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假定二元液态混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可以表示成多体相互作用势能的和 ,分子间的力为短程力 ,相互作用势能只与分子间的相对距离有关 .利用分布函数理论导出了二元液态混合物的过剩内能和内压的公式 .二元液态混合物的过剩内能和内压可以表示成体积的幂级数形式 ,其中的系数可以用多体相互作用势和多体径向分布函数表出 .讨论了单元液体的内压和过剩内能的表达式 ,在两种特殊情形下 ,过剩内能和内压的表达式分别与Egelstaff的微扰论结果及Frank的实验结果具有相同的形式 .讨论了二元混合物内压和内能的两个特例 ,其一 ,在特殊情形下 ,给出了混合液体过剩内能的混合规则的一个证明 .其二 ,给出的二元混合物的过剩内能和内压的表达式与Frank的实验结果具有相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选择exp-6势为参考势,运用变分液体微扰理论计算了液氦体系的一次冲击和二次冲击Hugoniot曲线,并与Nellis等的冲击压缩实验数据比较,给出了与Nellis等的实验结果较符合的等效两体相互作用势的参数。研究表明,在计算高温高密度条件下液体的冲击压缩特性时,原子间的多体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多体作用的结果是软化了两体相互作用势。  相似文献   

3.
用MCR液体变分微扰理论计算了苯冲击压缩曲线,计算中苯分子间相互作用势采用EXP-6等效两体势模型,势参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优选,计算中采用了Tang修正后的硬球径向分布函数.计算结果在未反应段与Dick等人的实验数据符合较好.计算结果表明苯的振动激发对其冲击物性有着重要影响,选α值为13.4能更准确地反映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智清  王逊  刘艳侠  王梅  杨合  薛向欣 《物理学报》2015,64(10):103401-103401
精确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建立是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核心. 针对α-B晶体(R3m群), 分别构建Lennard-Jones (L-J)型对势和对势型多体势, 这两类势函数的构建仅需考虑晶体的原子平均结合能和几何构型参数. 前者取最近邻原子间距的势函数为最小值; 后者采用负指数(L-J型)函数和分段插值多项式形式来分别构造势函数, 在近邻处为势能极小值, 相邻极小值位置的中点引入势垒. 针对完整的α-B 晶体和偏离完整α-B晶体结构, 首先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来确定势函数的参数, 然后借助分子动力学的能量最小化方法优化结构, 并对这两类势函数以及Tersoff 势函数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L-J对势和Tersoff势的结果与α-B晶体构型有较大偏离; 而对势型多体势, 无论初始晶体构型完整与否, 其结果与完整α-B晶体构型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溶剂化的热力学集团展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二元溶液的过剩内能(excess energy)分成溶剂-溶剂、溶剂-溶质及溶质-溶质相互作用部分。利用集团展开方法给出了二元溶液在正则系综的配分函数的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得到了溶质的偏摩尔内能(partial molar energy)和偏摩尔熵(partial molar entropy)的表达式。在无限稀溶液情形,过剩偏摩尔内能的溶剂-溶剂部分又称重组织内能(reorganization energy),它反映了溶质存在时对其周围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溶质的粒子数密度相对较大时,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影响过过剩偏摩尔内能的溶剂-溶剂部分,对于稀溶液,过氧偏摩尔内能的溶剂-溶剂部分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线性关系。对低蜜度二元溶液,溶质的过剩偏摩尔内能和过剩偏摩尔熵也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线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非理想流体(非理想气体、等离子体及液体)的对偶关联性质的一般理论。文中给出了计算多组元、任意分子相互作用势体系的对偶关联函数的一般公式,以及由辐射(激光与微波)散射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势与对偶密度关联函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弱相互作用费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国珍  陈丽璇 《物理学报》2004,53(4):984-990
根据赝势法导出无外势时弱相互作用费米气体的化学势、内能和定容热容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局域密度近似研究谐振势中弱相互作用费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探讨粒子间相互作用对系统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 费米气体 相互作用 赝势法 局域密度近似 热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8.
