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明胶对铕-钇-二苯甲酰甲烷-二乙胺沉淀悬浮液荧光体系的稳定化作用和钆对铕的荧光增强效应,使荧光强度提高约2个数量级,Eu的检出限达8.5×10~(-13)mol/L(k=3),该体系可用于Gd_2O_2中痕量Eu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在pH=9.4的NH4Cl-NH3·H2O的缓冲溶液条件下,强力霉素能与铕(Ⅲ)生成二元络合物并发射出铕(Ⅲ)位于612 nm处的特征荧光,加入2,6-二乙氧基-β-环糊精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增强的荧光强度与强力霉素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荧光分光光度法测量强力霉素的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量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6.2×10-8~1.3×10-5mol/L和1.4×10-8mol/L。本方法曾用于血样和尿样中强力霉素的测定。本研究讨论了荧光增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铕( Eu3+)-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测定水中痕量甲萘威的方法。通过高分辨质谱研究铕与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及甲萘威间的络合作用,比较甲萘威与荧光探针结合前后的荧光光谱变化,考察溶液pH值、干扰物质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u3+与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形成稳定配位数为2的络合物,甲萘威能与该探针形成多元配位复合物,且甲萘威的结合能显著增强Eu3+-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探针的荧光发光效率。在pH 9.0条件下,采用245/615 nm作为激发/发射波长,在6.25伊10-8~2.50伊10-6 mol/L浓度范围内溶液的荧光强度与甲萘威的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8,检出限为9.6伊10-9 mol/L。水样经乙腈提取后,采用铕(Eu3+)-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荧光探针进行测定,方法的回收率在91.8%~94.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6.1%以内。本方法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甲萘威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4.
以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类(BODIPY)染料为荧光团,二(2-羟基乙基)亚胺为识别体合成了一种新的对Pb2+具有高选择性的Pb2+荧光探针.在HEPES缓冲溶液(pH 7.4)中,当Pb2+浓度达到1.0×10-5 mol/L时肉眼可观察到探针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当Pb2+浓度达到3.0×10-4 mol/L时,探针荧光强度增大20倍以上,且识别作用不受其它金属离子(Na+、Mg2+、Ca2+、Cu2+、Fe2+、Hg2+、Ag+、Cd2+、Cr3+、Fe3+)干扰.Pb2+浓度在0.2×10-5~5.0×10-5 mol/L范围内,探针荧光强度与Pb2+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0.2 μmol/L.  相似文献   

5.
在pH=9.4的NH4Cl-NH3*H2O 的缓冲溶液条件下,强力霉素能与铕(Ⅲ)生成二元络合物并发射出铕(Ⅲ)位于612 nm处的特征荧光,加入2,6-二乙氧基-β-环糊精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增强的荧光强度与强力霉素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荧光分光光度法测量强力霉素的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量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6.2×10-8~1.3×10-5 mol/L和1.4×10-8 mol/L.本方法曾用于血样和尿样中强力霉素的测定.本研究讨论了荧光增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郭蒙  杨景和 《应用化学》2011,28(1):101-106
报道了一种灵敏检测叶酸的荧光新方法。 在叶酸-KMnO4-Eu3+-H2O2体系中,以pH=4.7的乙酸-乙酸钠(浓度为0.2 mol/L)为缓冲溶液,利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将叶酸氧化形成蝶呤-6-羧酸,与Eu3+配位成配合物,该配合物被激发后,蝶呤-6-羧酸通过分子内能量转移将吸收的能量传递到Eu3+,从而发射出Eu3+的特征荧光。 在4×10-8~4×10-5 mol/L范围内,Eu3+的荧光强度与叶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02,检测限达到1.2×10-8 mol/L。 用于实际样品中叶酸的检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研究了铕-钇-二苯甲酰甲烷(DBM)-二苯胍(DPG)-丙酮体系的共发光效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Eu~(3+)在1.0×10~(-10)~5.0×10~(-8)mol/L浓度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测限达5.0×10~(-13)mol/L。用多点增量标准加入法测定了合成样品中的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许书道 《分析化学》2002,30(10):1257-1259
