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附聚法合成大粒径丁苯胶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以及丙烯腈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新型附聚剂。探讨了单体加料方式、附聚剂粒径、附聚剂的用量、滴加时间和pH对丁苯胶乳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胶乳稳定性的影响,且对附聚后丁苯胶乳粒径分布及其形态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2.
丁苯胶乳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丁二烯和苯乙烯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醇为乳化剂,通过一步法合成了大粒径丁苯胶乳(SBR).结果表明:乳化剂浓度、电解质浓度、固含量及单体加入方式是控制丁苯胶乳粒径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适时补加乳化剂,选取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固含量及采用种子半连续加料方式有利于控制SBR粒径大小及分布.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酸正丁酯(PBA)改性的丁苯(SBR)胶乳为种子乳液(SBA),通过乳液接枝共聚氯乙烯制备了SBA/PVC复合树脂.通过粒径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仪(DM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复合胶乳粒的粒径与形态,以及材料的形态结构.粒径分析表明PVC确实包覆在SBA上;TEM研究结果显示SBA/PVC胶乳粒子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PBA加入可提高SBR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DMA分析表明SBA/PVC复合树脂在低温区呈现了一个宽而弱的转变峰,揭示了接枝过渡层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了交联剂和PBA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A含量较低时,SBA/PVC复合树脂就显示了优良的冲击性能,且SEM照片显示材料断面形貌为特征性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4.
高聚合物含量丙烯酸酯超微胶乳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一次加料法、单体预乳化法及单体两段滴加法制备超微胶乳的比较,发现单体两段滴加法的反应过程相当稳定.单体两段滴加法中,当预加单体量小于30%时,聚合过程稳定,氨化剪切后超微胶乳透光率约65%;当聚合物含量超过34%时,超微胶乳体系呈凝胶状.对胶乳的氨化剪切过程进行优化,发现加氨量有一最佳值,此时超微胶乳既保持较高的透光率 (~65%),又具有较低的粘度 (~220cp).最后,通过"单体两段滴加法乳液聚合 氨化剪切"制备了聚合物含量约为32%、乳化剂含量约为1.2%、数均粒径约为63nm、粒径分布为1.17的丙烯酸酯超微胶乳.  相似文献   

5.
功能单体α-烯烃磺酸钠用于无皂乳液共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工业原料α-烯烃磺酸钠(AOS)作为功能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进行了乳液共聚合,通过测定AOS与MAA的竞聚率,确定了适宜的聚合方式为连续加料法.使用5%AOS制备了高固含量(>60%)的胶乳,并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乳化剂时该体系的乳液共聚合进行了比较.AOS是影响乳液稳定性和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当AOS含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时可以得到固含量大于40%粒径小于100 nm的乳液;当AOS含量为5%时可以得到固含量大于60%的乳液.两种情况下胶粒粒径分散性均较窄,明显优于同样条件下用SDS制备的胶乳.使用1%AOS制得的胶乳静置1年后粒径及其分布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功能微球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在用乳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功能微球过程中,乳化剂、电解质、油水比、溶剂等因素对共聚胶乳微粒的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对生成胶乳微粒的粒径有很大影响,且胶乳微粒的粒径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以及油水比的减小而减小,加入溶剂可明显提高所得微粒的粒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热老化处理对丁苯胶乳体系机械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丁苯胶乳在高温老化过程中,胶粒容易团聚并形成凝胶,老化处理温度越高,凝胶出现时间越短,但是它的机械稳定性却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和老化处理温度的升高反而不断提高.为了阐明这种异常现象,测试了不同老化处理温度下胶乳的粒子尺寸、剪切作用下的凝胶比率、丁苯分子的结构与分子量分布,以及胶粒的力学强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机械稳定性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胶乳体系中丁苯分子在高温老化过程中发生了轻度的交联反应,导致胶乳干膜的300%定伸模量提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个定伸模量与胶乳的机械稳定性具有对应关系,胶乳干膜的定伸模量越大,胶乳的机械稳定性越高,因此造成机械稳定性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热老化交联后刚性较大的胶粒在高速剪切碰撞时难以及时融合.  相似文献   

