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步摄影正片(明胶介质)的银颗粒,对影响银颗粒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卤化银负片乳剂中的碘含量,明显地影响卤化银颗粒大小和转印后银颗粒的大小,随着卤化银乳剂中的碘含量减少,卤化银颗粒和银质点簇(即银颗粒)变大,组成银质点簇的银质点数目增多,正象色调由棕向黑转移。不同物理显影核亦显著影响正片银颗粒大小与其色调。  相似文献   

2.
银纳米粒子的一步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和乙醇溶液中,以对巯基苯胺作为还原剂,利用一步法合成了银纳米微粒,并利用拉曼光谱仪考察了对巯基苯胺在银纳米微粒表面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合成的银纳米微粒的形貌与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对巯基苯胺可在银纳米微粒表面自组装.  相似文献   

3.
龙眼花粉形态扫描电子显微摄影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和摄影测量学原理,对龙眼花粉进行三维定量分析。使孢粉形态学的研究从光学显微镜(OL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入到扫描电子显微摄影测量(SEMP)立体观察与三维定量分析的高级阶段。为我国龙眼一个野生品种和五个栽培品种进行了形态分类,为改良品种和遗传变异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4.
5.
以Al(NO_3)_3·9H_2O和AgNO_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介孔氧化铝纳米粒子(Mesoporous Al_2O_3NPs)和银掺杂介孔氧化铝纳米粒子(Mesoporous Ag/Al_2O_3NPs),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能量分散X射线衍射(EDX)和低温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最低抑菌浓度和抑菌圈实验研究了材料的抗菌性能.XRD分析表明在介孔Ag/Al_2O_3NPs中Al_2O_3是唯一结晶相,Ag掺杂后,介孔Ag/Al_2O_3NPs晶格常数和半高峰宽增大,晶面间距[(111),(400)和(440)面]减小.FE-SEM形貌分析表明掺杂后的介孔Ag/Al_2O_3NPs颗粒直径减小而孔径增大.EDX和XRF分析表明介孔Ag/Al_2O_3NPs中O/Al摩尔比为1.5,与Al_2O_3NPs中O/Al摩尔比相同.综合XRD和XRF分析结果认为,Ag进入介孔Al_2O_3晶格间隙形成间隙固溶体.低温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掺杂后的介孔Ag/Al_2O_3NPs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增大.曝气抗菌实验结果表明介孔Ag/Al_2O_3NPs的抗菌机理是活性氧和金属银的协同作用.介孔Ag/Al_2O_3NPs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80μg/m 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6 mm和24 mm.  相似文献   

6.
可反应表面修饰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urface reactable modified silver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NaBH4 reduced silver ion in the aquenous solven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double group modifying agent, O,O′-di(11-bromic undecane)dithiophosphonic acid.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UV-Visible Absorption(UV-Vis) spectr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 spectra. The result indicate that the products are spherical shape and no aggregation, C-Br functional groups are on the outermost portion of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The nanoparticles were well dispersed in organic solution, such as chloroform, petroleum ether, toluene etc.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which reacted with trimethylamine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XPS) shows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can undergo many reactions.  相似文献   

7.
碘在卤化银微晶中的含量和分布对感光度的影响引起乳剂配方设计者的广泛注意和重视.颗粒中的碘引起其内部结构和表面结构的改变,导致微晶颗粒表面化学及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增感敏化斑的位置、分布以及随后潜影斑、灰雾斑的形成等一系列的变化并最终影响乳剂的感光性能.如果我们想有效地控制卤化银乳剂的感光度、灰雾、反差等一系列感光性能,必须调整卤化银乳剂颗粒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8.
电解还原法是近年来国际上逐步使用的一种新的卤化银颗粒尺寸和分布测定的方法.用此方法,我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微机化的测量仪。这台仪器可以测量直径从0.1μm至40μm的所有各种卤化银颗粒,而且全部操作,包括信号的提取、识别、数字化转换以及数据处理都是自动进行。与过去常用的测量方法,如电镜图象分析法、离心沉降法以及激光散射法相比,此方法测量快速,测量精度高并且设备投资少,操作方便.此外,我们还对电解法与电镜法的测试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理解纳米晶的生长机制对单分散纳米晶的可控合成至关重要。本文以热分解法制备的双金属铁氧体(钴铁氧和锰铁氧)纳米颗粒为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系统研究了铁氧体纳米晶的生长机制,揭示了由此造成的成分偏聚现象。对不同时间阶段的反应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步加热法(即先后在相对低的温度和相对高的温度下加热反应)是制备高质量的单分散铁氧体纳米晶的关键;通过控制低温反应阶段的时间可实现纳米晶的形核阶段和生长阶段的有效分离,从而有利于单分散纳米晶的合成。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及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谱学成像技术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双金属铁氧体纳米晶中的成分偏聚现象,表明双金属铁氧体纳米晶在形核阶段主要形成富Fe的核芯,而在生长阶段则形成更富Co/Mn的双金属铁氧体壳层。这些结果对制备高质量的单分散铁氧体纳米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理解热分解法制备的铁氧体纳米晶的表面成分和相关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
控制实验合成条件,利用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溶液生长法制备出不同形貌的ZnO纳米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多种测试手段对ZnO纳米结构的微观形态及晶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ZnO纳米结构形貌虽不同,但均具有Z nO六方纤锌矿晶相结构。ZnO纳米棒和花状ZnO纳米结构为单晶,生长方向均沿(0001)方向。ZnO纳米球则为多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光生电子和还原剂提供的电子在卤化银晶体中的行为。光灰化和还原剂灰化生成的灰雾中心的位置不同。光灰化时灰雾中心优先在卤化银颗粒内部形成,表明光生电子可以直接进入卤化银晶体的导带。还原灰化时内部灰雾中心只有在灰化剂量足够多时才形成,而且滞后于表面灰雾中心的形成,表明还原剂提供的电子虽然可以进入卤化银的导带,但它们进入导带的方式与光生电子不同。  相似文献   

