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加强工科学生的理科基础,提高工科人才的科学素养,我们尝试对部分工科院系进行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开设了理科模式的“基础物理学”课程,注重在强化基础、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素养4个方面培养学生,取得了一定成果,得到了学生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工科大学物理系列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课程模式和教学实践.强调以拓展大学物理教学内涵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高实验技能为特征;以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为主线,全方位地建设特色化的工科物理系列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爱教委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为了加强近代物理,并积极进行改革探索,特在近代物理中增加了‘自选内容’”,1992年10月沙市会议提出的《高等工业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讨论稿》,又进一步将“自选内容”改为“现代工程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  相似文献   

4.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出新工科建设F计划,努力培养“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科领军人才。借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模式,笔者构建了“启发思辨”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可将物理学术辩论有机融入工科大学物理的课程教学中。本文具体介绍了大学物理课程引入课堂物理学术辩论的教学实践,包括课堂学术辩论的选题、融入课堂学术辩论的教学安排、学术辩论课的流程设计,以及课堂学术辩论对工科学生的裨益。实践表明,课堂物理学术辩论有助提升大学物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而培养新时代工科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河北地质大学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光电信息物理基础”为例,利用互联网+背景,提出以“板书+多媒体,线上+线下,教师授课+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该模式可以推广到工科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教学中,提高本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项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对培养工科人才的作用尤其重要,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升大学物理的教学有效性,则需要对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Python语言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目前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提出了Python语言与大学物理的融合,给出了提升工科学生创新性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之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这一点也切合了适应新工科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以新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问题为驱动,以实验项目为链条,体系化设计大学物实验内容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新体系,对贯彻新工科“立德树人、塑造未来”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同济大学在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和改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践,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开创了一套具有同济特色的全新教学体系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工科物理教学的改革已开展了将近十年,现在即将迈入新的世纪,有必要对这些年教改的情况作一回顾以总结经验展望未来.1 工科院校物理教学的基本情况 全国有工科院校200余所,物理教师近3000人.课程设有:大学物理:120~140学时;物理实验:40~80学时,有的学校还有后续选修课程. 80年代末工科物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容陈旧,体系僵化,方法欠佳,手段落后. 内容陈旧 以经典物理为主,近代物理的基础十分薄弱. 基本上没有20世纪3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 物理学与高新技术的联系很少反映.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自然界中的科学规律及基本定理,其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这一课程在本科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但在高职工科专业中开设率并不高,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基础物理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对职业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分析这一课程在高职开设率不足的原因尤为重要。同时,探究这一课程在高职工科专业中开设所能取得的预期效果及影响,有利于解决这一课程是否应该在高职开设的问题,改革和完善当前高职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而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物理太难学了,分析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不习惯物理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因此要学好大学物理这门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物理教学环节中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于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物理课,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大学物理课程都被列为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工科大学生现有的光学物理基础知识出发,拓展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逐渐深入介绍现代科研纳米观测技术、X射线衍射以及电子衍射。以开阔大学物理教师的视野为目的,为大学物理教师更好地理解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提供帮助,利于教师在工科大学生现有物理基础上讲解现代科研技术,把前沿科学引入教学,把最新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学物理是前沿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类各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本文结合新工科背景和时代特点,以天津城建大学大学物理教学为例,介绍了其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性教学创新改革,并对创新效果和存在的“痛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探索了培养具有扎实物理功底的建筑类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习内驱力是影响大学物理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大学物理学习者在学习动机的方面与中学物理学习者有比较大的差别,因此要一个成功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物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内驱力的再认识和工科大学生物理学习内驱力的分析,简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内驱力及学习动机激发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工程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物理实验”等自然科学课程的支撑。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内+课外”“课堂+现场”“线上+线下”“平时+期末”在内的系列课程改革,突出实验创新,形成以“理论知识内化、实验能力提升、工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教学内容重构、平台建设创新、评价体系完善”为载体,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支撑,以“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四位一体”课程改革思路,建构“理论课堂-实验实践-大赛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工科生的工程素养,夯实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的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工科院校不同院系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基于培养学生用脑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的“三能”目标,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科研及毕业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的现状,明确了常见的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误区,重申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环节和重点问题,以湖北省非师范类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初步探讨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优化改革方法,着重突出素质教育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了适应工科院校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对优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工科院校物理系列课程“综合式”考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扩招形势下,依照一般工科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建立了与“精讲讨论、开放互动”物理基础课教学思想相适应的,以“综合式”为核心的物理系列课程考核模式——理工科物理考核方式、文科物理考核方式、系列补充课程考核方式,并进行比较成功地实践。  相似文献   

20.
会讯     
鄂,桂,津地区大学物理教学与教材改革研讨会议于1993年10月22日在湖北工学院分部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鄂、桂,津地区的10所工科院校的25名代表.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传达贯彻1993年9月下旬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工科物理课委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组(扩大)工作会议精神。(2)研讨在当前形势下的工科物理教学与教材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