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入射能量El=70.0MeV的12C+112Sn和12C+124Sn两个反应. 使用ΔE-E半导体探测器, 测量了两反应中出射的α、Li、Be、B各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α粒子的角分布可以通过假定存在三种机制的α组份得到定性的解释. Li、Be、B的角分布为擦边角成峰, 无前角成峰组份.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测量了23Na(p,α020Neg.s.反应在 Ep=1—2.5MeV 能量范围内和θL=30°,150°时的激发函数,还测量了23Na(p,α120Nelst,反应在上述能量范围内和θL=30°时的激发函数.对2.171 MeV 共振,在12个角度上测量了(p,α0)的激发函数,并由激发函数求得了多个角分布,另外在一个固定能量上(150°激发函数的共振峰上)测量了(p,α0)反应的角分布.对2.117 MeV 共振,在二个固定能量上(150°激发函数的共振峰上和其高能端的半高点处)测量了(p,α0)反应的角分布.对2.075 MeV 共振,在16个角度上测量了(p,α0)反应的激发函数,并由激发函数求得了角分布.这三个共振的角分布不是90°对称的,并且共振峰的峰位与角度有关.用复合核理论对它们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入射离子能量为64和67MeV时,12C+197Au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以及能量为71.5MeV时该反应中出射的α、Be和B等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给出了6Li粒子的产额和使用α-α粒子符合技术,在相对于东流方向成90°处测得的反应中出射的8Be分裂开的α粒子的能谱和产额。反应中出射的各种粒子的最可几能量,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降低而降低,角分布都是大约在擦边角附近出现峰值,当入射离子能量从71.5MeV降到64MeV时,其峰位大约从80°移到120°,显示出转移反应的特征。我们对实验结果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入射能量为69和56MeV时对P、D、T、3He和α五种轻粒子产物所测得的角分布、Ec.mc.m平面双微分截面等高图及在速度表象中的洛仑兹不变截面等高图. 用有两个粒子发射源的运动源模型计算可较成功地拟合质子能谱, 所提取快速度和温度与已发现的系统化规律值相符. 将α、3He和D等组合粒子的测量能谱与结合模型(Coalescence model)的计算进行了比较, 这些产物的非平衡组分可满意地被结合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ΔE-E计数器望远镜系统测量了入射能ELab在43MeV—70.5MeV范围内12C+28Si全熔合反应的激发函数. 实验激发函数显示出某种宽振荡结构, 宽度约为2—3MeV. 对其平均行为分别用Glas-Mosel模型和势模型进行了理论拟合. 在Ecm=35—50MeV范围内, 临界距离模型和统计Yrast线模型满意地复现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69.5MeV, 66MeV, 59MeV和56MeV轰击能量下12C+28Si弹性散射角分布. 用光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 并讨论了弹性散角分布振荡及增强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能量高达72MeV的12C轰击115In(Z=49)的反应中, 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Be和α转移的余核碘(Z=53)和锑(Z=51)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和角分布. 用简单的运动学方法分析了余核角分布后指出, 碘同位素来自三种不同的反应机制, 即复合核蒸发α, 强阻尼的非完全熔合以及不完全动量转移的裂开-熔合过程. 在入射能量的70MeV时, 后两个过程(或统称为8Be转移)的截面为100多毫巴, 显著大于根据锑同位素截面导出的大约17毫巴的α转移反应截面. 实验结果和类似反应中测量出射α粒子得到的结论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8.
