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铈在Fe-28Al合金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稀土元素Ce为微合金化元素,研究了Ce对Fe3Al二元合金(Fe28Al)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离子耦合光谱、X射线衍射仪以及俄歇能谱仪等现代微观分析手段,探讨了Ce微合金化对Fe3Al合金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e的加入改善了合金的室温塑性和强度,并在合金中起到了脱硫、脱氧、改变夹杂物形态、细化晶粒以及表面改性等作用。此外还对富Ce相颗粒在合金中的形态分布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碳钢表面稀土转化膜的XPS和AES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浸渍法在A3钢表面上获得了稀土转化膜,此膜呈均匀的金黄色,有良好的装饰效果。硫酸铜点滴、盐水浸泡、硫化氢气体等加速腐蚀试验以及膜层的电化学测试均证实此膜具有一定的耐蚀性能。膜层的XPS9X射线光电子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膜层由铁、铈、氧等元素组成;在膜层的表面,铁以Fe^3+,铈以Ce^4+状态存在,在膜层的内部,铁以Fe^3+及Fe^3+,铈以Ce^3+和Ce^4+状态存在;从AES(俄歇Fe^  相似文献   

3.
18/8型不锈钢在受力形变条件下腐蚀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昌健  冯祖德 《电化学》1995,1(4):439-445
应用电化学稳态技术、电化交流阻、抗微区电化学技术及扫描电等方法,研究18/8型不锈钢在Na2S2O3稀溶液中,受外力形变条件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力学因素可使表面腐蚀电化学活性增加,表面微裂纹的发生、消失和再钝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受电位和拉应力的影响;点腐蚀可优先发生在应力集中位置,点蚀的发展可能诱导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4.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InGaAsP/InP异质结构金属有机化学蒸发沉积(MOCVD)外延晶片作了表面元素组分定性、定量和深度分布分析。将其组分定量数据代入带隙经验公式,发现带隙的计算与用光压谱(PVS)实验值十分吻合;但是代入晶体常数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失配率与由X射线双晶衍射(DCD)测定的失配率却有明显差别。抽检的两个外延晶片的XPS元素分析和元素的深度分布分析,以对比的方式展示两者元素的组成、化学状态在其表面和沿着深度方向的变化及其差异,由此得到的有关片子质量的正确判断,有力地证明了XPS是研究MOCVD外延膜材料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曾潮流  张鉴清 《电化学》1998,4(1):18-24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了Ni3Al、IN100和IN738合金在700℃熔融(Na,K,Li)2SO4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Ni3Al和IN100合金的腐蚀呈典型的扩散控制特征,在合金表面形成疏松的腐蚀层;而IN738合金因在表面形成保护性的Cr2O3膜,腐蚀不受扩散控制.提出了等效电路并计算了相应的电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铁铬合金摩擦破损微电偶的形成及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冬柏  李涛 《电化学》1998,4(3):307-312
本文分析,研究了1Cr18合金材料在0.2mol.L^1H2SO4溶液中的摩擦腐2蚀过程中产生微电偶腐蚀的可能性及原因,并研究了微电偶对摩擦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摩擦过程造成材料表面的电化学不均一性是产生微电偶作用的真正原因。未摩擦表面与摩擦表面的面积比显著地影响了摩擦电偶电位和摩擦电偶电流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微生物学和表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厌氧环境硫酸盐还原菌(subtere ducing bacteria,SRB)溶液中Al-6Mg-Zr添加Sc元素前后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添加Sc元素后,合金的氧化膜更加致密,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使电极开路电位正移100mV左右,同时Sc元素的加入降低了材料在SRB菌液中的点蚀敏感性,使材料耐微生物腐蚀性能得到提高,但是添加Sc后的合金对SRB更加敏感。显微观察表明添加Sc前后两种铝镁合金的腐蚀特征均为点蚀,能谱分析表明随浸泡时间增加,腐蚀越来越严重,腐蚀产物堆积和阳极金属溶解造成进一步腐蚀。  相似文献   

8.
白志君  吴荫顺 《电化学》1998,4(2):182-188
组件式设计常被用地人工髋关节,钴络钼合金(Co-Cr-Mo)与钛合金(Ti-6Al-4V)的压配最常用,本文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静态条件下两种合金的电偶腐蚀行为,浸泡实验表明,钴络钼合金为阳极,但电偶电流与其维钝电流相近,并无明显加速度腐蚀效应,钛合金为阴极,受到保护,失重及金相观察结果显示,在45天的浸泡实验周期内,未发现腐蚀痕迹,混合电位理论和电位处于两种合金的钝化电位区,电偶电流为合金的维钝  相似文献   

9.
电沉积条件对非晶态Fe—Mo合金结构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RD、SEM和XPS等手段研究了电解液中x(Mo)、(Mo在Mo+Fe中的摩尔分数)、电流密度及温度变化对电沉积非晶态Fe-Mo合金的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溶液中主要含有FeSO4、Na2MoO4、H3Cit,PH值3-5,当x(Mo)大于50%,电流密度高于25mA/cm^2,温度低于40℃时有利于形成非晶态结构,合金沉积层的表面呈粒状且有微裂纹,表面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形成含低价Mo的  相似文献   