安荣  刘威  王春青  田艳红 《物理学报》2013,62(12):128101-128101
基于类似于Tersoff-Brenner模型的键级势架构, 从Sn的5种几何构型的基本物性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出发, 通过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建立了Sn的分析型键级势.利用得到的相互作用势和分子动力学方法, 计算了Sn的β 相和体心四方晶体相的晶体结构、结合能、键距、键能以及体变模量, 并进而计算了Sn的αβ 相的自由能、内能和熵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β 相和体心四方晶体相的基本物性以及αβ 相变温度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建立的分析型键级势可用于Sn基钎料合金性质的大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 关键词: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 Sn 分子动力学 第一性原理  相似文献   

9.
实际气体粒子间都存在弱的相互作用,利用赝势法求出无外势时实际费米气体的能谱,导出了低温低密度下实际费米气体的化学势、压强、熵、内能和定容热容等物理量的解析表达式,探讨了粒子间相互作用对系统低温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炸药爆轰产物液氮、液氦和水状态方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修正的WCA状态方程和Ross变分微扰理论研究了炸药爆轰产物(液氮、液氦和水)的冲击压缩特性,并利用exp-6形式的势函数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贡献的自由能。研究和计算经验表明,在研究高温高密度条件下液体的冲击压缩特性时,分子间多体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多体作用的结果是软化了两体相互作用势。  相似文献   

11.
提出内积的溶液浓度测定方法。该方法计算已知浓度溶液透光率曲线与0号溶液(浓度最低的溶液)透光率曲线的内积ρ,确定溶液的ρ-C曲线,然后测定未知溶液的透光率曲线,计算其与0号溶液透光率曲线的内积,并利用已建立好的ρ-C曲线进行插值以估计溶液浓度。由于该方法利用了透光率曲线的全部信息,因此对溶液浓度的估计精度较高。对K2Cr2O7溶液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溶液浓度的估计相对误差小于1.00%。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地区沙生植物饲用养分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和仪器方法,测定了内蒙古地区七种沙生植物叶、茎、株作为饲养成分的含量(干物质百分率):钙0.73~3.89,磷0.043~0.34,硒0.026~2.8,粗蛋白质3.38~13.92,粗脂肪3.97~15.03,总糖14.89~35.78,灰分0.61~14.33,中性洗涤纤维26.66~79.72,酸性洗涤纤维27.03~69.01,七种沙生植物叶、茎氨基酸总含量变动范围为2.30%~11.26%。除沙枣外,其余六种沙生植物叶、茎钙/磷均高于苜蓿叶粉和茎粉;硒含量均比植物中一般硒含量高;粗蛋白质达到了优质禾谷类粮食蛋白含量的水平;叶、茎、全株粗脂肪含量均高于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叶中总糖含量均大于其茎和株;灰分含量高;叶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苜蓿叶粉,茎中性纤维均高于苜蓿叶粉;除梭梭外,其余植物茎酸性洗涤纤维均高于苜蓿茎粉。实验表明,七种沙生植物适宜于家畜饲养的要求,是沙区发展草地畜牧业优质的饲草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实现系统内调焦的同时保证宽光谱系统的优良像质,通过合理选材对宽光谱光学系统中存在的位置色差以及二级光谱进行校正,并提出了一种内调焦宽光谱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建立内调焦消色差的数学模型,推导系统设计所需满足的公式.结合提出的数学模型与推导出的公式,以焦距为90mm、F数为2.8、具备内调焦功能的宽光谱光学系统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可在420~900nm的宽光谱范围内对0.2~200km位置内的目标进行色差校正,验证了内调焦宽光谱光学系统设计方法与消色差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草原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取值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CASA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等植被生产力模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未对草原进行区分的问题,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数据和CASA模型的建模思路优化了三大草原类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并以此为基础模拟分析了其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基于99个地面采样点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最大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54,0.553和0.511 gC·MJ-1,平均为0.573 gC·MJ-1。与未对草原类型进行区分而统一取值为0.541 gC·MJ-1的结果相比,实测NPP与模拟NPP之间的决定系数和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0.024和2.62 gC·(m2·month-1)-1。受水热组合和草原类型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内蒙古草原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单峰季节变化特征。但光能利用率和NPP的最大值出现的月份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8月份和7月份,这可能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的最高值出现的月份不同有关。光能利用率和NPP平均值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内表面缺陷检测的发展历程、趋势和研究动态,通过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该领域相关文献的检索,共搜集相关文献英文4 708篇,中文818篇,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文献数据开展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知识图谱研究,分析内表面缺陷检测领域在国家、机构及研究人员层面的分布现状及合作情况,梳理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研究发现内表面缺陷检测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属性,主要涉及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光谱学、仪器仪表、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等学科。近几年WoS数据库相关主题收录文献年增长率超过10%, CNKI年增长率超过20%,中美两国为本领域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两国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40%,中国学者在无损检测、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国外学者,但在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实现赶超。按照研究路线可将相关研究分为基于声光电热磁的检测和基于视觉成像的检测两类,其中前者包括采用不同技术手段获取光谱、超声和电磁图像并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缺陷检测,而后者主要基于视觉图像进行缺陷识别和分类,目前已成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内表面缺陷检测发展历程分为缺陷识别、缺陷分类、缺陷分析三个阶段,2000年...  相似文献   

16.