在pH 10.0的水溶液中,5.0×10-4 mol/L的La(Ⅲ)可使Tb(Ⅲ)-o-FBA(邻-氟苯甲酸)-EDA(乙二胺) 体系的荧光增强78倍.以1.0×10-9 mol/L的Tb(Ⅲ)试验,体系的最大荧光条件如下:o-FBA浓度为6.0×10-3 mol/L,EDA体积分数为1%,激发光波长为339 nm,测量的荧光发射波长为546 nm.实验表明,在上述条件下,Tb(Ⅲ)的浓度在5.0×10-10~2.0×10-7 mol/L范围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铽的荧光光度分析法,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0%,Tb(Ⅲ)的检出限为5.0×10-11 mol/L.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稀土元素La~(3+)、Gd~(3+)、Yb~(3+)、Lu~(3+)、Y~(3+)及Sc~(3+)对Eu-2-(2-二苯乙酰基)-1,3-茚二酮-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荧光增强效应,结果表明,在上述增强离子存在下,体系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加10、130、30、50、52和20倍,利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了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铕,铕浓度在1.0×10~(-10)~6.0×10~(-7)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6.0×10~(-12)mol/L。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合成了4-甲基哌嗪-1,8-萘酰亚胺修饰的β-环糊精,该化合物对Fe3+和Fe2+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当适量的氨水加入到该化合物水溶液中后,溶液体系的荧光被完全猝灭。然而,当Fe3+和Fe2+加入到该溶液体系后,520nm处的荧光信号和416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均逐渐增强。Fe3+和Fe2+引起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比值的差异可用于鉴别Fe3+和Fe2+,同时,该方法还展现了较高的灵敏度。本文建立的方法对Fe3+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5×10-5~2.2×10-5mol/L,检测限为1.1×10-5mol/L;对Fe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5×10-5~4.2×10-5mol/L,检测限为0.6×10-5mol/L。  相似文献   

11.
荧光探针Ru(phen)2(dppx)2+测定H1N1禽流感病毒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荧光探针Ru(phen)2dppx2+与ssDNA作用时不产生荧光或荧光很弱,而与dsDNA作用时荧光增强的机理,将H1N1禽流感病毒ssDNA与其完全互补ssDNA杂交形成dsDNA实现Ru(phen)2dppx2+对H1N1禽流感病毒DNA特定序列(5’-CTA CCA TGC GAA CAA TTC AAC CGA CAC TGT T-3’)的定量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H1N1禽流感病毒 DNA的线性范围为9.3×10-10~7.4×10-8 mol/L,线性关系:y = 3.3829x + 8.3948,R2 =0.9982,检出限为5.3×10-10 mol/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和选择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合成了4-甲基哌嗪-1,8-萘酰亚胺修饰的β-环糊精,该化合物对Fe3+和Fe2+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当适量的氨水加入到该化合物水溶液中后,溶液体系的荧光被完全猝灭。然而,当Fe3+和Fe2+加入到该溶液体系后,520nm处的荧光信号和416nm处的共振瑞利散射峰均逐渐增强。Fe3+和Fe2+引起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比值的差异可用于鉴别Fe3+和Fe2+,同时,该方法还展现了较高的灵敏度。本文建立的方法对Fe3+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5×10-5~2.2×10-5mol/L,检测限为1.1×10-5mol/L;对Fe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5×10-5~4.2×10-5mol/L,检测限为0.6×10-5mol/L。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铕-镧-诺氟沙星-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的稀土共发光效应,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本体系测定Eu3+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体系的荧光强度与Eu3+的浓度在1.0×10-10~5.0×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2.0×10-12 mol/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混合稀土样品中的Eu3+,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S-亚硝基硫醇在生物体内具有传递信号、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阻止有害物质对细胞的伤害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简单的应用荧光探针1,3,5,7-四甲基-2,6-二乙酯基-8-(3',4'-二氨苯基)-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标记并测定S-亚硝基硫醇的荧光光度法:在1.0×10-4mol/L Hg2+存在下,荧光探针与S-亚硝基硫醇在30℃反应15min生成衍生物,在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500nm和510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荧光强度和S-亚硝基硫醇的浓度在(8.0~800.0)×10-9mol/L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当信噪比等于3时,方法的检出限为6.0×10-10mol/L.