10.
电沉积Ni—Mo—P合金镀层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跃  姚素薇 《电化学》1998,4(4):380-387
用失重法,阳极率曲线,X-光电子能谱(XPS)以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电沉积Ni-Mo-P合金镀层在5%NaCl溶液中的腐蚀特性,非晶态Ni-Mo-P合金镀层比晶态Ni-Mo-P合金镀层有较低的腐蚀速度阳极极化曲线表明,Ni-Mo-P合金镀层中,镍的摩尔分数国0.719~0.868时,随镀层中磷含量的增加,腐蚀电位正移,而活化区的峰电流随镀层中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磷含量的活化区的峰电流以及  相似文献   

11.
用电化学测量、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技术对不同工艺制备的Mm(NiMnTiCo)5贮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质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快淬技术如熔体喷带法可有效改善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但却导致其活化速度和放电容量下降。合金在适当温度下回火可弥补以上不足。不同制备工艺造成合金电化学性能变化的原因在于相结构和显微组织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以热分解工艺制备铽氧化物电极,采用XPS和电化学循环2伏安法分析铽氧化物的表面特征和在700℃高温NaCl-KCl熔体中析氯过程的行为。XPS分析表明,热分解产物表面成分为非化学计量,有结构缺陷的混合价态铽的氧化物;电极表面的循环极化反应映出Cl^-的特性吸附和电解质中电极表面结构变化过程;循环伏安分析揭示了表面氧化物的氧化还原行为及在电催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测定循环伏安电量研究电催化剂制备时温度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改性聚丙烯纤维表面的XPS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了聚丙烯纤维表面.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聚合物表面的元素组成、相对含量的变化、表面官能团的类型.采用曲线拟合分峰技术对谱图进行数学处理,结果表明:尽管处理气氛不同,聚丙烯纤维表面除含有C—H和C=C键外,还引入了O、N元素.形成活性基团:-OH、>C=O、-COOH、-NH2和-CONH2等,提高了聚合物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4.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镍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HCl水溶液中,三种典型的表面活性剂(CTAB、SDS和Triton X-100)对镍均有缓蚀作用,其缓蚀效率、腐蚀活化能的大小顺序是:CTAB〉Triton x-100〉SDS。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可作为缓蚀调节剂,其加入可控制金属镍在HCl水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金属镍在各介质中腐蚀速率的顺序为HCl(aq)〉知性剂+丁醇+HCl(aq)〉表面活性剂+HCl(aq)〉表面活性剂+丁醇(aq)〉表面  相似文献   

15.
贮氢合金电极的活化方法和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蓉晖  杨汉西 《电化学》1996,2(2):170-174
比较研究了采用电化学方法、KBH4还原,KOH刻蚀及KOH+KBH4联合作用对Mm(NiCoMnAl)5型贮氢电极的活化作用,发现采用浓热KOH处理的电极可以实现快速充分的活化,且具有放电电压低、稳定容量高及操作简便的特点.对活化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KOH活化主要是通过溶解反应使稀土和镍元素富集生成有利于吸氢反应的表面组成.KBH4及电化学活化方法则是利用反应产生的活性氢裂解合金颗粒,生成高活性的新鲜表面和晶体缺陷  相似文献   

16.
铂基Pb-Sb表面合金电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玻碳载体表面制备以Pt、Pb、Sb为主要成分的铂基Pb Sb表面合金电催化剂.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对催化剂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酸性溶液中在所制备的表面合金电极上,析氢起始电位负移至-0.45 V,表面合金的起始氧化电位为0.15 V,其稳定性明显高于电催化还原中常用的铅、锑等金属电极.通过EQCM研究表面合金电极的形成过程,结合STM观察和XPS深度剖析,确定电催化剂表面是由粒度均匀的纳米颗粒构成的表面合金层.  相似文献   

17.
许博  朱果逸  张文艳 《分析化学》2000,28(9):1129-1132
应用循环伏安研究水相中2-巯基苯并咪唑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考察了pH值、浓度等的影响,并应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天平(EQCM)监测了此氧化成膜的过程。结果表明此反应为一电子过程。结合表面光电子能谱(XPS)对此氧化膜进行了初步表征。  相似文献   

18.
表面涂覆CeO2对Co—40Cr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表面涂覆CeO2对Co-40Cr合金在1000℃、空气中恒温氧化和循环氧化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XS)、电子探针(EPMA)、高分辩率显微镜(HREM)等测试手段对氧化膜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观察了监测。结果表明,涂覆CeO2后极大地提高了合金的抗循环氧化性能。研究表明,涂覆的CeO2主要以细小颗粒 蒿度弥散存在于氧化膜的外表面,并且主要分布于氧化物晶界上,其中C  相似文献   

19.
稀土7075铝合金中块状化合物的结构和形成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分析电镜、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稀土7075铝合金中粗大块状化合物的成分、结构和形成规律。研究表明,在铸态稀土7075合金中出现的粗大块状化合物是一种(Cr,Ti)2RE(Al,X)20型稀土化合物,其中X为Mg,Cu,Zn等元素。该化合物具有体心立方结构,晶体常数为1.453-1.458nm,显微硬度为4000-5600MPa,计算密度为3.4g/cm^3。合金中(Ti+Cr)含量的减少和凝固时  相似文献   

20.
LaNi5-xMx高温氢化的歧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及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吸氢合金LaNi5-x-Mx(M=Mn,Co,Fe,Cr,Al)在高温氢化反应时的歧化行为及其反应产物的电化学性能。LaNi5-xMx在2.5MPa氢压和550℃以上保温一地间后可发生明显的歧化反应,并析出纳米相镍。歧化反应的程度与加热温度、时间、第三组元M及合金的生成焓关系密切。电化学交换电流密度测定表明,经歧化反应得到的含纳米相镍的复相组织与原始合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