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含DNA配体的VT吸附剂结构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异氰尿酸三烯丙酯 TAIC)为交联剂,醋酸乙烯酯(VAC)为单体合成的共聚物(VT),经皂化和活化后,固载上DNA,即得含DNA配体的VT吸附剂。测定了各产物的物理性能,表面形态,红外光谱和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较大平均孔径,皂化后亲水性增强,随活化而使比表面积增大,孔分布趋于均匀,固载DNA的能力高,致使最后产物表面DNA覆盖致密程度高,考察其血液相容性良好,对血小板粘附率约为10%,对白细胞无破坏,每克吸附剂清除抗-DNA蛋白2小时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2.
VT共聚物上DNA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醋酸乙烯醋(VAC)/异氰尿酸三烯丙酯(TALC)交联共聚物为载体。经环氧载丙烷活化处理使DNA键合到载体表面。讨论了DNA的固定化方法和条件以及DNA在共聚物表面的形态变化,结构特征和热稳定性,同时对其吸附特异性和吸附功效作了初步检测。  相似文献   

3.
氰尿酸三烯丙酯(TAC)与丙烯酸甲酯(MA)在致孔剂如环己烷、正丁醚或甲苯-汽油(200~#)存在下,用悬浮聚合得到一系列大孔共聚物。对这些共聚物孔结构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平均孔径达10000—80000(?),同时研完了致孔剂的分子结构和用量对共聚物孔结构的影响,并初步讨论特大孔共聚物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用异氰尿酸三烯丙酯作交联剂,以醋酸乙烯酯为单体,合成了交联共聚物,测定了它们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孔容及溶胀性能,确定了合成的最佳条件;同时把共聚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考察了其柱效、峰对称性及分离度等性能,该共聚物可快速分离烷烃、芳烃、醇等。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了阿片受体化学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以乙烯吡咯烷酮(Vp)、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与三烯丙基异氰尿酸酯(TAIC)为交联剂,在致孔剂存在下,进行三元悬浮共聚反应,制得大孔交联VGT共聚物.尔后经环氧开环反应及酯化反应,制备出具有类阿片受体化学结构的吸附剂,并初步研究了吸附剂对吗啡的吸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醋酸乙烯酯与异氰尿酸三烯丙酯在不同致孔剂如正辛烷、正庚烷、十氢化萘或醋酸丁酯存在下,用悬浮聚合法得到一系列大孔共聚物,测定和比较了这些共聚物的孔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致孔剂的分子结构和用量对共聚物孔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其平均孔径最大可达5000Å,并初步讨论了致孔机理。  相似文献   

7.
针对IgA肾病研究制备用于IgA吸附的免疫吸附剂.采用不同活化方法、不同配基制备吸附剂,测定吸附效率并进行比较.体外吸附实验表明吸附剂对IgA肾病病人血清中的IgA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对正常人血液进行血液相容性实验及对健康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证明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安全、无毒.该吸附剂可作为IgA肾病的免疫吸附剂.  相似文献   

8.
9.
前文介绍了VT共聚物上固定DNA制得免疫吸附剂,探讨了其结构和血液相容性,本文介绍IA吸附剂对狗进行血液灌流,观察该吸附剂对实验动物狗血液有形成分,某些生物化学指标及主要脏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乙酸丁酯和200#汽油为混合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大孔乙酸乙烯酯-异氰尿酸三烯丙酯共聚物珠体。对其孔结构、表面结构、溶胀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SH/T1591-94检测乙酸乙烯酯(VA)含量时,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的含水量是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配制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时,加水量宜控制在6%以下。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胶乳粒子的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镜观察表明,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胶乳粒子均为核-壳结构,若配料比不同,含量大者为核,而加料方式不同,则先加者先聚合成核.微观结构不同,可明显地影响胶膜的力学性能、Tg和耐水性.根据胶乳粒子微观结构的观察结果,认为当醋酸乙烯酯>50mol%时,共聚的引发和成核是在水相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用本体聚合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分比的丙烯腈-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以下简称P(AN+VAc)]样品。通过P(AN+VAc)与PAN和PVAc混合物红外光谱进行比较,发现共聚物红外光谱中的一些谱带发生明显变化,并对此进行了解释。 通过羰基伸缩振动谱带(1740厘米~(-1))和腈基伸缩振动谱带(2240厘米~(-1))吸光度比,可定量P(AN+VAc)的组分比,在比较大的组分变化范围内,测量误差小于3%。同时,通过测量腈基谱带波数的位移来计算共聚物P(AN+VAc)的序列分布,测量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4.
前文[1]介绍了GTG吸附剂对水中磷的静态吸附规律性。本文将介绍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及对血中磷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0.1g吸附剂处理2.0ml高磷血症患者全血,可使血磷浓度降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共聚物配体聚合的随机性及其共聚结构单元的复杂性 ,运用XPS及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 ,探讨了共聚物铑配合物微观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丙烯酸甲酯 2 乙烯基吡啶和丙烯酸甲酯 4 乙烯基吡啶两种共聚物与铑的不同配比的配合物的活性 ,考察了相同配比的共聚物配合物结构单元、温度等因素对消化活性的影响 ,为催化剂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醋酸乙烯酯/二乙烯苯共聚物(VD)及其醇解物(SVD)为亲水性吸附剂,考察了它们对水溶液及血清中芳香氨基酸(AAA)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SVD比VD吸附AAA的功效高,该吸附剂不仅在水溶液及在血清中选择性吸附AAA较高,血液相容性亦良好。  相似文献   

17.
极性介质中醋酸乙烯酯的辐照引发分散聚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钴 60γ射线引发醋酸乙烯酯的分散聚合 ,通过选择各种极性溶剂体系 ,确立了醋酸乙烯酯在极性介质中稳定的分散聚合体系 .对异丙醇 水体系 ,聚合物分子量随剂量率的降低、稳定剂含量的增加、单体浓度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以及醇水比的降低而增加 .运用XPS、元素分析等表征聚合物粒子 ,及通过辐射接枝理论的分析 ,可以判断稳定剂所起的稳定作用主要是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苯乙烯大单体与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结果表明,接枝效率随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及小单体与大单体的投料比的增加而增加,随大单体的分子量增加而减少,而随单体浓度的变化呈现一最大值。共聚过程中大单体的转化率开始较小单体的增加快,后期变慢。用萃取法纯化的接枝共聚物经GPC、IR、~1H-NMR及PGC等表征,并算得平均接枝数为4—7。透射电镜表明接枝共聚物中存在微观相分离。  相似文献   

19.
研究蓖麻油聚氨酯/取代乙烯共聚物的互穿网络物(IPN)的生成特点指出,其中取代乙烯游离基共聚的氧化还原引发剂组份-过氧化苯甲酰或二甲基苯胺都能加速聚氨酯网络(Pu)的生成。反应温度在 30℃以上蓖麻油也能参与游离基共聚。蓖麻油不仅与TDI反应生成Pu网络,而且也有小部分参与取代乙烯共聚物长枝链的形成。Pu网络的形成较长枝链的生成为快。生成Pu网络时所放出的热促进取代乙烯与少量蓖麻油的双键共聚,最后生成的IPN不溶于甲苯。这表明生成的是接技的半IPN,而不是单纯的半IPN。动态力学研究指出,包含聚苯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这种IPN呈现二个T_g,而只包含聚丙烯腈的仅一个T_g,说明后一IPN中相容性较好,有较多的分子混合。随着聚氨酯与聚取代乙烯的比例减少,二个T_g间的差距减少,而较高温度的T_g随取代乙烯共聚物中丙烯腈含量增加而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