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郭春娜 《运筹与管理》2020,29(2):205-211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2.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构建计量模型并测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生产率,是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并识别其影响机制的基本前提.以我国28个省份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基于Translog生产函数,构建随机生产前沿方法(SF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全要素生产率测量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技术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化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显著正向影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出,人力资本投入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出具有负向影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在统计期内平均增长了5.1%且区域增长差异明显;信息技术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城市化负向调节信息技术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因此,应提高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运作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重视城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曹泽  刘兴 《运筹与管理》2023,(2):220-225
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从全国及东、中和西部实证分析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显著,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会促进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在全国层面,房地产投资不仅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显著为负,而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出的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也存在反向抑制;(3)区域角度,房地产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直接作用最大,西部最小,对中部地区的间接作用最大,西部最小。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新近发展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高生产率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存在于规模较大的市场,本文在后者理论框架下考察中国企业区位选址这一被忽视的问题。运用中国1999~2007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00多万家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克服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发现: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组,高生产率企业选址于更大规模的城市。而且,这种选址倾向在不同区域和企业所有制上具有差异表现:相比传统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生产率企业选址于大城市的倾向更为明显;相比集体企业,港澳台、外商及私营企业的这种倾向性更为显著,且估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选址不受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以上发现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区位选址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新疆84个县域2009-2018年农业投入与产出数据,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揭示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偏低,空间分异程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超变密度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异的主要来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6.
选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2000-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其动态变化视角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直辖市、西南和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中南地区经济会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实现增长,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直辖市城乡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而东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与之相反;华北、中南地区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向效应,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趋势向好,城乡收入差距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以索洛增长方程为基础,采用Bayesian SUR模型以及Gibbs-Importance抽样算法,估算了其资本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发展战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正效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本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从正相关逐渐变为负相关,并且由此所表明的地区分工协作特征正逐步显现;内陆地区的地缘经济特征制约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含有动态效应的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方向性SBM方法,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1998~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动态效应下3E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以及增长模式的省份差异,并引入Bootstrap-DEA方法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通过Bootstrap纠偏提高了测度的准确性。我们发现:(1)1998~2011年我国3E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率却一直维持在1%以下,其原因是3E前沿面追赶效应和移动效应呈现出的互补状态;(2)传统技术进步是当期投入产出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而资本动态效应是资本跨期作用引起的前沿面移动效应,表示资本的滞后效应导致的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动态效应滞后于传统技术进步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我国2006—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物联网产业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效应,并且这种促进效应短期较弱而长期较强,体现出逐步释放的特征.最后对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矿业供给侧改革视角,基于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分析了1999-2016年中国矿业5个细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1999-2016年年均增长11.5%,分解的TEC和TC分别为0.998和1.129,说明生产技术的改进是中国矿业TFP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中国矿业全要素生产率除2007-2008年外均呈现正向增长,阶段性特征显著;5个细分产业的TFP均显示出正向增长,但增长速度以及动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东亚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别使用出口占比,进口占比和FDI三项指标测度对外开放程度,并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保障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进口占比,FDI对TFP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而出口占比的增加使得TFP下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东亚地区虽然开放程度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加强东亚地区区域间的联系,是增加全要素生产率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而公共投资是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率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因此,本文以吉林省为例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定量评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率,并进一步应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分析了公共投资与农业生产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实证检验了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世界上做大的建筑市场,建筑业在为我国GDP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绿色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研究全国及省份的绿色发展,运用DEAP2.1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主要研究结论:1)地区之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2)从全国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技术进步趋同;3)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值大于1,东部和中部地区小于1.  相似文献   

15.
姚平 《运筹与管理》2010,19(2):170-175
运用1995~2005年中国地级煤炭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95~2005年24座地级煤炭城市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低,2001年煤炭城市规模效率的下降导致平均技术效率较大幅度下降;第二,1995~2005年间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煤炭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有较明显的波动,在这十年间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第三,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煤炭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存在较显著差异。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产业内外资企业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教据包络分析法(DEA)结合Malquist指数分解对中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1998年~2005年的生产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距;Malquist生产率指数构成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增长的趋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拉动;内资企业近年来技术进步明显,成为拉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外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以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工业生产率及工业生产率变化率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某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工业生产率及工业生产率变化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该企业工业生产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分析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BM-GML指数测算了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基于全局回归模型(OLS)、时间加权回归模型(T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其提升机制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机制具有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在研究期内,人均GDP对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影响效应呈现以2010年左右为拐点的U型变化趋势;第三产业占比、研发投入强度及环境规制强度三个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空非平稳性,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不同的作用方向及作用强度;人均资本存量在大部分省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向作用;FDI和高等学历人员占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正向作用,但作用强度在研究期内呈递减趋势。本文认为,为提高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应继续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放慢资本深化进程;加大力度引进技术型外商直接投资;完善研发投入产出机制,强调创新产出效益;改革人才培...  相似文献   

19.
基于被解释变量GDP与解释变量资本、劳动力、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之乘积之间存在恒等关系,引入无残差对数方差分解法,构造了GDP增长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分离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在1981-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32.8%,但2011年以来出现了连续3年负贡献.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增长质量形势,应当大力推进物化资本技术进步,积极推进人力资源转型提质,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产能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0.
采集2001-2011年中国省际煤炭行业的相关投入产出数据,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别测度了安全规制约束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后者进一步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行业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提高;施加安全规制后,煤炭行业效率恶化的程度有所改善,但技术进步的速度受到抑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省际差异主要来自效率变化的差异,技术进步则存在趋同现象.研究为促进煤炭行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