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娟  张晶  张楠  施嘉琛  邵兵 《色谱》2010,28(6):601-607
建立了粮食及其制品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物质(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84%(体积分数)乙腈水溶液提取,通过ENVI-Carb石墨化炭黑(GCB)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净化,用6 mL二氯甲烷-甲醇(7:3, v/v)溶液洗脱,采用UPLC-MS/MS进行测定。在ACQUITY UPLCTM BEH C18反相柱上分离,梯度洗脱,流动相为水和乙腈;质谱采集模式为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α-玉米赤霉烯酮-d4为内标,6种目标物的线性范围为0.1~50 μg/L,相关系数(R2)大于0.99,检出限为0.1~0.2 μg/kg, 3个不同水平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9.9%~104.0%,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0%。应用该方法对北京市的粮食及相关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率最高,含量为0.42~220.7 μg/kg;此外还检出了α-和β-玉米赤霉烯醇。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符合食品样品中痕量污染物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5种代谢产物(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残留量。在样品中加入4种同位素内标(13C18–玉米赤霉烯酮,D7–α-玉米赤霉烯醇,D7–β-玉米赤霉烯醇,D5–α-玉米赤霉醇)后,经β-葡萄糖苷酶/硫酸酯酶酶解,用叔丁基甲基醚萃取,取上清液氮吹至近干后用三氯甲烷复溶,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反向萃取,以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H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在1.0~1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方法的检出限为0.04~0.13μg/kg,定量限为0.11~0.43μg/kg。在1.0、4.0、10.0μg/kg三种加标浓度水平下,回收率为77.7%~105.5%,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8%~9.8%(n=6)。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应用快速高分离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RRLC-MS/MS),建立了植物组织中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植物组织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碱性水溶液反萃取,经混合阴离子(MAX)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和富集后,用RRLC-MS/MS检测,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在0~20 μg/kg的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LOD)为0.5 μg/kg,定量限(LOQ)为1.0 μg/kg,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5.8%~105.4%,相对标准偏差为2.4%~12.1%.本方法可用于植物组织中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游丽娜  李贤良  郗存显  唐柏彬  王国民  张雷  袁中珍  赵华 《色谱》2012,30(10):1021-1025
建立了鸡蛋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残留量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酶解后用叔丁基甲醚提取、氢氧化钠反萃取,经免疫亲和柱富集和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色谱柱: Agilent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 3.5 μm);流动相: 甲醇-乙腈-水(50:15:35, v/v/v);流速: 1.0 mL/min;检测波长: 270 nm。结果表明,6种目标物在0.01~0.2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8,检出限(LOD,S/N≥3)为1.0 μg/kg,平均回收率为73.2%~95.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鸡蛋样品中痕量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14种霉菌毒素及其类似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仪(LC-ESI-MS-MS),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建立了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A类毒素等14种毒素及其类似物的快速确认测定方法。试样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单端孢霉烯族A类毒素经乙腈-水(84:16,V/V)提取,正己烷脱脂及霉菌毒素多功能净化柱净化,氮气吹干,用1mL乙腈/水(1:1,V/V)定容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采用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离子丰度比定性,外标法定量。采用正离子扫描和负离子扫描的方式进行仪器方法学研究,确定丰度比最高的2对离子作为监测离子,进行MRM模式定性定量分析。本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1~0.8μg/kg;线性范围为2.0~200.0μg/L,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在5.0~100μg/kg的添加水平上,上述14种霉菌毒素及其类似物的平均回收率为59.0%~107%;相对标准偏差为2.1%~12.6%。  相似文献   

6.
以环氧氯丙烷-D_5为起始原料,经水解反应得到3-氯-1,2-丙二醇-D_5,然后和棕榈酰氯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得到稳定同位素标记的3-氯-1,2-丙二醇棕榈酸二酯-D_5。以消耗的环氧氯丙烷-D_5计算,3-氯-1,2-丙二醇棕榈酸二酯-D_5的总产率为52.4%。产品结构、纯度和氘同位素丰度经核磁共振波谱(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等仪器表征确定,3-氯-1,2-丙二醇棕榈酸二酯-D_5的色谱纯度和氘同位素丰度均高于99.0%。该化合物可以作为稳定同位素内标试剂,用于油脂中3-氯-1,2-丙二醇棕榈酸二酯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以D4-甲醇为原料,通过酯化、N-甲基化、缩合等过程合成得到稳定同位素标记D6-结晶紫,利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投料比、三氯氧磷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晶紫的影响。实验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目标产物的结构经质谱(MS)、核磁(NM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表征,化学纯度高于98.0%,同位素丰度高于99.5%(atom D),可作为食品安全领域检测用同位素内标试剂。  相似文献   

8.