12.
Soap-free hydrophilic-hydrophobic core-shell latex particles with high carboxyl content in the core of th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via the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methyl methacrylate(MMA),butyl acrylate(BA), methacrylic acid(MAA),styrene(St)and 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EGDMA)as monomers,and the influences of MMA content used in the core preparation on polymerization,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 were investigat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conductometric titr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could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using "starved monomer feeding process" when MAA content in the core preparation was equal to or less than 24 wt%,and the encapsulating efficiency of the hydrophilic P(MMA-BA-MAAEGDMA) core with the hydrophobic PSt shel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MAA content.When an interlayer of P(MMAMAA -St)with moderate polarity was inserted between the P(MMA-BA-MAA-EGDMA)core and the PSt shell,well designed soap-free hydrophilic-hydrophobic core-shell latex particles with 24 wt%MAA content in the core preparation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鱼明胶为分散介质,采用双注法制备AgBr/I纳米粒子乳剂,控制银盐与卤溶液的注入速率(R),以TEM观测了粒子的生长,据此探讨了该乳剂中AgBr/I纳米粒子平均粒径(d)及分布(±σ)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发现在R为1.3 mmol/min-8 mmol/min范围内,随R增大,d减小,R-d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除个别外,±σ值变化不明显.对于该纳米粒子乳剂采用二氧化硫脲进行化学敏化,结果表明:适当增加二氧化硫脲的加入量和延长敏化时间,均可有效提高乳剂的感光度,并有助于改善其低照度互易律失效,此外还揭示了曝光光源色温对该乳剂感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在干态、湿态与溶胀态的孔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状态中,高交联共聚物的孔结构是不相同的,它们的孔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孔结构变化远小于低交联共聚物,也就是说,高交联大孔共聚物的孔结构比低交联共聚物的孔结构稳定。 鉴于高交联大孔共聚物的孔结构较稳定,作者把它用作高效液相色谱的进行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高交联共聚物可做为高效液相色谱的载体固定相。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纯化的二乙烯苯(含量≥95%)作交联剂,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二乙烯苯高交联大孔共聚物,而且较详细地研究了不同聚合条件(如致孔剂用量和组成)对共聚物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交联共聚物一般都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通过调节致孔剂的组成、用量等聚合条件,可以调整和改变共聚物的孔结构。  相似文献   

16.
9-氨基壬酸系从癸二酸经单酯化、氨化和Hofmann重排制得。该单体以10克规模在玻璃管中和以4公斤量在15升聚合釜中,于260℃聚合成聚壬酰胺。聚合物在288℃纺丝,120℃牵伸,得到尼龙-9纤维。测定了聚合物和纤维的结构和多种性能。  相似文献   

17.
卤化银微晶体是一种典型的与成像材料相关的无机微粒子。一个多世纪以来,它所特有的光敏性能使之在成像科学领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二十年来,纳米粒子化学和物理的迅速发展对于推动成像科学技术前进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纳米级超细颗粒卤化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十分活跃,它不仅对于深入认识卤化银成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形成新的特殊照相材料如超高解像力照相材料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超细颗粒卤化银的制备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种,即直接反应法与间接反应法。前者是在某种保护性介质中同时注入银盐与卤盐,使之直接反应…  相似文献   

18.
ACR-g-PVC复合粒子结构与对PVC的增韧效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丙烯酸丁酯 (BA)和丙烯酸 2 乙基己酯 (EHA)交联共聚物为核 ,BA与EHA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苯乙烯 (St)或MMA与丙烯酸乙酯 (EA)交联共聚物为壳 ,合成了 3种聚丙烯酸酯 (ACR) [P(BA EHA)、ACRⅠ、ACRⅡ ]胶乳 .以 3种ACR胶乳为种子 ,分别与氯乙烯 (VC)进行乳液接枝共聚 ,制备了相应 3种复合粒子 (ACR g PVC) .借助动态光散射法和透射电镜考察了ACR与复合乳胶粒的粒径与结构 ,表征了所研制材料的形态和冲击韧性 .研究结果表明 ,3种ACR g PVC材料的常温缺口冲击强度随ACR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 ,其突跃点的发生具有等橡胶量效应 ,其临界橡胶含量约为 4 % ,并采用脆 韧转变的临界粒子间距模型对其进行了解释 ;P(BA EHA)比核 壳ACRⅠ或ACRⅡ具有更高的增韧效率 ,依据复合粒子的两种理想结构模型对其增韧效率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和原位自金属化相结合方法制备聚酰亚胺(PI)/二氧化硅(SiO2)/银(Ag)三元复合薄膜,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动态粘弹谱仪(DMTA)等系统地考察了热处理过程中杂化薄膜结构形态变化以及SiO2含量对金属银向基体表面迁移情况和杂化薄膜各种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以同时完成聚酰胺酸的亚胺化、SiO2粒子的形成及银的还原,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或改变SiO2含量来控制银粒子向聚合物基体表面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