对轻系统14N+27Al反应(ELab=93和77MeV), 使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出射类弹碎片, 得到质心系TKE-θ平面上d3σ/dΩdEdZ等高图, 不同TKEL下的角分布和Z分布, 不同碎片的角分布; 推出σ2和相互作用时间τ的关系,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L=12°至178°,每间隔2°测量了18.1MeVα粒子在24Mg同位素核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和部分非弹性散射角分布。α+24Mg弹性散射角分布在大角区呈现强烈振荡结构,微分截面全面增强。标准光学模型和复合核弹性散射(通过H-F公式)不相干相加的计算不能预言这一反常现象。角动量相关吸收光学模型能相当好地与实验数据拟合。角动量相关吸收势光学模型对其他能量的α粒子在24Mg核上弹性散射实验角分布的拟合也进行了计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实验测量了83A MeV 14,15C的核反应总截面(σR)及15C产生14,15C和14C产生13C的动量分布(P//). 分析得到了15C产生14C和13C的动量分布半高宽(FWHM)分别为71±9MeV/c和223±28MeV/c, 而14C产生13C的FWHM为195±21MeV/c. 从15C和14C产生13C的FWHM与Goldhaber模型的预言基本一致. 而15C产生14C的FWHM却要比该模型计算小得多. 同时观测到15C的σR比相邻核有反常增加. 在Glauber模型框架中, 对实验测得的P//和σR进行了探讨. P//和σR的分析结果同时显示15C的最后一个中主要处于s1/2态, 具有中子晕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S矩阵理论给出:研究直接过程与复合共振过程相干机制的方法及计算公式;并用它分析了1.63MeVd<2.05MeV能区12C(d,d)12C、12C(d,p113C*12C(d,p213C*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此能区内,两种反应机制相干是存在的;并给出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还定出各种直接过程和复合共振过程参数,特别是确定了Ed=1.726,1.767,1.792及1.86MeV 4个共振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在氘核能量为0.5-2.5MeV能区,测量了C12(d,d)C12,C12(d,p0)C8.3.13,C12(d,p1)C13t13,C12(d,p2)C2nd13和C12(d,p3)C3rd13反应在几个角度上的激发函数,及在一些能量点上的角分布。围绕Ed=1.73MeV附近,在角分布和激发函数中出现有规律变化趋势,讨论了不同反应机制之间相干,并探讨了孤立“门态”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7—5MeV/A的14N在59Co和51V靶上的弹性散射能谱和角分布. 定出了靶中重元素沾污的种类和绝对量. 用广义菲涅耳模型拟合了弹散角分布, 讨论了从拟合弹散角分布提取准弹截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用71.5MeV的12C重离子轰打159Tb、Ag和89Y靶, 测出了发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以及发射氘和质子的一些角分布. 所测到的α颗子能谱为钟罩形连续谱, 其最可几能量接近于库仑位垒. 对于159Tb靶和Ag靶, α粒子角分布在近于擦边角处成峰; 而对89Y靶, 从最小测量角(40°)开始, 微分截面随角度增加单调下降. α粒子发射截面均远远大于统计级联蒸发截面值. 发射质子与氘的角分布, 均随角度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 它表现出前平衡发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了E_1=36.5 MeV至69.4 MeV八个入射能量下的~(12)C轰击~(64)Ni引起的核反应.使用△E-E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角分布随着入射能量的升高由擦边角成峰变成为前角成蜂,中间呈现过渡形态.入射能量较低时,截面随入射能量的升高而增加的速率较慢,能量较高时增加的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采用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了57.0—73.0MeV 12C+169Tm, 175Lu, 181Ta, W, Re, Pt, 197Au, Pb和209Bi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和裂变激发函数. 由相当于全动量转移的裂变事件的碎片角分布统计理论直接确定了全熔合反应截面σfu, 从而获得了作为激发能函数的<Γfn>实验值. 与理论计算符合得到裂变位垒高度, 标准偏差为2.5MeV. 实验上确定的裂变位垒与非旋转液滴模型计算值相符合. 用同样方法, 我们还分析了已经发表了的12C+174Yb, 12C+198Pt, 16O+142Nd, 16O+170Er, 16O+181Ta和18O+192Os裂变反应激发函数, 研究了裂变位垒随裂变核质量数A的变化, 并且和液滴模型理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π核散射的微观描述,计算了Tπlab=240、343MeV时π+-16O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定性地符合实验。  相似文献   

18.
用ΔE-E半导体望远镜测量了84.5MeV及62.0MeV 16O轰击27Al产生的α粒子, 得到了α粒子的发射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d2σ/dE﹒dΩ等高图及核温度随发射角的变化. 对产生α粒子的直接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刘绍湘 《中国物理 C》1985,9(3):321-326
测量了50MeV的11B束在40Ar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和单质子转移反应40Ar(11B, 10Be)41K的微分截面. 用光学模型拟合了弹性散射截面. 用包含反冲效应的精确有限程扭曲波玻恩近似(EFR-DWBA)分析了微分截面, 提取了谱因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环形固体径迹探测器,通过238U(α,2n)反应,测量了240mPu的半衰期和激发函数.定出半衰期T1/2=3.5±0.5ns.它与基态的能量差Ei=3.2±0.5M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