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用EXAFS方法研究了油脂加氢用Cu-Cr氧化物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加氢过程中铜由处于CuO-CuCr_2O_4中的氧化态向金属铜原子簇转化,铬由CuCr_2O_4状态向Cr_2O_3转化,验证并丰富了由EPR和XRD实验结果所提供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负载Pd催化剂的制备和在苯乙酮手性加氢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天然手性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CS)负载到SiO2上制得CS-SiO2载体,通过配位反应将Pd链接到该载体上,制得多相Pd-CS-SiO2手性加氢催化剂.以苯乙酮不对称氢转移加氢为模型反应,在空气氛围中研究了Pd-CS-SiO2的催化反应性能,考察了Pd的负载量、碱助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Pd-CS-S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使用强碱NaOH为助催化剂时,可提高氢转移加氢反应的速率和转化率;高的Pd负载量有利于苯乙酮转化率的提高,降低Pd的负载量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对映选择性;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降低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在30℃反应24h,产物R-1-苯乙醇的对映体过量值可达13.7%.  相似文献   

3.
4.
采用浸渍-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Ru催化剂,考察了一些常见的氧化物载体(SiO2m-ZrO2t-ZrO2γ-Al2O3和P25)对甲苯部分加氢制甲基环己烯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N2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表明,载体通过影响Ru的粒径,进而影响甲苯部分加氢催化性能。当Ru纳米粒子的粒径由2.6 nm增大到17.3 nm时,甲苯的转换频率(TOF)以及甲基环己烯初始选择性(S0)先增加,然后降低,呈火山型变化趋势,二者的最大值均在Ru粒径为3.0 nm时出现。在催化性能最优的Ru/P25催化剂上,进一步考察了修饰剂的种类和浓度、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条件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423 K、H2压力为5.0 MPa,以0.25 g七水合硫酸锌为修饰剂时,Ru/P25催化剂上的初始加氢速率(r0)为26 mmol·g-1·min-1,S0为57%,甲基环己烯得率可达36%。  相似文献   

5.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Ni-B/siO2非晶态催化剂,用XRD、SEM等对其非晶态特征进行表征,并用于苯乙酮的催化加氢实验,讨论了加氢反应条件对苯乙酮的转化率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B/SiO2非晶态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在80℃、氢气压力3.0MPa、反应时间5h条件下,苯乙酮的转化率为100%,其中α-苯乙醇选择性为92.1%,乙苯为4.9%,其余(环己基甲基酮和α-环己基乙醇)为3.0%;在120℃、氢气压力3.0MPa、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苯乙酮的转化率为100%,其中乙苯选择性为90.2%,其余(α-苯乙醇、环己基甲基酮和α-环己基乙醇)为9.8%.因此,温度改变对产物分布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均相苯乙酮加氢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一种新的钌膦配合物[RuCl2(Dmpp)2en](Dmpp=4-(2,6-二甲氧吡啶基)二苯基膦,en=乙二胺),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底物和催化剂的比例,碱和催化剂的比例等反应条件对[RuCl2(Dmpp)2en]催化的芳香酮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证明其在苯乙酮加氢反应中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在硅烷化硅胶上涂敷手性高分子配位体三苯基氨基甲酸纤维素酯和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纤维素酯,然后与PdCl3配位,制备一种新型的负载型不对称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苯乙酮的加氢反应,醇收率最高达100%,但产物的对遇选择性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在静态高真空容量装置中,采用H_2-O_2滴定测定Mo-Bi型氧化物催化剂的相对活性比表面的方法。在选择操作条件的实验基础上,测定了在特定操作条件下几种有载体的Mo-Bi型催化剂的相对活性比表面值,并与丁烯氧化脱氢反应活性进行了关联。试验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有着顺变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铜基催化剂表面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别采用XRD、ESR、XPS和XAES等技术对于二氧化碳加氢低压合成甲醇用CuO,CuO-ZnO,CuO-ZnO-Al_2O_3,CuO-ZnO-ZrO_2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表面Cu、Zn、Al、Zr的存在价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验发现催化剂在还原前Cu以Cu ̄2+存在,在还原后和反应状态下以Cu ̄0存在;Zn在还原后和反应状态下有部分被还原为Zn ̄(2-δ)(0<δ<2),Zr和Al仍保持其还原前价态。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组成为:Cu ̄0/Zn(2-δ) ̄+/Zr ̄4+/Al ̄3+/O ̄2-。  相似文献   