FTIR法研究BCN薄膜的内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用六角氮化硼和石墨为溅射靶,以氩气(Ar)和氮气(N2)为工作气体,在Si(100)衬底上制备出硼碳氮(BCN)薄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考察了不同沉积参数(溅射功率为80~130 W、衬底温度为300~500 ℃、沉积时间为1~4 h)条件下制备的薄膜样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薄膜均实现了原子级化合。并且沉积参数对BCN薄膜的生长和内应力有很大影响,适当改变沉积参数能有效释放BCN薄膜的内应力。在固定其他条件只改变一个沉积参数的情况下,得到制备具有较小内应力的硼碳氮薄膜的最佳沉积条件:溅射功率为80 W、衬底温度为400 ℃、沉积时间为2 h。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猝灭法研究猝灭剂与荧光供体的相互作用时,内滤效应会使分析结果不准确,需加以校正,其中物理与化学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资大等缺点,而数学方法简便快捷,较易推广使用。采用荧光光谱法分析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时内滤效应明显,然而目前针对酚类物质与蛋白质作用的荧光校正,国内外鲜见报道。以柿单宁级分(PT40)、A型连接ECG二聚体和EGCG为多酚化合物的代表,以中华眼镜蛇磷脂酶A2(PLA2)为蛋白模型,比较了四种数学公式的校正结果,以经典Stern-Volmer回归方程的K值、线性相关性及截距为评价标准,优选一种适用于多酚物质与蛋白质作用的荧光校正方法,并以PT40-PLA2为例,分析校正前后的差异。结果表明,用Gauthier等建立的数学公式进行校正后,K值有所降低,线性相关性变好且截距更接近于1,此外用该式对PT40-PLA2体系进行荧光校正后PT40与PLA2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仅为校正前的60%,且对两者相互作用力类型的判断更加准确,推断该式更适合于多酚与蛋白质作用的荧光内滤效应校正。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环类锻件内壁状态对于保证工业的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基于红外光谱的测温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测温精度,因此研究基于红外光谱的环类锻件内壁状态监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时掌握环类锻件的内壁状态,提出一种红外光谱环类锻件内壁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利用红外光谱构建了三级FP型LCTF的测温系统,通过获取锻件表面辐射的两个单一光谱运用红外双色测温原理实现锻件表面温度的测量。相比传统的测温方法大大提高了锻件表面的测温精度。其次在拉普拉斯导热微分方程的基础上,运用分离变量法建立了环类锻件内壁状态监测模型;结合红外光谱测温系统测量的温度数据和锻件自身参数信息,实现了环类锻件的内壁状态监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环类锻件的内壁状态监测,为保证环类锻件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 fluorescent chemosensing ensem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cysteine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inner filter effect. The method employs the coordination of Cu2+ ion with salicylaldehyde rhodamine B hydrazone (I), a colorless and non-fluorescent rhodamine B spirolactam derivative to form I-Cu(II), a pink color but weakly fluorescent complex. When rhodamine B was introduced to the I-Cu(II) complex solution,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of rhodamine B i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because of the fluorescence inner filter effect (IFE). Upon adding cysteine to the above solution, it can complex preferentially to Cu2+ compared to I, and the I-Cu(II) complex dissociates, which thus decreases the fluorescence IFE of the solution, and in turn leading to the fluorescence increase of the chemosensing system. Based on the above mechanism, a fluorescent chemosensing ensemble for cysteine is developed. The fluorescence increase is linearly with cysteine concentration up to 10.0 μ mol L−1,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1.4 × 10−7 mol L−1 (3σ).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studied and the selectiv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