元类似的网格剖分方法,并基于围绕每个节点的积分平衡方程,并自然满足复杂边界的自由边界条件.计算中不需存储刚度矩阵,因而计算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内存,在解决应力波传播问题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通过对多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材料的各向异性性质、纤维方向、孔径比、加载脉冲周期等参数对孔边动应力的影响,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并与现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显著优于常规材料的性能.新材料的开发,促进了对物相之间力学相互作用的了解,以使复合成分得到优化.对损伤状况予以定量描述和对非线性行为进行预测的方法尤为重要.对损伤/破坏/寿命的预测、环境影响、无损检测、界面条件以及建立数据库等方面,受到了格外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球面各向同性球体内的动态热应力集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 《力学学报》2000,32(2):245-250
利用有限克尔变换得到了求面各向同笥球体的热冲击作用下的动态热应力解析表达式。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球中向同性球体的动态热应力集中现象明显不同于各向同性球体。另外,所描述的动态热应力集中现象与文献「1,3」也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正> 1 引言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断裂,一般包括三个过程:①基体与纤维界面的脱粘,②纤维断裂;③基体中的裂纹扩展。从复合材料承载能力的观点来看,纤维断裂最为重要,所以根据内应力在纤维中的重新分布对复合材料的破坏进行了某些分析。但这些研究局限于静态分析,而高强度脆性纤维的断裂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伴随着有能量的突   相似文献   

8.
用激光热冲击作为实验手段,研究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损伤与断裂.在宏观上发现了这种复合材料的破坏效应是热-力耦合的非线性效应.在微观上观察到了微观破坏的三种模式及微观结构对其热冲击性能的影响,同时定量测定了其在不同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引言近年来,对纤维复合材料断裂和疲劳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这和复合材料在结构上应用的可靠性密切有关。复合材料有着和金属完全不同的韧性机理。它沿纤维方向的拉压应力应变曲线一般没有明显的塑性,因此不会在裂纹前缘出现塑性区。但是由于纤维复合材料一般具有弱的纤维-基体界 ...  相似文献   

10.
基于应力集中分析的钻杆内加厚过渡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讨论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结构参数对其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实现钻杆内加厚过渡部位低应力集中设计的基本条件,并用钻杆实物疲劳试验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这一工作为改进钻杆内加厚过渡带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具有两个热松弛时间的广义热弹性理论下, 研究了处于定常磁场中的均布各向同性黏弹性半空间中, 由以均匀速度运动的线热源引起的瞬态波问题. 通过引入黏弹性向量势和热黏弹性标量势,问题退化为求解3个偏微分方程. 运用Laplace变换(对时间变量)和Fourier变换(对一个空间变量), 得到了变换域内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表达式. 采用级数展开法, 得到了边界位移在小时间范围内的近似解, 给出了解的近似范围, 同时还研究了两种特例:(1)热源静止不动, (2)不考虑热松弛时间的影响. 最后对于丙烯酸塑料介质给出了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2.
各向异性介质中SH波引起的圆孔附近的动应力集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复变函数方法求解无限的各向异性介质中入射的SH波对圆形孔洞的散射问题,指出动应力集中系数与入射波波数K_σ和圆孔半径r有关,最后给出了圆孔附近动应力集中系数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复合材料桥连的断裂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复合材料产生裂纹后,其纤维处形成“桥连”,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桥连问题很复杂.在数学方法的处理上有很大困难,至今人们研究大多是桥连的静力学问题.而对其动力学问题研究得很少。为了便于分析复合材料的问题,将桥连处用载荷代替,当裂纹高速扩展时.其纤维也连续地断裂。只有建立复合材料的桥连动力学模型,才能更好地研究复合材料的断裂动力学问题。通过复变函数论的方法,将所讨论的问题转化为Riemann—Hilbert问题。利用建立的动态模型和自相似方法,得到了正交异性体中扩展裂纹受运动的集中力P及阶跃载荷作用下位移、应力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解,并通过叠加原理,最终求得了该模型的解。  相似文献   

14.
正交铺设复合材料层板裂纹自相似扩展时的断裂模型可看作为在正交各向异性材料中主裂纹前缘嵌入一个由多根分枝裂纹构成的损伤区。损伤区外部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可按正交各向异性断裂力学公式来计算。本文研究了多根分枝裂纹和所引起的根部纤维应力松弛的规律,并建议了预测复合材料断裂韧性K_c值的方法,所得值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拉伸断裂过程的Monte-Carlo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放  张俊乾 《力学季刊》2005,26(4):673-676
本文假定材料的断裂韧性Г是一个按概率密度分布的随机参数,其概率密度服从Weibull分布。应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层合板在拉伸条件下的断裂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得出结论:用Monte—Carlo模型能够较好模拟层合板的拉伸断裂过程,对层合板中基体开裂的演化进行相关的预测是可行并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缝合层板面内局部纤维弯曲模型,假设缝合线受挤压后横截面为椭圆形,指出当纤维弯曲幅度较小时,缝合仅造成单胞内局部纤维弯曲,纤维弯曲角为特定值,由纤维种类决定;当纤维弯曲幅度较大时,缝合造成单胞内整体纤维弯曲,纤维弯曲角大于特定值,由纤维弯曲幅度和单胞尺寸决定。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缝合层板刚度分析方法,使缝合层板单胞满足周期性边界条件,预报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详细探讨了缝合参数对层板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缝合后层板刚度降低,缝合参数变化对层板刚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破坏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身是一个非均匀各向异性力学结构。复合材料的研制、设计和使用都与力学密切相关。复合材料的破坏机理比金属材料复杂,不同组分的构成使其在加工中存在和使用中带来的缺陷比金属多。它的破坏机理与纤维、基体组分的性能,粘结强度,纤维铺设方向和顺序,工作条件等有关。需要采用有效的试验和分析方法,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   相似文献   

18.
自从这方面的第一篇文章[1]发表以来,有几个关键性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动态性能的研究,其中某些发展的影响则刚开始在文献中露头。看来,实验技术与仪器设备的最新发展都可以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者所应用。数字式快速付里叶变换(FFT)处理机的采用使振动分析领域发生巨大变革。从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面内局部纤维弯曲模型,基于有限元法和周期性边界条件建立了缝合层板面内剪切强度分析方法,采用桥联模型和最大应力判据分析损伤扩展并获得面内剪切强度,预报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探讨了缝合参数对层合板面内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缝合削弱了层合板的面内剪切强度,缝合针距和行距越大对面内剪切强度越有利,较细的缝合线对面内剪切强度有利.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各向异性体平面弹性理论中的复势方法,应用杂交变分原理建立了一种与常规有限元相协调的含任意椭圆核各向异性板杂交应力有限元,采用该杂交应力有限元来描述层板的椭圆核区域,采用杆单元来描述加强筋(杆单元的刚度取为层板沿筋条方向的刚度),其余区域采用常规8节点等参单元进行模拟,建立起分析含多椭圆核复合材料加筋壁板问题的力学分析方法,详细讨论了椭圆核大小、位置、筋条尺寸、相对位置、铺层比例等诸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