以双标记13 C,15 N3-氨基脲为原料,先与苯甲醛缩合,继而与氯乙酸乙酯取代、环化,再经盐酸水解反应后与5-硝基糠醛二乙酯反应,最终制得双标记13 C,15 N3-呋喃妥因.产物经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表征.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总收率高于60%,且同位素丰度不下降;目标产物的化学纯度>99.0%,13 C同位素丰度>98%,15 N同位素丰度>99%.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功能针式过滤器净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米和花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多功能针式过滤器通过式净化,以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以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8∶46∶46)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量为0.3 mL/min,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玉米赤霉烯酮的质量浓度在2.5~500 n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 5。大米和花生样品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5.0、30.0μg/kg,定量限分别为50.0、100.0μ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11%~93.65%,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9%~4.95%(n=6)。该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大米和花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日常检测。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动物源食品(猪肉、鱼肉、猪肝)中6种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AFM1和 AFM2)和6种玉米赤霉醇类真菌毒素(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残留量的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 MS)检测方法。样品经β-葡萄糖苷酸/硫酸酯复合酶酶解后,用甲醇-乙腈(20∶80, V/ V)提取,提取液经玻璃纤维滤纸过滤,滤液用PBS 溶液稀释,复合免疫亲和柱富集和净化后,采用 HPLC-MS/ MS 法分析。12种目标分析物中 AFB2和 AFG2的线性范围为0.03~6.0μg/ L,其余目标分析物的线性范围为0.05~20μg/ L,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在0.01~0.03μg/ kg 范围内,定量限在0.04~0.09μg/ kg 范围内。分别以0.5,1.0和5.0μg/ kg 添加浓度水平进行方法学验证,平均回收率为73.6%~9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11.2%。本方法简便、灵敏,能够满足动物源食品中痕量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醇类真菌毒素残留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免疫亲和固相萃取(IAC-SPE)-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UPC2-MS/MS)同时测定牛奶中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酮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经IAC-SPE富集净化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C2 Torus 2-PIC色谱柱(50 mm×3.0 mm,1.7 μm)分离,以超临界CO2和0.1%(v/v)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经梯度洗脱后在ESI-模式下检测。经过稀释离心的牛奶样品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后没有明显的基质效应,6种目标化合物在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7;6种目标化合物在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5.9%~106.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11.4%。该法专属性好,操作简便,有机溶剂使用量小,与已有的样品测定方法比较更绿色环保,可用于牛奶中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12.
麦类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麦类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水(84 16,体积比)提取,多功能柱净化,C18色谱柱(4.6 mm×250 mm,5um)分离,水-乙腈-甲醇(46 46 8,体积比)混合溶液作流动相,流速1.0 mL·min-1.玉米赤霉烯酮的质量浓度在20.0~5 000 ug·L-1范围内,峰面积与玉米赤霉烯酮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样品在50.0,100.0,1 000.0 ng·g-1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6%,75.5%,73.5%,相对标准偏差为9.7%~11.5%(n=8)之间,方法的测定限(10S/N)为50.0 ng·g-1.  相似文献   

13.
