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仔细研究了萘在SO2-4/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进行齐聚反应时的结焦规律.结果表明,这种结焦反应是一种自失活的催化反应,反应初期焦已大量生成,随后焦的生成量平缓增加.这种焦主要以甲苯不溶吡啶可溶(TIPS)组分为主,含有较少量的吡啶不溶(PI)组分.烧焦反应结果表明,这是一种轻焦,易被氧化除去.焦的热解产物表现出较好的偏光显微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两种不同的神府焦,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在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反应对比实验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以C+CO2反应情况下,中试流化床气化炉捕集的飞灰反应活性要高于实验室自制焦的反应活性,有水蒸汽参与的反应,C+H2O,C+CO2+H2O反应,自制伙的反应性大于飞灰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焦形态主要有4种,丝状焦、滴状焦、块状焦和颗粒状焦。各种结焦形态的成因机理不同,微观结构及生长过程也不同。丝状焦是由铁、镍金属元素催化烃类气体,以及易生焦物发生脱氢缩合反应,以催化剂颗粒形成结焦中心并逐渐长大形成细丝状焦炭;滴状焦是由稠环芳烃脱氢缩合反应而生成,高沸点未汽化油滴黏附在催化剂颗粒或器壁表面形成“焦核”,即由重芳烃、胶质、沥青质脱氢缩合反应和二烯烃聚合环化反应而生成的;块状焦是高沸点未汽化油滴相互溶解后,再脱氢缩合反应或聚合环化反应而形成的结焦;颗粒状焦是油气在气相中脱氢缩合反应或聚合环化反应形成的微小结焦颗粒相互团聚形成的颗粒簇。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的结焦一般是上述几种结焦过程的组合,是催化结焦和非催化结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两种不同的神府焦,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在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反应性对比实验的结果。研究结果发现:在C+CO_2反应情况下,中试流化床气化炉捕集的飞灰反应活性要高于实验室自制焦的反应活性,有水蒸汽参与的反应,C+H_2O,C+CO_2+H_2O(0.06MPa,0.04MPa)反应,自制焦的反应性大于飞灰的反应性。结合两种反应的不同反应过程,从微观结构特征上分析了微孔表面积同反应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氧化铜/氧化锆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刘源  钟炳  王琴  彭少逸 《催化学报》1995,16(6):442-446
以超临界干燥法制得的超细ZrO2为载体,浸渍铜后所得的CuO/ZrO2催化剂对CO/H2合成甲醇呈现出较好的活性选择性,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XPS结果表明,载体和活性组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TPR结果说明CuO/ZrO2中的铜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体相铜,另一咱为高度分散的铜,后者的含量和甲醇产率存在着顺应关系,它应是关键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6.
纪敏  吴越 《分子催化》1997,11(1):13-20
采用XRD,UV-DRS,H2-O2滴定,TPR,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技术,研究了La2O3助剂对La2O3-Ni/SrAl12O19催化剂的还原性,表面酸性,金属镍的分散度和抗烧结能力,以及对催化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制取合成气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负载型的镍催化剂中,添加La2O3助剂,能够削弱金属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催化剂的还原性,提高金属镍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和在反应过程中的抗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测定裂化结焦催化剂上焦碳H/C的方法--酸溶-元素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利用HF和HCl将焦碳从催化剂上进行剥离,然后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焦碳中的碳含量和氢含量,从而可以得到结焦催化剂上焦碳的H/C质量比。这种测定方法避免了在测氢过程中催化剂结晶水和吸附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催化剂上焦碳H/C的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8.
在高压反应釜中研究了三种不同碳质颗粒添加物对克拉玛依常压渣油420℃氮气气氛下热反应生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初期碳质颗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渣油的热反应生焦。碳质颗粒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表面对极性组分的润湿吸附能力有直接关系,表面易被极性组分润湿的颗粒吸附沥青质的能力强,其抑制渣油生焦的能力也强。碳质颗粒对沥青质的吸附能力和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比表面积没有直接关系。生焦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表明,碳质颗粒在生焦的初期有抑制生焦的作用,后期有促进作用。对甲苯不溶物(TI)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TG)分析表明,和不含添加物的TI相比,含添加物的TI中,小球状甲苯不溶物的数量少、直径小。沥青质和生焦前驱相在碳质颗粒添加物表面的吸附和铺展作用是抑制渣油生焦的主要原因,该作用可以限制生焦前驱相的融并长大,在反应的初始阶段减少生焦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手段研究了催化剂反应前后及在H2O和N2介质中再生时催化剂性质和表面原子浓度及其颁的变化。BET结果表明,N2介质中再生,催化剂的孔径基本没有变化,而H2O介质中再生的催化剂孔径明显增大,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说明,长期运转使用后的催化剂在2和H2O介质中再生后其活性组分均有少量流失。电子探针的结果表明,结炭后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很不均匀,在N2和H2O介质中再生后其分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不如新鲜  相似文献   

10.
