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实验测量液体比热容时存在的操作步骤复杂、计算工作量大、结果不精确等一些问题,介绍了一种利用实验曲线积分对液体比热容进行计算及散热修正的新方法.采用此方法,可以在测量描绘升温曲线的基础上精确地对测量液体的比热容进行散热修正与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但省去传统方法中自然降温的过程,简化实验步骤,而且提高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指出在改进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错误,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存在缺陷,使用DISLab传感器对该实验水浴法加热过程进行实验验证,发现其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对比红外辐射加热,对水浴法加热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热法是油品比热容物理实验中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实验中加热功率的不稳定因素导致输入总热量无法精确定量而给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本文基于牛顿冷却定律,推导了不同质量油品测试样品的系统比热容与散热速度的关系,设计了通过改变被测油品的质量确定其比热容的测量方案.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冷却变质量法的测量相对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测量过程与数据处理简便且该方法完全不受加热功率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装入蓝色墨水的U型管、橡胶管、玻璃管、塑料瓶连接和烧瓶,制成了空气比较温度计、对烧瓶内的水和煤油用电热丝加热,观察U型管内的墨水的运动情况,验证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实验现象较明显,克服了温度计读数无法远距离观察的缺点,便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电热方法测定海水的比热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电热学方法来测定海水的比热容,用电来加热海水,从而计算出升温所吸收的热量,利用测量液体升高温度所吸收的热量,来计算海水的比热容。通过计算和总结,得出测量液体比热容的普遍方法。  相似文献   

6.
顾振兴  王振霞 《物理通报》2017,36(11):94-97
比热是热学中描述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本实验系统采用A r d u i n o及计算机搭建了一套可用 于测量液体比热容的数字化系统. 利用了冷却规律以及比较的思想, 根据已知水的比热容推得未知液体的比热容  相似文献   

7.
郑新仪 《物理实验》1998,18(4):10-11
一固体作品在受到功率为W的热源加热时,其温度T与加热时间t之间呈负指数函数关系.由所得的这一T-t关系可进一步求得计算该固体样品比热容的表达式.据此设计了适用于普通物理实验的测定固体比热容的新方法──动态法.由实验绘出的动态E-t曲线求得团体比热容.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种新的实验测量方案,将金属加热单元与温度探测单元合二为一,间接获得了在半导体和微电子学MEMS领域内有重要用途的SiNx薄膜的导热系数、发射率、比热容和热扩散系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为微电子电路设计和掩模成型工艺等提供了可靠的热物性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薄膜的导热系数、发射率、热扩散系数远比相应体材质低,而且还与温度、厚度有关,尺寸效应显著,而比热容则与体材质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蒋文灿  陈华  张伟斌 《物理学报》2016,65(12):126301-126301
利用第一性原理并结合vd W-DF2范德瓦耳斯力校正研究了TATB(C6H6O6N6)晶体声子谱及比热容.采用冷冻声子法计算了TATB晶体声子谱和声子态密度,发现在2.3 THz附近TATB声子态密度最大,证实了太赫兹光谱实验观察到的2.22 THz附近的强吸收峰.基于声子态密度研究了振动模式对比热容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常温下0—27.5 THz频段振动模式贡献了比热容的93.7%.同时比较了升温过程中振动模式对比热容的贡献,指出TATB热分解的引发键是C—NO_2键断裂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用电热法测固体比热容实验中虽然可以对初温和终温用作图法进行修正,但这种修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量热器在升温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问题,而且无法修正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搅拌器的不断搅拌,增加了系统的机械能而引入的系统误差。我们对此实验作了改进,采用甲、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混合法测固体比热容的仪器. 该仪器将加热部分与测温部分巧妙的合为一体,并设计了将物体从高温快速过渡到低温的装置,从而减小了热损失,同时温度测量采用了AD590温度传感器的装置,进一步减小了实验中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2.
首先给出基于谐波探测技术测量液体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的3ω线法的基本原理.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加热丝结构参数和自身热参数对温度波动和测量结果的影响.给出了加热丝直径和长度的合理范围.液体导热系数比较小时可以利用三次谐波的实部和虚部的交点测量液体的比热容.  相似文献   