8.
使用4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激光粒度仪(Mastersizer2000、Bettersize2000、Horiba LA950和LS13320)对粒度差异较小的下蜀土(土塘剖面)进行了测试,从而对比分析不同激光粒度仪对于下蜀土的粒度组成测试差异及其这种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粉砂颗粒组分的分析,4种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结果的差异最小,而对砂和粘土颗粒组分分析的差异最大.就粒度频数曲线、概率累积曲线、粒度组分、C-M图、粒度参数散点图及粒度参数剖面垂向变化等统计参数与统计方式而言,4种仪器的测试结果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概率累积曲线、粒度参数散点图差异较大.粒度参数的剖面变化差异也较大,影响了对剖面的阶段性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造成使用不同仪器,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胶乳状态下制得不同溴含量的溴化天然橡胶产物,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1H NMR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胶乳法溴化天然橡胶(BNR)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BNR的形貌进行了观察,考察了不同溴含量BNR的溶解性能和氮含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天然胶乳溴化反应时发生了溴化取代和加成反应;1H NMR分析结果则证实存在C=C双键加成和亚甲基、甲基的溴化取代。 随着溴含量的增加,BNR产物逐渐变得硬而脆,最终呈粉末状,且粒径减小。 同一溴化天然橡胶产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由小到大依次为:四氯化碳、苯<甲苯、二甲苯<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环己酮;在同一有机溶剂中BNR的溶解性能则随着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BNR产物的含氮量随着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溴含量为42%时,氮含量减小至0.10%。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和单体预乳化法分别合成了室温交联型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研究了硅烷单体的添加和氨化反应对改性微胶乳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得到的硅丙微胶乳粒子大小与硅烷单体的种类、用量和添加顺序无关,平均粒径约为40~60nm。TEM照片显示出,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粒子由于内部存在交联结构而导致表面形状不规则,有“乳突”现象;而采用预乳化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粒径粗大,呈规则的球形,氨化后粒径从100nm以上减小到80nm左右,粒子表面出现“绒毛”现象,这是由于硅烷组分的水解反应受到抑制而使粒子内部的交联密度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水胶乳成膜过程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阐述了高分子水胶乳成膜过程中颗粒所受的作用力,颗粒变形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的研究现状,从而对高分子水胶乳稆的影响因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乳液成膜过程可分为介质蒸发、颗粒形变和相邻颗粒间高分子的扩散融合三个阶段.一般认为,环境温度达到或高于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时颗粒才可能发生形变.Goudy等研究了粒径为0.24~1.05μm的聚苯乙烯(PS)胶乳的成膜过程,发现PS颗粒在368K(Tg约373K)热处理很长时间也不发生形变,而在378K热处理后,粒径较小的颗粒融合速度快于较大颗粒.  相似文献   

13.
橡胶外科手套用于无菌手术室的操作,是使用量较大的乳胶手套品种之一.天然胶乳外科手套拥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而应用历史悠久,但天然胶乳含有过性敏蛋白质,部分医护人员对天然胶乳外科手套产生过敏症,推动了无蛋白质过敏风险的合成胶乳外科手套和以合成橡胶通过乳化工艺转化而得的人造胶乳外科手套的发展.以羧基丁腈胶乳为主要原材料加工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王肖鹏  薛永强 《化学通报》2011,74(4):368-371
以纳米氧化镍与硫酸氢钠水溶液为反应体系,研究了不同粒度反应物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讨论了粒度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物粒度对该反应的速率常数、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反应物粒径的减小,速率常数增大,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减小,且指前因子的对数和表观活化能分别与反应物粒径的倒数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纳米ATO颗粒粒度分布的脉冲超声波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脉冲超声波测量纳米ATO颗粒粒度分布方法中的3个步骤,即超声波衰减谱测量、严格数学模型的选型以及颗粒粒度分布的反演计算.通过发射脉冲超声波并利用变声程方法测量25 ℃时2%(体积分数)的纳米ATO-H2O分散液的超声衰减谱;选取McClements理论模型叠加BLBL理论模型共同描述纳米ATO颗粒分散液中的超声衰减现象;采用最优正则优化反演算法反演得到纳米ATO颗粒的粒度分布以及平均粒径.脉冲超声法检测结果显示,纳米ATO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6 nm,粒度分布为11.4 ~47.1 nm,CPS离心沉降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结果分别为22.1 nm和10.1 ~62.6 nm.脉冲超声法检测结果与透射电镜图像以及离心沉降纳米粒度分析仪检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脉冲超声波测量纳米颗粒粒度分布以及平均粒径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和单体预乳化法分别合成了室温交联型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研究了硅烷单体的添加和氧化反应对改性微胶乳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得到的硅丙微胶乳粒子大小与硅烷单体的种类.用量和添加顺序无关,平均粒径约为40-60nm.TEM照片显示出,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舡子由于内部存在交联结构而导致表面形状不规则,有“乳突”现象;而采用预乳化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粒径粗大,呈规则的球形,氧化后柱径从100nm以上减小到80nm左右,粒子表面出现“绒毛”现象,这是由于硅烷组分的水解反应受到抑制而使粒子内部的交联密度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种聚合工艺(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和单体预乳化法)分别合成了室温交联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微胶乳,研完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聚合稳定性、乳胶粒径和胶膜的结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粒度对石墨负极材料嵌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粒径(13~80 μm)石墨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粒度大小对嵌锂性能有明显影响,石墨的不可逆容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粒径从80 μm减小到13 μm时,其不可逆容量增大了10%.而对可逆容量来说,随着粒径的减小,可逆容量逐渐增大;当粒径减小到20 μm时,可逆容量达到最大;再进一步减小石墨颗粒的粒径,可逆容量则随之减小.这表明石墨颗粒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锂离子的可逆脱嵌,只有合适的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可逆脱嵌锂离子.根据不同粒度石墨的比表面的变化趋势,阐述了嵌锂性能随粒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无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胶乳.发展了应用表面张力计测定吸附等温线的连续平衡法,得到不同盐浓度和温度下聚苯乙烯胶乳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等温线.它们属于Giles分类的L_2型或L_4型,采用两阶段吸附模式讨论了吸附机理、吸附层结构及等温线类型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文敏  朱瑶 《化学学报》1990,48(8):737-741
在无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胶乳, 发展了应用表面张力计测定吸附等温线的连续平衡法, 得到不同盐浓度下聚苯乙烯胶乳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等温线, 它们属于Giles分类的L2 型或L1 型, 采有两阶段吸附模式讨论了吸附机理, 吸附层结构及等温线类型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