宋怀河  陈晓红  刘朗  张碧江 《化学学报》2001,59(7):1130-1134
以固体核磁共振光谱为主要分析手段,比较研究了两种合成中间相沥青吡啶不溶组分的结构。结果表明:均四甲苯基中间相沥青吡啶不溶组分具有较低的芳香度和缩合度,富含甲基和环烷结构,分子呈渺位结合实际合构型;与此相反,四氢萘基中间相沥青则呈现很高的芳香度和缩合度,芳环上仅带有一些甲基取代基,平均分子为完全迫位缩合构型,造成这种结构差异的原因在于前驱齐聚物的结构及缩聚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乙酰基二茂铁与2,6-吡啶二甲酰肼的缩合反应,首次合成了乙酰基二茂铁2,6-吡啶二甲酰基腙(H2L),在甲醇溶液中得到了它与醋酸锌的固态配合物,其组成为Zn2L(CH3COO)2.8H2O用摩尔比法测定了H2L与Zn(Ⅱ)的配位比,结果表明与固态配合物中H2L与Zn(Ⅱ)的配位比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乙酰基二茂铁与2,6-吡啶二甲酰肼的缩合反应,首次合成了乙酰基二茂铁2,6-吡啶二甲酰基腙(H_2L),在甲醇溶液中得到了它与醋酸锌的固态配合物,其组成为Zn_2L(CH_3COO)_2·8H_2O.用摩尔比法测定了H_2L与Zn(Ⅱ)的配位比,结果表明与固态配合物中H_2L与Zn(Ⅱ)的配位比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XRD、TPR、TPD-MS、TPSR-MS技术研究了金属组分Ni、Cu间及不同担体(包括SiO_2、TiO_2、Mgo和γ-Al_2O_3)和活性组分Ni-Cu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_2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引起催化剂吸附H_2和CO_2能力的变化,进而影响到CO_2加氢的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4.
Ni-Cu和MgO-SiO_2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2(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O-CuO与M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MO与MSO形成表面物种从而使金属组分氧化物还原温度明显升高;还原后的Ni-Cu/MSO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与载体相中的Mg2+(或Mg2+-O);在两类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下,CO吸附除有孪生、线式和桥式吸附态物种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Ni...C=O→Mg2+).这种吸附态的活化程度较高,易在表面上发生裂解形成Ni-C和Mg2+-O,其中Ni-C是加氢反应的碳源;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Mg2+-O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氢原.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CZH4的选择性高于80%;H2O的生成反应按2(Mg2+-OH)-→Mg2++(Mg2+-O)+H2O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CO吸附、TG、TPO、XPS和XRD等手段考察了NiO/Al2O3和LiNiLaO/Al2O3催化剂上的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LiNiLaO/Al2O3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锂和镧的添加不仅改善了活性组分镍的分散度,而且提高了NiO/Al2O3的抗积碳能力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烷基硫酸钠纯度,烷基碳链分布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种子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烷基硫酸钠中乙醇不溶物含量的增加,可提高MMA乳液聚合反应速度,在采用K2S2O8-NaHSO3-Cu^2+三元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MMA乳液聚合中,Fe^2+降低反应速率,而Fe^3+则提高聚合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甲醇氧化制甲醛、甲醇氨氧化制HCN反应的催化剂,其活性组分钼的流失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程序升温脱附(TPD)及X-光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Mo-Fe/SiO_2催化剂及工业实际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中钼的流失动力学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在HCN合成过程中,水能引起活性组分钼的流失,而水又是反应产物。对工业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的流失情况进行了动力学考察,实验发现,催化剂中的钼是较难流失的,XRD测试结果表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是以Fe_2(MoO_4)_3晶体形式存在的,而反应后催化剂中Mo为MoO_3晶体状态。与其它催化剂比较,MoO_3/SiO_2催化剂中的钼难流失,而较Bi-Mo/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易流失。其中工业用催化剂是最为稳定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由于钼组分和铁组分的相互作用,使得Mo-Fe/SiO_2中的Mo的流失难于单组分的MoO_3/SiO_2催化剂,此外钼流失过程中MoO_2(OH)_2与催化剂中铁组分反应生成钼酸盐的倾向也是Mo难于流失的原因之一。而Mo-Fe/SiO_2和Mo-Bi/SiO_2催化剂中钼流失速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锅炉和汽车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NOx),它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如何有效地清除其中NOx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活性碳纤维(ACF)为载体负载铜类化合物制成铜系ACF催化剂,研究了这种催化剂对NO与NH3反应的催化效果,并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ACF是一种活性载体,Cu(NO3)2-VACF催化剂对NO具有较高催化还原活性,在150℃时NO转化率可达70%。这种催化剂的催化组分主要为CuO。催化反应条件如载气流速、反应物浓度、催化温度、催化剂用量、催化剂负载量等对催化NO转化率有影响。反应温度较高时,催化剂活性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间歇超临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 SCW)反应器,考察了三种煤焦油及其组分在SCW中的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裂解活性高的煤焦油在SCW中反应,轻质产物多,轻质化效果好。沥青质是轻质化反应的主要组分,它发生两极分化反应生成轻油和残焦。与常压N2热解相比,SCW可以促进沥青质转化为轻油并抑制缩合成焦的反应。由沥青质组分反应产物推断,煤焦油沥青质的芳香核主要是由1~4环的芳香族化合物构成。轻油组分在SCW中较为稳定,不足10%的轻油转化为沥青质和残焦。残焦组分在SCW中不发生反应。基于各组分的反应,探讨了煤焦油组分在SCW中的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20.
镍含量对超细粒子负载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朱毅青  林西平 《分子催化》1998,12(6):417-423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镍含量的镍基超细粒子负载型催化剂前体NiO/SiO2-TO2,用氨溶-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TPR技术,考察了活性组分氧化镍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IR、XRD、TEM-EDS等手段,研究它们的物化性质,结构特征,用加压固定床连续流动微反装置上苯加氢生成环己的反应,对它们的催化性能进行关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的镍基超细粒子负载型催化剂体系中,活性组分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