李丽萍  范赛  赵榕  李兵  刘伟  吴国华 《色谱》2013,31(7):703-708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结合同位素稀释技术测定了猪肉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物质。猪肉样品经 β-葡萄糖苷酶/硫酸酯酶水解,甲醇水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以纯水和乙腈为流动相在BEH C18反相柱上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负离子模式(ESI-)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模式下进行扫描。以2种经氘代同位素标记的玉米赤霉烯醇为内标进行定量。猪肉中6种目标物的线性范围为1.0~100 μ g/L,相关系数大于0.999;各化合物在组织中的检出限为0.03~0.09 μ g/kg;样品在1.0~10.0 μ g/kg的加标回收率为76.7%~100.5%,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符合食品样品中痕量污染物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15种氨基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方法。以硅烷化试剂N-甲基-N-(三甲基硅烷)三氟乙酰胺(MSTFA)为衍生化试剂对氨基酸进行衍生化,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15种氨基酸均达到基线分离。结合混合阳离子(MCX)固相萃取柱对氨基酸发酵液实际样品进行净化,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15)N标记精氨酸发酵液中的氨基酸组成(包括亮氨酸-~(15)N、脯氨酸-~(15)N、精氨酸-~(15)N_4、谷氨酰胺-~(15)N和赖氨酸-~(15)N_2)分析,并根据EI图谱的离子碎片信息对~(15)N标记精氨酸发酵液中的氨基酸同位素丰度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α-玉米赤霉醇标准物质中痕量杂质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定性分析α-玉米赤霉醇中的杂质,得到杂质的四级谱,碎片质核比(m/z)的测量值与理论值的差异的相对值在10×10-6之内。由多碎片的可能裂解途径和结构推断出α-玉米赤霉醇标准物质中2个主要杂质分别为β-玉米赤霉醇和玉米赤霉酮,并用标准品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以全氘代邻二甲苯为同位素标记前体,经氧化得到的D_4-邻苯二甲酸与3-羟基-N,N-二乙基苯胺反应生成稳定同位素标记的D_4-罗丹明B,总收率36.9%。目标产物的结构经质谱(MS)、核磁(NMR)等技术手段表征确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确定化学纯度高于98.0%,同位素氘丰度大于98.0%。将其作为同位素内标试剂用于果汁中罗丹明B的残留检测,在0.05~5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5μg/kg,回收率为96.4%~10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2%,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食品安全领域违禁色素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军  于一茫  田苗  王宏伟  卫锋  李莉  王雄 《色谱》2006,24(6):581-584
建立了同时检测粮谷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A的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过甲醇-水(体积比为80∶20)提取,通过免疫亲和柱富集和净化,采用Waters Nova-Pak色谱柱(3.9 mm i.d.×150 mm,4 μm),以甲醇、乙腈和1%的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后光化学衍生、改变波长荧光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A检出限分别为0.24,4.0和0.5 μg/kg,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4~6.0,4.0~100.0和0.5~40.0 μg/L;在小麦、玉米、黑麦样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8% ~94.0%,相对标准偏差为2.79% ~9.38%。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同时检测粮谷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A的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过甲醇-水(体积比为80∶20)提取,通过免疫亲和柱富集和净化,采用Waters Nova-Pak色谱柱(3.9 mm I.d.×150 mm,4 μm),以甲醇、乙腈和1%的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后光化学衍生、改变波长荧光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A检出限分别为0.24,4.0和0.5 μg/kg,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4~6.0,4.0~100.0和0.5~40.0 μg/L;在小麦、玉米、黑麦样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8% ~94.0%,相对标准偏差为2.79% ~9.38%.  相似文献   

19.
高蓓  姜德铭  杨永坛 《色谱》2017,35(6):601-607
建立了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粮食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Z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衍生物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5种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以乙腈-水(84∶16,v/v)为提取液,采用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同位素内标法定量。5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LOD,S/N=3)为5~20μg/kg。大麦、小麦、燕麦、玉米等9种代表性粮食及其制品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4.2%~114.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9.9%(n=6)。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同时检测粮食及其制品中的5种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尤其是标记氨基酸,因无放射性、与非标记化合物理化性质一致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建立了一种稳健、快速的氨基酸同位素丰度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Vanquish(100 mm×2.1 mm,1.9μm)色谱柱,以水和含0.1%甲酸的甲醇为流动相,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LC-HRMS)分析;测得细菌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15N的同位素丰度为98.58%,相对标准偏差为0.03%,可应用于不同稳定同位素(15N或13C)示踪的黄色短杆菌中L-异亮氨酸同位素丰度及分布的准确测定。该方法具有简便、灵敏、稳健等优点,有望在合成生物学、同位素示踪代谢流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