13.
橡胶微波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橡胶的微波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别获得了传统加热方式下和微波功率为5 kW,6 kW,7 kW,8 kW,9 kW,10 kW时橡胶的升温效应,结果表明,微波加热的时间短,效率高。经微波加热后橡胶内部的焦耳热密度分布和温度分布不均匀,但橡胶的温度分布规律与焦耳热密度分布规律相同,胶料中间部位升温最高,并且胶料的温度随微波功率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兔主动脉比热容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的分步扫描方法,测量了未加抗冻剂和加抗冻剂的兔主动脉在30-140℃温度范围内的比热容。实验发现相变过程中,未加抗冻剂的兔主动脉的最大表观比热容大于加抗冻剂的相应值;冻结状态相同温度下未加抗冻剂的兔主动脉的比热容小于的加抗冻剂的兔主动脉的比热容;溶解后的未加抗冻剂和加抗冻剂的兔主动脉的比热容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将测量结果与其它方法获得的比热容数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际测量的比热容值与估算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余雷  余建祖  王永坤 《物理学报》2004,53(2):401-405
采用一种新的实验测量方案,将金属加热单元与温度探测单元合二为一,间接获得了在半导体和微电子学MEMS领域内有重要用途的SiNx薄膜的导热系数、发射率、比热容和热扩散系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为微电子电路设计和掩模成型工艺等提供了可靠的热物性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薄膜的导热系数、发射率、热扩散系数远比相应体材质低,而且还与温度、厚度有关,尺寸效应显著,而比热容则与体材质相差不大. 关键词: 微尺度传热 热物性参数 x薄膜')" href="#">SiNx薄膜 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大能量钕玻璃棒状激光器新型热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kJ级大能量钕玻璃固体脉冲激光器,对比研究了传统恒温水冷方式和采用加热控制的新型热管理技术下的激光棒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热管理技术可大大降低棒内温度梯度,减小泵浦过程中的热效应,确保大能量激光输出;而且加热循环水的最佳升温值在单泵浦脉冲引起的激光棒平均温升值附近,使得径向温差最小,该最佳升温值与脉冲间隔时间有关,比如脉冲间隔15 s时,循环水在每个脉冲过后的最佳升温值为单泵浦脉冲引起的激光棒平均温升值的0.85倍;采用加热控制后水温和激光棒温度整体升高,因此在工作一个脉冲串后,必须恢复激光棒温度到初始状态,然后再进行下一个脉冲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们收到很多来稿,对现用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62页图3-1“比热演示实验”装置提出了改进意见。原书中介绍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对水和煤油加热,要求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在相同的时间里吸热相同。大家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选取火焰大小相同的两盏酒精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加热,这一点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不少同志提出的改进意见是:将两个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入同一装有水的烧杯中,对烧杯进行加热,通过水对试管的传热作用,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实验证明,由于这时传热的方式主要是“传导”,水的导热系数近似等于煤油导热系数的四倍,结果水的温度升高比煤油的温度升高要快,得出与实验要求相反的结论。希望读者注意到这一点。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法,我们选取了其中几篇,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比热容测量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实验,常采用混合法测量,目前所用仪器产生的误差较大,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理论值较远.本文给出一种混合法测量比热容的新仪器,具有热交换快、测温准确、热损失少且可计算等特点.实践证明,用该仪器测量固体比热容可大幅提高测量精度,改善实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混合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实验的方法:首先将被测物的质量进行测量,然后把被测物放入水中加热并测量其温度;测量量热器中水的质量,并测出其温度;再把高温被测物放进量热器中搅拌,测量出混合后的终温;然后根据比热容公式计算出被测物的比热容.然而学生实验中发现测量值始终小于理论值,这是由于整个实验过程损失了较多的热量.那么如何减小误差,本文对此提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该实验利用测量气体比热容比的经典装置,证明小球装置中做简谐振动,并依据周期推导气体比热容比理论公式,分析了测定气体比热容比的误差来源采用计算机实时测量技术获得气体在任意时刻的压强,利用比热容比的相对不确定度确定了测量仪器,从而利用精确的测量量求得气体比热容比值,利用确定的仪器测量,最终实验相对百分误差控制在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