该方法对健康人与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S-亚硝基硫醇的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7.46%~103.10%.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25,27-二羟基-26,28-二{3-[N-(2-萘基)-2-硫代乙酰胺]丙氧基}-5,11,17,23-四叔丁基杯[4]芳烃(2), 并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其在乙醇-水混合溶液中对Ag+的光谱选择性. 结果表明, 含有S2O2结合位点的探针分子2对Ag+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通过荧光光谱连续滴定测得探针分子2-Ag+体系的猝灭常数为3.39×103 L/mol, 探针分子对Ag+的检出限可达2.34×10-7 mol/L. 在实际的Ag+检测中, 探针分子2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Gd(Ⅲ)对Dy(Ⅲ)-1,5-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戊二酮-[1,5](BPMPPD)-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体系的荧光增强作用。加入Gd(Ⅲ),不仅使Dy(Ⅲ)-BPMPPD-CTMAB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且大大提高了该体系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该体系中Dy(Ⅲ)浓度在4.0×10~(10)~1.0×10~(-6)mol/L范围内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0×10~(-11)mol/L。该体系用于合成样品中微量Dy(Ⅲ)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铜离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罗丹明类Cu2+荧光增强型分子探针3',6'-双(二乙氨基)-2-(N-乙叉基氨基)螺[异吲哚-1,9'-占吨]-3-酮(RA),并研究了它的光谱性能及对铜离子的识别作用.在乙腈/水(体积比1/1)的介质中,当加入Cu2+后探针RA显玫瑰红色,最大吸收波长为548 nm,最大发射波长为571 nm,且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但是,其它常见离子如Na+, K+, Mg2+, Ca2+, Mn2+, Cd2+, Cr3+, Co2+, Ni2+, Ag+, Pb2+, Zn2+, Fe3+, Hg2+不引起或引起很小的紫外/可见或荧光光谱变化.RA的选择性荧光增强主要是由于Cu2+诱导分子中的酰胺闭环结构发生开环,导致分子结构的共轭程度增大.在6.5×10-8~2.9×10-6 mol?L-1范围内RA可以有效检测Cu2+,检测限为5.0×10-8 mol?L-1.RA对Cu2+的识别不可逆,而且探针RA对pH值不敏感,可以在比较宽的范围内(pH=4.1~10.5)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Cu2+.  相似文献   

18.
在蒽醌荧光团上修饰乙醇胺分子,合成了用于铁离子识别检测的新的荧光探针.实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水=4∶1,pH值为7.20的条件下,Fe3+的加入使体系荧光猝灭,荧光强度和Fe3+浓度在4.0×10-5—3.0×10-4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此可以实现在乙醇/水体系中对Fe3+离子的高选择性检测.检测限为3.8×10-7 mol/L.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的Zn2+荧光检测试剂8-(2-(十八氨基)乙酰氨基)喹啉(AQZ-18)。通过自发荧光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增溶AQZ-18,获得了一个与Zn2+结合后在320 nm和505 nm分别有两个荧光发射峰的溶液体系。短波长荧光峰来自OP-10,荧光峰强度不随Zn2+浓度变化;长波长荧光峰来自AQZ-18,荧光峰强度随Zn2+浓度增加而增强。利用上述两个荧光峰强度随Zn2+浓度变化时的比值变化建立了一种新的比率荧光Zn2+检测方法。研究表明,Zn2+与AQZ-18形成1∶1型基态配合物,其表观结合常数为1.1×106L/mol。常见金属离子对Zn2+荧光检测无干扰,Zn2+浓度在0~1.1×10-5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变化的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6 2,检出限为55 nmol/L。该方法可用于水样中Zn2+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以4-硝基-1,8-萘酐、N,N-二甲基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4-(2′-N,N-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N-(2-N,N-二甲基氨基)乙基-1,8-萘酰亚胺(DDN)。研究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Fe3+,Cr3+,Mn2+,Ni2+,Zn2+,Cu2+和Co2+离子对该化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r3+离子能使DDN荧光显著增强。滴定实验结果推测DDN与Cr3+的结合比为1∶2。在DDN浓度为1.0×10-5mol/L时,Cr3+浓度在5.0×10-7~2.0×10-5mol/L范围内,DDN荧光强度(F)与Cr3+离子浓度[Cr3+]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9430.3527+14600.2973[Cr3+],相关系数r=0.9976。检测限为4.3×10-7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