11.
王怡中  胡克源 《催化学报》1985,6(2):123-128
研究了乙醇在铜锰铁氧化物催化剂上的部分氧化反应,包含产物乙醛阻抑作用在内的三步骤Redox机理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此反应的过程。考察了乙醛的阻抑机理,计算了催化剂还原步骤和再氧化步骤的活化能,并提出了当乙醛分压较低时的简化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2.
铬和铜的混合氧化物有希望取代钯、铂和铑,用于催化转换器以降低汽车废气中一氧化碳、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的浓度。这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研究生合作研究后在博士论文中所持的观点。较低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14.
改变金属离子种类和高分子配位体的结构可以改变高分子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本文作者在SiO_2为载体的聚乙烯醇缩对N,N-二甲氨苯甲醛—钯单金属高分子催化剂中引入少量第二种金属。离子形成混合金属高分子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其中Co~(2+),Ni~(2+)及NaAc的引入对原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助催化效果,其中Ni~(i+)的引入使原单金属高分子催化剂对丙烯酸的催化加氢活性可提高75%,此外本文还对混合金属高分子催化剂的其他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付冬  胡瑞生  阿山  沈岳年 《催化学报》2001,22(6):589-591
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如ABO3,A2BO4及AB2O4等对某些反应比单一氧化物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1,2]. 然而,有关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AB2O4对有机物燃烧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常用的模型反应大都是一氧化碳或甲烷的催化氧化反应[3]. 超微粒子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表面能等特性,在催化领域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4]. 低温固相合成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超细粒子制备方法[5]; 它具有不使用溶剂,无废液排放,工艺过程简单,能耗低等优点,属于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 目前,此法在合成多组分复合氧化物及催化化学中的应用仍不多见. 本文以含有结晶水的醋酸铜和醋酸钴为原料,采用低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单组分氧化铜和氧化钴,以及三种不同铜钴比的铜钴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并以二甲苯氧化为模型反应,采用XRD,BET及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手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结晶度对ZGDMP-Pd催化剂加氢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首次制得不同结晶度的晶态,半晶态和无定形甘氨酸-N-N双亚甲基磷酸锆载体和相庆的钯催化剂ZGDMP-DPd,用IR,XRD,XPS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三种催化剂在常压下进行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个以純化合物的破坏加氫来評价气相加氫催化剂的方法。由苯加氫产品的組成分析,除能此较其氫化活性的高低外,还能此較加氫催化剂的异构及裂化性能。氫化活性以苯的总轉化率或加氫产品与剩余苯的比例作为指标,后二者则分别以及ΣC_6~-作为指标。同时也討論了以純化合物評价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的方法所存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对映选择催化环丙烷化反应中活性铜催化剂组成的测定臧二乐,李萍,胡秉方(北京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北京100094)关键词铜络合物,催化机理,环丙烷化手性铜(Ⅱ)络合物已广泛应用于催化环丙烷化反应[1,2].关于反应中催化活性体的组成,结构及诱导机理却不...  相似文献   

19.
醇在铜铬氧化物上的催化脱氢——Ⅰ.伯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结构对醇催化脱氢速率的影响已有多人研究.最早,Palmer等曾研究各种醇在还原铜催化剂上的脱氢,找出在同样条件下所有伯醇的脱氢速率相同.而仲醇的脱氢速率约为伯醇五倍.同时,Constable还观察到在还原铜催化剂上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的活化能相同.随后,Борк等在还原铜和沉淀铜上的脱氢研究也认为醇的烃基大小对活化能影响不大.Баландин及其同事研究在氧化物催化剂上各种结构醇的脱氢动力学.结果表明,取代基链的长短,基的形状和在醇中的位置不同皆影响脱氢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20.
油脂加氢催化剂镍晶粒度与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脂加氢催化剂镍晶粒度与活性的关系研究何新秀刘华(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610059)许清淮(川化集团公司成都610301)关键词加氢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镍晶粒度预知活性油脂加氢催化剂的性能如活性、过滤性、选择性等的优劣主要由活性物质、助剂和载体等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